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批評?
這句話顯得有些教條
但現(xiàn)實中,多數(shù)人不會正確批評他人。
距離下班還有兩個小時,領導走來劈頭蓋臉的說:這份調研做的是什么東西?模糊不清,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你已經(jīng)被嚇住,此刻心中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啟,有種被侵略的狀態(tài),不管他說什么整改方式都顯得不重要,如果我沒說錯內心的波瀾折射出兩種生理反應:
1)悉聽尊便,2)直接頂嘴
第一種:心理學教授謝利· 泰勒說,服從是對有權利提出要求的「權威」的「信仰」,而人的需求是對獎賞渴求,對懲罰逃避;因此大腦突然被喚醒后會通盤考慮環(huán)境和利益等因素并及時止損。
第二種:公眾場合領導不給自己留余地,根本不尊重自己;感覺有被冒犯到,既然是協(xié)同關系就不應該帶上情緒化,干嘛要顧忌他呢?對不對?那最后造成的局面可想而知。
不過我想,這些情況都能理解,畢竟大大小小大家都有經(jīng)歷過,(笑)。
事情過后,身邊的朋友會勸你不要跟領導一般見識,不必放在心上,最后讓你主動道個歉還要感謝領導指導......
種種情況的發(fā)生,在我看來都是“不會正確批評他人”產生的后果,怎么做才有效呢?一般都會采用「糖衣炮彈」法則,即打一巴掌給塊兒糖吃。
可成年人對此套路早已疲軟,那還有無別的方式?不妨大家重新認識下「批評」這件事。
我們來看看,不同視角下如何理解“批評”(criticism),它在“詞典”和“心理學”中是兩個不同運用場景:
詞典中,具體的表達是指出別人的優(yōu)缺點,并針對錯誤進行分析并提出否定的意見。
如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中:說幾句關于批評的事,現(xiàn)在因為出版物太多了,其實有什么呢?而讀者因為不勝其紛紜,便渴望批評,于是批評家也便應運而起。
心理學批評探索,魯樞元把它抽象拆分成為兩個不同概念,分別是“情緒記憶”和“創(chuàng)作心境”。
一方面是對素材的主題情感體驗的一種心理美學歸納;另一方面在《論創(chuàng)作心境》一文中,其肯定創(chuàng)作心境具有“模糊性”,它是對“描寫對象”無力自圓其說的認知。
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前者是基于狹義的生活習語,是指對缺點或錯誤提出意見,好比批評他對顧客的傲慢態(tài)度,批評他對老人不尊是不對。
后者是基于美學意義的解釋,好比通過理論方法對成果進行梳理(試探性評判)。
舉個例子:“好像每次我找別人談論時都要進行回擊”。朋友生氣的說:我的領導對于我上交的每份報告都挑刺兒,我的妻子也不喜歡我開車的方式,我的孩子也討厭吃我做的飯菜。
這總能給我?guī)聿槐匾耐纯嗪蜔溃m然看似「錯了」,但又找不到錯在哪里;他們提出否定意見卻不告知如何做,真讓人頭疼。
若站在我的角度,告訴我具體行為進而幫我梳理就最好不過;如:
菜有點咸、開車慢點、PPT里文字盡可能少些、圖片搭配最好統(tǒng)一,沒有具體指令我很難處理好這些“批評”。
原因在于我只能憑借自身情緒體驗和以往(創(chuàng)作、烹飪、工作)經(jīng)驗來處理;你看,這就是“批評”最直接的差距。
因此“批評”代表是糾正錯誤,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把它發(fā)展成了“批判”;當然它帶來的結果就是,盡管領導帶著情緒跑到你面前說,做的項目報告是什么玩意,也說出來具體原因。
所以,我們要正確的認知“批評”是什么?基本上可以把它分為三種:
1)不相關,2)破壞性,3)建設性
我們來看看它們都是什么樣的。
不相關的批評最好忽視,它就像廢話;有些人對每件事,每個人都特別苛刻,即使與當前情景不相關,他們總能提出些批評的意見。
