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果園看用戶分層運營:最大化抓取用戶價值

往期的文章我們講到精細化運營用戶的第一步就是建好用戶畫像,那么弄清楚自己的用戶都是哪類人群之后,下面就要開始對用戶進行分層運營了。
什么是用戶分層運營?
簡單來說,就是把用戶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給與不同的資源,推送不同的內容,以獲得最大化的回報。
怎樣對用戶進行分層運營?
講到用戶分層,其實分層并沒有固定的方式,不過它有一個中心思想:這個需要根據業務模式來進行制定。
比如游戲公司,可以按照用戶的游戲時長、游戲等級、充值金額來對用戶進行劃分,可以劃分成新手玩家(剛注冊)、成長期玩家(平均游戲時長一般、無充值)、成熟期玩家(平均游戲時長較長、有過付費)、休眠期玩家(近一周未登錄)、流失玩家(長時間未登錄)。
那么舉幾個簡單的運營策略,對于成長期玩家,重點應該在給與付費游戲體驗,商品打折等活動優惠,而針對成熟期玩家甚至是大額付費玩家,可以多給與榮譽感的象征,或者策劃線下活動,延伸其游戲體驗;
而內容創作分享平臺,可以按照用戶的粉絲數、評論數、被點贊數等等對用戶進行劃分。比如微博的用戶分為內容產出者和內容消費者,針對內容產出者的粉絲數以及垂直領域,可以劃分成不同領域不同級別的博主,給予不同類型的運營活動支持,幫助博主提升權重;而針對內容消費者,可以按照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類型不同,去給用戶貼上標簽,個性化推薦內容,做區別化運營,提升用戶內容的創作和消費熱情;
像資訊平臺可以按照用戶的閱讀時長、互動評論數等來進行劃分。閱讀時間長的一般都屬于平臺深度用戶,針對這類用戶,可以增加用戶感興趣的領域資訊推送,而對于閱讀時長少的用戶來說,則要減少推送頻率,因為如果頻率太高他們很容易取關或者卸載。
不同的產品或平臺,有不同的用戶分層標準。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以上的這些分層標準都是屬于可量化的指標。因為可量化的指標更方便運營人員操作分層,也更容易提高用戶分層的精準性,減少誤差。
- 用戶分層運營的玩法案例
先舉一些大平臺的例子。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了淘寶這個平臺,阿里巴巴還要做天貓呢?其實就是出于在對用戶進行分層的戰略考慮。
在天貓出現之前,雖然淘寶的日活用戶已經積累了很多,但是慢慢地淘寶的口碑開始出現下滑,最初大家是奔著便宜方便去淘寶購物,但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了出來,比如商品品控不嚴,售后服務也無法滿足用戶等等(早期的拼多多就類似這樣)。于是天貓順勢而生,將品牌店鋪聚集在一起,把優質的用戶(消費能力強、要求高)吸引過來,這樣減少了用戶流失,維護了口碑,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平臺的成交率自然得到提升。
- 私域的用戶分層案例
1、薇婭粉絲群
比如薇婭的私域用戶池主要由公眾號“薇婭驚喜社”、個人號“薇婭助理”、“薇婭百寶箱”等、微信社群“哆啦薇婭寵粉群”、“薇婭的女人群”和個人號朋友圈構成。薇婭會將粉絲按照淘寶直播等級排序,將不同等級的粉絲導流到不同的社群中,比如“薇婭的女人群”要求粉絲至少是鉆粉或者摯愛粉。這些粉絲本身對薇婭的直播就有一定粘性,而且也是直播中貢獻GMV最多的群體。
2、訓練營社群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加入一些訓練營的社群,首先活動方的群主通過各種渠道把大家吸引進一個訓練營群聊里,等到幾天的營期結束之后,群主會把原來群里較為活躍的互動較高的用戶再拉入另一個群中,這類人群其實就屬于他們的精準用戶了,后面可以有針對性地做付費轉化,或者是做忠實粉絲培養。那么,這個行為其實就是在對用戶進行分層,在眾多魚類的池塘里,通過一段時間地篩選,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那類魚。這樣效率會更高,也能最大程度是減少目標用戶流失。
3、百果園
關于百果園這個品牌,大家第一印象應該都是“貴、服務好”。在普遍認知里的,水果店要想增加成交額,多做做活動搞搞促銷就好了。但是前百果科技CMO沈欣曾聊到百果園對用戶的精細化運營,他說,“對所有顧客和會員做調查,發現70%的人關注點在價格上,那使其降價就可以了。如果做進一步細分,比如按客單價、按年齡、按性別這幾個維度,我們可能會發現對于30歲以上、女性、客單價在30元以上的會員,這群會員的關注度實際上70%在服務,她們根本不太關注價格,所以當我們把數據做細分、在精細化運營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數據分析和直覺不一樣,和整體數據也不一樣,這時候就是做精細化分析的基礎。”
所以百果園的用戶分層策略是很多元的,百果園的每個店長都有企業微信,他們可以直接用這些數據輔助經營。針對想要優惠的顧客,會引導他們參加水果團購;針對會員顧客,在看到哪些顧客買過A級某商品,但是沒有買過更好的招牌級的某商品,這樣可以發一張券促進會員嘗新等等。
結語
為什么很多企業商家覺得自己做不好私域?那是因為大多數人對私域運營有誤解,認為把客戶從公域池子里拉到自己的通訊錄里,然后再拉幾個群,定時推推活動,發發優惠券,就認為萬事大吉了。
但事實是私域運營并沒那么簡單。發優惠券,對于那些價格敏感型、剛需且剛好要復購的用戶來說,可能會奏效;但還有一部分用戶,他們不買產品并不是因為價格高,還可能是因為需求、消費習慣不匹配、品牌的產品附加價值變弱、競爭對手勢猛等因素影響,對于這樣的人群來說,優惠券就顯得沒那么有吸引力。
總之,當一個產品的用戶體量增加之后,將用戶進行分層,明確不同用戶層的真正需求,分門別類地去做運營,才能達到效益最大化。用戶分層做得越細致的平臺或者商家,得到的用戶正向反饋就會越多,會讓用戶覺得你很懂他,懂他所需,懂他所想,自然而然就會愿意跟你成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