「少即是多」商業策略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客戶洞察?
奉行極簡主義的年輕人們口中總是叨念這樣一句話: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它最早是由德國現代建筑大師路密斯·凡德羅提出的一種設計理念,而后逐漸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甚至一種商業策略。
比如,知名零售品牌——無印良品(MUJI)就使用了這一策略,以簡約的設計,簡潔的包裝,強調高性價比與環保理念,在一眾琳瑯滿目中殺出一條生路。
再比如,現下大火的山姆會員店、Costco(開市客)等會員制商店也是這一策略的受益者,通過提供種類少、但品質優的商品,讓消費者實現“無腦買”的舒心與快樂,贏得了不少新中產客(80、90后)的喜愛。
我們不禁疑問,“少即是多”商業策略背后的玄機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愿意為它買單?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巴里·施瓦茨曾在書籍《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中提出:更多的選擇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在眾多選擇面前,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因為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人們的主觀感受。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
以下兩項社會學實驗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1)在人流量基本相同的兩家超市里,分別擺上A、B兩組果醬試吃平臺,A組有6款果醬,B組有24款。結果,購買A組果醬的人數達30%,而購買B組果醬的人數僅有3%。
2)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道可以加分的作文題,其中A組學生有6個主題可選,B組有30個主題可選。結果,在選擇填寫作文加分題的學生里,A組比B組人數更多,且文章質量更好。
巴里·施瓦茨在書中指出:“面臨太多選擇的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做決定的過程更艱難而感到沮喪,所以不少消費者寧愿放棄選擇權,干脆不買。也有一些人會買,不過勞心勞力作出決定的痛苦已經超過了買到‘心頭好’的好心情。”
這也是為什么山姆、開市客、盒馬等付費會員店明明提供的選擇更少,但卻更受年輕消費者青睞:
據有關數據,傳統商超大賣場的SKU都是以萬為計量單位,如家樂福大賣場平均上架3-4萬SKU,有的沃爾瑪門店SKU甚至高達9萬個。相比之下,山姆會員店的SKU一般在3000-4000個,盒馬X會員店SKU數量在3000+。他們的秘訣在于通過提供更少量、優質的產品,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降低由于“選擇過多”給消費者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從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消費者購物時的體驗感和滿足感。
根據埃森哲(Accenture),回歸客戶本質需求——是“少即是多”這一商業策略的核心。
而無印良品的發家史,也恰恰印證了這一觀點:
• 1978年,全球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伊朗內戰為導火索,原油價格飆升,日本市場出現了物價高漲、生產相對過剩的現象,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物美價廉”與“性價比”商品;
稱,無印良品的成長是乘了“日本糟糕經濟形勢”的東風。然而,無印良品并不是西友超市推出的唯一自有品牌。事實上,為了應對危機,許多大型超市都推出了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PB),因為無需銷售管理費,更具價格優勢。可為什么那些自有品牌沒能像無印良品一般乘勢崛起呢?
因為他們只具備便宜這一項優勢,在質量和設計上都具有嚴重缺陷。換句話說,他們只看到了經濟重壓之下的消費者的A面,卻忽略了消費者的B面。而對于品牌來說,任一“不合格”商品的出現,都是對消費者信任的破壞。
反觀無印良品,以簡單、低價、舒適為導向,既滿足了日本普通民眾“不想在日常必需品上花太多錢”的消費需求,又滿足了他們對“健康、環保、品質”生活的內心向往。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一個能夠滿足他們“既要又要”需求的品牌,最終獲得成功也不足為奇了。
上面我們論證了,回歸客戶本質需求是“少即是多”商業策略的核心。那么,脫離了客戶本質需求的“少即是多”又會如何呢?還會有消費者為它買單嗎?
感謝無印良品,我們依然可以從它在中國的“滑鐵盧史”中找到答案。
• 2005年,無印良品在中國上海開啟第一家門店,以“日式極簡生活理念的輕奢品”為定位,正式入駐中國;
• 從2012年起,無印良品以每年30-50間的店鋪擴張,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 2016年,無印良品在華銷售增速放緩,甚至于2017年出現了負增長;
• 為了挽回頹勢,2018年9月,無印良品在中國開了第一家開發事務所,用于研究中國的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
• 2019年,無印良品被曝質量問題,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最新公布的家具類商品抽檢結果顯示,無印良品的6款商品被認定不合格;
• 緊接著疫情到來,無印良品關閉了在華60%的門店;
• 2022年,截止2月28日的六個月內,無印良品在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6.6%;并且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線下門店客流銳減,利潤呈下滑趨勢。
《品牌觀察報》報道截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