如:“開會挑刺別人說話結結巴巴,說他動不動玩手機”,諸如此類。
像這種不相關的批評不值得回應,也不值得你給出任何情緒反應,浪費時間且無意義;忽略這些會促使自己更放松。
「你居然愚蠢又無能」「如此自私」,針對于人身攻擊、誹謗和貶低的建議往往是破壞性;假設你曾經(jīng)收到類似的批評,試著思考提出批評的那個人;說這些話難道他因為妒忌你的成績,還是試圖PUA你。
心理學家把“下屬感覺到管理者持續(xù)表現(xiàn)出來的懷有敵意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稱之為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 (Tepper, 2000);不同研究者根本側重點不同,提出概念也不一樣。
如,領導屬于暴君行為,一言堂,有毒領導等,但絕大多數(shù)都會使用虐待管理這一概念,也稱之為「冷暴力」,是因它更多運用語言和精神上的方式讓自己顯得「好無能」。
而相反,批評者能在語言后面解釋他的措辭:我說你愚蠢,準確來說是哪件事情上?答案聽起來可能會更自洽,也會避免別人內心誤傷;如同,讓你發(fā)一批重要郵件,居然能在統(tǒng)計方面犯兩次錯誤。
因此,表達時盡可能不要附帶「情緒語言」,一個自信的人可能會犯些常規(guī)錯誤,但錯誤不會讓自己完全成為愚蠢和無能的人。
“整體還不錯,我想你需要更加留意點細節(jié)方面的問題”,因此,批評是建設性的,聽著可能會虛心接受你的建議。
如果批評是破壞性的,你可能努力挽回尷尬局面都顯得特別困難,甚至會把自己變成「挑戰(zhàn)者」。
我見過很多人出于好意,日常中十分通曉事理且聰明,但在建設性批評方面完全沒有意識,進而讓自身陷入「破壞性」批評中;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人對于「批評」的采納心態(tài)完全不同。
一方面是天生因素,他來源「自尊不足」,我們年幼時受到的過度保護或不適當?shù)呐u,都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這類人群在接受別人評價時很注意分量和力量,若話過直接,反之好意最后會出現(xiàn)致命性打擊。
另一方面是“場景不對”,它具體表現(xiàn)在語言的運用方面,如:這件事不應該你做嗎?他為什么對父母不孝,這些問題要是我做就不會出現(xiàn),甚至不就是份PPT你都做不好?
不難發(fā)現(xiàn),部分人喜歡用批評來掩蓋自己的意圖,把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也有些人會喜歡建立在道德之上,同樣很敏感的人聽到這些話自然不能接受。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批評分為兩種不同場景,針對錯誤方面不要做批判主義者,而是合理提出“建設性意見”;表達時不相關,破壞性的話盡可能用「建設性」角度提出,這直接決定對方是否真心接受。
這幾種不同狀態(tài),都會在日常中隨意間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效率低、動能不足和批評有很大關系;鑒于此現(xiàn)象提建議時,打開一個人的“心理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才能讓人接納。
心理學中把它定義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也稱之為個人邊界。
通過此界限,大家可以平衡什么是合理、安全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超越界限時,自己該如何回應,它有「高低」兩個不同面。
心理界限高的人,面臨問題時一切都會有解,他知道什么需要控制,什么不能控制,往往會放手不可控專注“可控”方面;為什么說一切有解呢?因為放棄也是某種解決方式。
