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以前各品牌做新媒體是為了追求流量、傳播和曝光,那么近兩年大家更注重的是新媒體的轉化、效果和銷售。精細內容運營,打造私域流量池,成為更多品牌和業界關注的焦點。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私域流量的品牌營銷應該怎么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私域流量的品牌營銷應該怎么做
企業想做私域流量,前提是自己得先有一些流量基礎。
一切私域流量都是從一個泛精準的流量池逐漸養成的。有了這樣一個初始的池子,才能通過一步步的操作使之不斷裂變,才能從中找到第一個、第一百個、第一萬個、第一百萬個精準粉絲,慢慢把他們變現。
從零開始構建私域流量的企業,最好是創始人出來做個人的私域流量。一個有人設的品牌更容易吸引粉絲關注,讓客戶先愛上你的人設,進而再去了解你的企業與產品,這種轉化的路徑更貼近人性。
企業做私域流量最終是為營銷服務,背后的邏輯是靠“養”。
私域流量的邏輯不在“割”而在“養”。一方面,要構建流量漏斗體系,培養越來越多的精準流量;另一方面,要構建用戶漏斗體系,將陌生用戶培養成為你的超級用戶。
我們在做私域流量營銷的時候,就是一個從泛精準流量中找到精準流量的過程。通過把流量漏斗的轉化度設計得越來越完美,通過對整體、玩法、海報、文案等各個環節的“微操”,讓我們每一次的營銷動作,都能實現從曝光量到裂變量的不斷提升。而一旦流量變得足夠精準,不管用什么方法和套路,用戶最終都會轉化。
我們在做私域流量營銷的時候是一個將陌生用戶轉化為超級用戶的過程。通過不同的話術引導、標簽化管理、分層分級運營等手段,不斷實現用戶身份的層層轉化。而在這中間,產品與服務才是口碑的根本,只要擁有良好體驗,就不怕用戶知道我們的套路。
因此,很多企業在做私域流量的時候,其實沒有弄懂背后的這套邏輯,都還沒有設計好一個漏斗就把水倒下來了,灑在地上覆水難收。同時,這個過程不求快,只求持之以恒,經過時間的積累才能看到成效。
企業做私域流量的時候,既要有意識拉新,更要下意識形成閉環。
拉新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從公域池里打撈,主要是指自然流量、媒體流量、搜索流量、投放流量、線下門店、展會等等,通過在各個入口加強分析、策劃,并且持續不斷地去做,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觸達新的陌生用戶。
另一種方式是從別人的私域流量里打撈,例如可以找到同行的抖音號,在對方的內容下找到那些曾留下過評論的用戶,挨個回復、私信讓他們加你的微信或者抖音。不要怕丟人,更不要怕被同行拉黑,這種方式比投廣告來的還要精準。
在拉新之后,想要形成私域流量的閉環,就要做到多點觸達。 企業微信、個人微信、抖音號、快手號、知識星球號等等,只要當你高頻地展現在用戶面前的時候,才能提升轉化率。
如果能引導陌生用戶把你的所有入口都加上,他就再也躲不過你的內容的飽和攻擊。不要怕被用戶煩,只有抱著“要么把我刪了,要么被我轉化”的心態,才能形成私域流量的閉環。
不是所有的商業都適合做私域流量。 客單價越高做私域流量越有效,而相反客單價越低、毛利越低的生意就不太適合。原因在于,毛利低意味著規模就要特別大,這樣才能覆蓋掉你做私域流量的成本。
盲目拉新、垃圾運營。只重視拉新卻顧不上運營,會讓好不容易得來的用戶白白流失。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小的用戶群,先把運營機制跑通跑順。例如添加完好友如何打招呼,問哪些問題才能得到用戶的標簽,每天幾點給用戶發什么樣的信息等等。切記對每一個運營細節都要不斷設計與打磨,才能將用戶留住,獲得進一步轉化的機會。
而一開始做私域流量,我的建議是不要做群。因為群是一個注定要死的東西,無論付費與否,一般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周期。如果非要做群,最近很流行“快閃群”。人性是很奇怪,只有要失去的東西才會珍惜。所以當你告訴用戶進群之后請趕快加關注,否則群解散后下一次的內容或福利就看不到了,用戶反而會乖乖地配合。
不要迷戀黑科技。什么群控系統,一臺手機同時操作幾百個微信號等等,不要抱著僥幸心理去鉆平臺的空子,這些“不靠譜”的工具再厲害,一旦被平臺的監管機制抓住導致封號或無法恢復,之前一切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相對于單純的推廣營銷獲客,后端運營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成熟品牌來說,仍然可以投放高質量的大號;對于創業品牌,選擇中長尾新媒體號和信息流廣告,性價比更高;同時種草模式和電商直播模式也是值得一試的,全域營銷是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考慮的。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于“私域流量的品牌營銷應該怎么做”的全部內容啦,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哦。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私域流量的品牌營銷應該怎么做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