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團隊的敏捷管理實踐與思考
萬事ONES
+ 關注
職能型組織進行目標制定和拆解時也是以職能維度進行的,管理層制定戰略目標后層層傳達到研發團隊,而研發人員要了解目標,又需要層層追溯。然而職能型團隊的目標拆解過程會讓信息不斷被稀釋,最后,研發人員很難將研發任務與戰略目標對齊。
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不同職能團隊還容易產生「職能墻」。由于不同團隊的組織架構、組織方式差異,導致各自只關注到局部目標,而忽略了整體的業務價值。
在風險管理中,識別風險是首要任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其難點在于,團隊是人的組合,而每個人在項目執行中都有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加上因為職能團隊間的目標沒有對齊,信息不夠透明,最終導致風險跟蹤與反饋不及時。
項目復盤階段,團隊需要分析和考察,進行團隊效能分析,以便持續改進。
在一些傳統的大型團隊中,各部門之間的研發和工程數據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平臺中,依賴項目經理在各個系統間游走收集和分析數據,極大地增加了時間成本,且不同系統間的數據統計標準不同,數據精度不夠。
另外,在對不同經驗的成員進行績效分析時,高級工程師通常得到更多的關注,成為「明星員工」。初級工程師雖然一直努力提升自己,但因為績效結果始終不如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而易被忽略,團隊逐漸兩極分化,能力提升緩慢。
「業務型團隊」是指以完成既定業務目標而組建起來的的全功能團隊。調整大型團隊的組織架構是有風險的,此時我們可以采取小范圍試點,再逐步滲透的方式。以上述的職能型團隊組織結構為例,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時,我們將不同職能的員工抽離出來,組成虛擬項目組試點敏捷研發管理,培養他們的敏捷意識,并驗證效果。
組織架構轉型落地想要成功則需要文化轉變先行,例如定期的高質量分享會、知識經驗沉淀共享等,只有不斷讓成員接收到轉型的正面反饋,才能讓轉型可持續發展。
PDCA 即規劃(Plan)、執行(Do)、度量分析(Check)、改進(Act)。
在規劃階段,我們需要對齊目標,制定產品路線圖,從而解決團隊間目標不統一的問題,使得目標簡單清晰且公開透明。制定路線圖時,我們建議區分研發路線圖和研發部門以外的業務路線圖,落地可視化工具。
業務路線圖的制定必須與業務部門共同參與,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路線圖故事」,具備明確的范圍,且用戶故事「始終要用非產研團隊能夠理解的業務語言來表述」,提升溝通效率。
而在制定研發路線圖時,為了減少層層傳遞帶來的信息損耗,我們提倡面對面溝通,統一路線圖,明確依賴關系。同時建議以用戶故事作為路線圖的最小單元,讓路線圖始終和業務目標強掛鉤。
執行階段,我們需要解決上述的「風險管理」難題。縮短固定時間盒是提升風險識別能力的有效方式,例如以2周為一個迭代周期。此外在迭代計劃會時,團隊需要澄清故事,更要澄清風險,而在整個研發過程中,全團隊需要持續識別風險,并將其沉淀到團隊知識庫中。
度量分析階段,我們需要通過透明、客觀準確且有權威性的數據對團隊及成員的效能進行度量,幫助團隊持續改進,激發團隊潛能。落地一站式的研發管理工具有助于全面收集項目各個階段的數據,實現自動化的統計,提升效能管理效率。
根據效能分析的結果,團隊即可科學地進行調整和改進。路線圖調整仍需要保證研發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共同參與,始終以戰略目標進行路線圖的「微調」。
首先,我們需要正視敏捷,重目標,輕形式。無論是組織架構轉型、風險管理還是效能管理,我們都在強調目標對齊,敏捷落地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聚焦目標。
其次,數字化協作是必經之路。信息統一是目標統一的前提,流程落地工具才能做到高效的共享信息,科學量化過程,為團隊效能提升提供有力依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