心理界限低的人,往往會視別人的表達為“攻擊性”保護欲比較強,嚴重者會出現(xiàn)自閉等情況,猶如一道墻把自己內心鎖在深處,不容別人隨意跨越。
身邊有很多批評和被批評背后不同情緒的案例,實則在反應「界限」問題,重要的并不是界限要高或低,而是懂得平衡。
這如同人身體的一層生理皮膚,它為我們提供嚴密的免疫保護等功能,但也需要降低體溫排除毒素。
因此健康的界限能夠區(qū)分自我與他人,在交往中保持獨立,在需要時也能融合,在獨立與融合之間也能保持平衡。
所以一個人的心理界限健全度與人際關系,內在感受和生活狀態(tài)有巨大聯(lián)系,缺失和損害都會或多或少造成“邊界感”困擾;那界限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受到三個不同時期的影響:
1)嬰兒與幼兒時,2)社會對個體影響,3)責任義務的混淆
第一方面,瑪格麗特·馬勒(Mahler)與 St.Clair等人研究認為,一個人人格結構的產生與鞏固取決于早年嬰兒期與照料者的互動;這包括自我意識的產生與心理邊界的形成。
要知道,一開始和母親融為一體沒有邊界,嬰兒的感受就是媽媽的感受與需要,此時處于母子連心的「母愛灌注」狀態(tài)。
隨著時間不斷發(fā)展,嬰兒會有些破壞性行為,如在肚子中蜷縮、游動,種種小動作母親的接納讓嬰兒體驗到自己的攻擊沒什么可怕的,這種關系能使其感知到母親不但是穩(wěn)固的人,而且自己也可區(qū)別去他人。
根據(jù)觀察,這種經(jīng)驗的過程會使嬰兒在心理上與母親逐漸分化為兩個人,各自獨立,人格的邊界也慢慢形成。
出生后語言和行為的表達會促使人理解「我」和「不」與「你」三者間的關系,自我意識、訴求在使用我的主語下變得更加穩(wěn)固,直接區(qū)別分寸感。
隨著后天心理分化獨立過程中受阻,進而會明確和彈性處理一些“界限,承擔、內疚”等問題。
第二方面,社會強調集體主義和文化傳統(tǒng)與人情社會,很容易讓人的關系處在家庭、社會邊界模糊的狀態(tài)。
如:人口密集需要農業(yè)文明又需要大規(guī)模協(xié)助,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讓人更加圈層化;在這種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下共創(chuàng)「家國同構」,又以家族群為基本單位的社會關系模式,實現(xiàn)文化理論和生活觀念的統(tǒng)一。
大家就會被一套共同價值體系所規(guī)范,統(tǒng)一背后要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人的意義價值就取決于是否扮演好身份與角色,進而幫助其他人達成一致。
回到現(xiàn)實,大家用時間標志工作安排,無形中你也會區(qū)分在協(xié)助中自己與他人不同時刻的位置和界限,如:跟隨老板參加大會時,自己什么表現(xiàn)?在家時又是什么樣?
因此,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獨立且清晰的界限,清晰自己是誰,扮演什么角色。
這種磨合難免會把一些不理智的情緒化混淆在不同場景內,如同,你知道工作時不該起與人沖突,但家里雜事擾亂你的思緒,就會產生交錯感帶來的界限模糊。
第三個方面:生活中心理界限被侵害的形式表現(xiàn)比較多樣化,很難讓人覺知,具體有三個維度:1)感受,2)動因,3)方式
自身對所擁有的物品,時間擁有絕對管理權,這種支配可以換來安全感;但當它未經(jīng)允許被打亂或使用時,就是對界限的直接入侵;若摻雜情感因素反之會讓侵入變得難以識別和決絕。
如,“因為你我才這樣做的”,“這樣都是為你好”等,它會造成人心理最直觀感受是「憤怒」,這種感覺猶如控制感被挑戰(zhàn),但又無法反駁。
當憤怒一再被壓力否認時會具體表現(xiàn)成什么樣呢?
一方面無法直接指向外部便會轉化成自責與焦慮,認為自身不好才造成目前的困境。
另一方面,當無法體驗到對外界明確的敵意時,這種連自己也感受不到的狀態(tài)會讓自己覺得不安。
因此,絕多數(shù)人對于心理邊界是否入侵是缺乏覺察的,站在馬斯洛需求論視角出發(fā)從批評角度而言,公眾場合大聲的訓斥及建議我們會感到被「冒犯」,加上周圍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情感在當中,就很難「簡單明了」的表達。
這種感覺會造成你出發(fā)的視角很好,可對方聽完心里難以接受;最后并不能從內心激發(fā)一個人行動的動力源,「發(fā)自善意」的幫到別人。
簡而言之,邊界感如溫水的邊緣,太高太低都是無法讓人直接適應;區(qū)別在于前者「一度能忍」,后者「保護欲極強」,找到恰當?shù)姆绞讲拍茏屓舜蛐牡捉邮苣愕慕ㄗh。
那么,對我們而言,如何適度表達走進對方心理呢?
其實很多心理和行為問題都來源于「關系和體驗」,轉化之道也再次回到兩者之上,我們可以通過三者試圖嘗試給予別人建議:
1)感受層面,2)行為層面,3)認知層面
為什么?從感受層面出發(fā),只有在乎對方感受別人才會愿意聽從你的反饋;換個視角,你也不喜歡聽別人語言中帶有情緒化和攻擊力的偏激,這是最起碼的「尊重感」。
因此,即使對方做的再不好那也代表其勞動成果,我們心底在不滿意也要保持平和,畢竟大家都相同「把事做好,提升自我」,對不對。
那么,在一段合作關系中,你可以有機會探索別人的感受,站在對方立場并表達自己,卸下過多承擔責任的包袱,試試諒解別人你可能會打開另一扇天窗,那便是「用內心驅動人把事做好,而不是純粹的布置任務」。
從行為層面出發(fā),自我表達時以“我”開頭描述自己的感受,闡述自己的立場,比以“你”開頭去指責對方,會更有建設性地達成共識。
如,你怎么回事,要是我,這方面可以優(yōu)化下?思考下哪個會更讓人接受呢。
心理邊界視角,言語的攻擊性主要體驗在自我人格的強度和不可侵犯性上,在憤怒中宣泄自己的怒火,好比“黔驢技窮”無能的一種表現(xiàn),并不能使他人更理解和尊重你的立場,想想是不是?所以,作為領導具體到現(xiàn)實中,一方面對于為達到更高的目標和訴求,我們可以在公眾視角適當?shù)耐讌f(xié)和讓步下屬,你可能會犧牲掉自己威嚴的光環(huán),但能做到這點相信別人也會「換位思考」。
另一方面,除道德和法律邊界上的事情外,批評的核心是達成「共識」,我們都沒有談論對錯的權利,充其量說交換眼界、技能和想法是互補關系。
進而日常你也看到的狀態(tài)是,最高級的領導都很謙遜,這是種不張揚的個性和實事求是工作態(tài)度;反之,那些能力欠缺的人愛張揚高估自己。
他們基于自己的認知宣傳,與其自己基于實際能力所產生的交付之間的矛盾,構成了其認知上的最大障礙,這也是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從認知層面出發(fā),之所以突然怒氣沖天想批評他人,區(qū)別是別人無法按照自身的預期達成最終效果,或者說「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很大;這個時候最大障礙是怎樣把差距拉平而不是發(fā)火。
上述中有提到任何工作都是種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必有模糊性邊緣,它是對描寫對象自圓其說的一種認知。
一個簡單例子:
一個人高效率做份解決方案PPT是很大功勞對不對。
后來才認識知道,嚴謹對外公布的PPT需要設計、產品、品牌好幾個部分協(xié)同,很重要因素是產品需要看技術邏輯嚴謹性,設計需要基于品牌VI歸納視覺,品牌最終核對文字信息。
那么需要松綁的是,言語隨時可能會出現(xiàn)「破壞性」,你的認知未必是別人的認知;清楚「把差距拉齊」這件事,最后誰去落地很重要。
做為領導認知可能很高,但適度的表達是種交換,過度的表達就成了枷鎖,不但沒有讓人覺得幫助還會討人厭;換句話說,你又不做,說那么多干什么?
因此,想要開口批評或給出建議前,先找到「目標與現(xiàn)實的差距」,站在對方感受出發(fā),用自己的高認知結合對方行為層所遇到的困難,給予建設性想法,達成共識才可驅動別人自發(fā)行動。
說這么多關于批評偏誤,心理界限和適度表達方面的認知,日常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動機和底線最終落實到行為上;具體而言,我有五個步驟的方法論,可以參考:
1)用真誠的贊美和欣賞開始
作為90后,做領導多年我培養(yǎng)一個習慣是「口頭禪」,大概有不錯啊,很效率;你學的真快,這個想法真好,你做對了;很有責任心,點贊;最近進步很大,繼續(xù)保持。
不論別人及格與否我都會在交任務后贊美他一句,我始終相信欣賞和贊美會令對方身心愉悅,這直接決定工作狀態(tài)。
把注意力放在責備,挑剔上是不會產生強驅動更不會有好結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為了贊美而贊美,要發(fā)自內心的認可,一旦缺乏真誠只會令人反感,如果你有沒有此習慣,不妨培養(yǎng)下。
2)批評前先談自己的過錯
通常在批評之前我習慣分享自身過錯或某個負面案例,如,我原來做調研時經(jīng)常簡化數(shù)據(jù),報告看一半直接下定義;這種方式除可拉近與同事的關系外,也間接的道出“領導也愛犯錯”,重要是敢正視。
我見過很多上司耍小聰明掩蓋自身行為,甚至推脫給下屬;這不僅是沒有擔當?shù)谋憩F(xiàn)還會在別人心中“大大減分”。
自我批評不應浮于表面而要具體在“某個案例”上;盡可能是大家也會遇到的行為,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某時某刻它會成為一種影響;當同事經(jīng)歷此場景時會想到你曾說的話。
3)間接指出錯誤,顧全面子
許多人在真誠贊美之后,喜歡拐彎抹角的加上“但是”,然后開始一連串的批評,這雖比直接出口來得溫和,還是會差點火候。
人是喜歡愛邀功的高級動物,邀功未必有功,代表是種辛苦;別人的適應需要一定時間,我們要做的是順水推舟夸一下,沒必要不給別人留面子;但對方是什么性格的人相信你也大致清楚。
因此顧全面子的背后也要說出“小錯誤”;假設沒有錯誤只是不太滿意,也要盡可能具體的交換想法,這方便對方直接落地,假設二次更改后不滿意也要稱贊對方細微的進步。
4)發(fā)問時別用直接的命令
所謂的命令背后是種「控制欲」,人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天生不喜歡被控制,當用施令的口吻把一件事發(fā)出時,已經(jīng)敗在起跑線上。
我是如何做的呢?兩個字“反問”,比如:
你不妨這樣考慮下,這樣做有效嗎?或者當陳述某個觀點后附帶一句,你認為如何?表達自己時加上此句,一方面兩者關系就從「上下級」要求式變成協(xié)商式,另一方面也給對方思考的空間。
對于現(xiàn)代公司來說,領導要做的是激發(fā)每個人動力,而非我要求你如何就如何的當做工具人;這并不能直接產生效益還會把團隊氛圍破壞。
5)使人們樂意去做你建議的事情
別人之所以不樂意,原因是你的不誠懇造成感受不好,許下的承諾不能履行,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請教你又沒辦法得以解決,一直關注自身利益而忘記別人,對方又缺少更多成長性空間。
這幾年我一直在遵循上述四點中的原則,使用此方法我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太大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這也正是老子的那句原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所以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換個角度,不要介意批評,如果批評的不是事實,忽略它們。
如果批評不公正,保持平和;如果批評既粗魯又膚淺,一笑了之;如果批評是事實,那就不是批評,從中學習吧!
專家介紹: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