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U 李東朔:兩次求導SaaS續費率202%背后的秘密

采訪/撰文:宇婷
UMU 是一家以“效果學習”為導向的企業學習平臺。基于學習科學與AI技術,UMU 構建了新型智能化學習場景,為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提升組織的人才績效,為企業創造增量價值。
過去一年多內,UMU 獲得了6輪融資,包括華興新經濟基金、高瓴、高成、五源等行業投資機構。
2022年,從國內資本市場到全球大經濟環境的巨蕩,讓TO B領域的創業者面對著極大的挑戰和壓力,這些風險來自資本、商業模式選擇、研發、管理等方方面面,決定了企業能否長期挺立。
當這些現實挑戰交織在一起,我很好奇經歷了過去一年的發展,李東朔的答案是怎樣的。
本文是我對李東朔采訪進行的自述體“白描”。
我的一個創業冒險是,如果認認真真、正直地做一家公司,做好對的“因果關系”,那么就會有好的結果,或者大概率會有好的結果。
“創業的早期看賠率,創業的后期看贏率。創業的早期要選擇天花板足夠高的賽道,創業的后期要選擇走得足夠遠的經營方式。這是我和上百位投資人打交道后的思考。”
UMU 在探索分別適用于全球市場與中國市場的TO B SaaS的新路徑——我認為這是去年我們真正的主題。
“新路徑”的意思是——前人不是這么做的,甚至很多地方和前人比,要以相反的方式去做。
為什么這么說呢?
所有的商業策略在本質上都是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也就是將資源投射到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發展。
在時間維度,投資方希望被投企業發展得快;在空間維度,創業者和經營者希望企業走得遠。快是時間概念,走得遠形成的商業版圖則是空間概念。在挑戰與風險面前,要始終堅持去做很有價值的事情,形成令大家都滿意的時空模式。
疫情之下的企業面臨著長遠、深刻的挑戰。企業成本增長,很難招到合適的人,過去的生意模式、業務模式、組織模式,都面臨著變革,改變不來自一朝一夕。
謹慎之中,我們更要有所堅持,包括堅持正確的商業邏輯。在合規的基礎上,投資對的方向,并持續創新優化組織結構、優化商業模式、優化生產力,最終實現一個真正有利潤的商業企業,而不是在企業持續擴大虧損的基礎上,自欺于不可持續的收入額增長。
UMU 去年收獲很不錯的成果。業務高增長的同時,做到了收入增長速度快于人數增長速度。我們在業務高速增長的同時提升了人效,而不是靠“高速堆人”帶動“低速增長”。
我在Google工作的7年中,其人數增長了1.8倍,收入增長了大概3.5倍,這很了不起。Google是一家互聯網公司,UMU 是一家互聯網形態的TO B SaaS公司。
SaaS公司如果想成功,必須堅持一點:“腳踩兩只船”,形成π型知識。一撇在行業上形成深刻洞察,一捺在互聯網領域建立技術領導力,一橫是健康的組織發展。
如果企業一方面滿足甲方完成人力方面的外包定制需求,另外一只腳在行業上希望做出通用產品,在這個時代,做SaaS可能會越來越辛苦。用互聯網+行業的模式,有希望打造行業升級的產品;外包+行業的模式,只能以農耕經濟下的佃農方式提供人頭,回到IT外包時代的老路上。
辨別一家公司是否是互聯網公司的重要一點是“產品驅動力”,即看這家公司是靠PLG(Product-Led Growth)產品驅動增長,還是靠SLG/ MLG(Sales/ Marketing-Led Growth)銷售或市場驅動增長。也就是說,公司的增長是靠產品價值驅動,還是靠市場投放或人情關系帶來的。
是因為產品好,還是因為客戶認識你;是別人知道你、主動來找你,還是被裹挾著來買東西。這是最本質的區別。符合前者的肯定是高質量的互聯網公司。
大家最開始用Google的時候是因為口口相傳,Google頁面簡潔,能搜到想要的東西,才會忍不住推薦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同理,今天你的產品是要花錢讓人用,還是大家用了之后爭前恐后推薦給別人?
從2015年發布 UMU 的第一代產品起我們就想得比較清楚:PLG是我們的增長飛輪。UMU 最主要的增長來自于“inbound”,都是主動找來的用戶。PLG的模式一定是經過我們設計的,比如通過培訓師飛到全球各個公司去做演講、做培訓,就會把 UMU 的產品帶到全球各個企業。企業用戶感覺這個產品很好,天然就注冊了。當企業用戶的使用達到限額需要進一步升級時,就自然轉化為付費用戶。
另外一點是從財務上看企業的人效高低。中國的SaaS企業一個銷售一年的貢獻值平均能到三四十萬元,好的能到五十萬元。2020年 UMU 所有員工人均年貢獻值達到了15萬美元,這是人效上的對比。
Google的產品,有的收入100美元,成本只有3美分,這是真正的互聯網頂級人效,所以Google的估值高。如果一個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在不加人的情況下,還能持續提升人效,這說明它的生產力在持續增長。
位于山景城的Google
人效的本質是什么?
我把找到答案的這個過程叫“求導”。以下是我的第一次求導:
一家公司的產品賣得特別好,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這家公司的銷售很厲害。但仔細想想,營銷和業務的加速增長是誰決定的呢?其實是產品部門、產研部門,是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市場契合)。
產品和市場越契合,就越好賣,公司的人效就越高。第一次求導的結果是:PMF-產品與市場契合度決定了銷售人效。
中國SaaS公司最令人擔憂的合同模式就是買一年半送一年半。如果客戶不到一年半就走了,財報上是看不出來的,給投資人的財報在三年之內看起來續費沒問題,但其實是假象。這是一個數字游戲。
UMU 從來不以這種方式簽單。客戶可以簽兩年、三年,一次性付款,但不簽一年半送一年半,或簽一年送一年。
我們在沒有融資時就是這么活下來的。所以我們堅持去做一家好公司,做個好產品,做個好團隊,就能走得更好。
堅持提供好的標準化產品給客戶,可能簽不下訂單來。但一旦簽下訂單,是有機會活下去的。因為標準化的產品才能規模化,規模化才有可能持續。
定制很難創造利潤,客戶也不會真的滿意。公司可能會做一單虧一單,一個產品定制了幾十個功能點,好幾個工程師撲上去兩三個月甚至半年以上,很難說這是真正的創新,做出來的產品其他企業也很難用得上。只做定制,不產品化,并沒有真的為企業解決本質問題。
產品化道路在中國TO B領域仍然非常漫長。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只有一方努力是不夠的,需要若干企業形成共識,共同推動時代的進步,才能實現行業的升級。
UMU 產品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這就是二次求導。
二次求導下面是招聘、組織文化、價值觀、財務以及整個公司的根本內涵。二次求導時,我們要關注企業的愿景、價值觀。那是真正的工作指南。
UMU 的愿景與使命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到現在都沒有變化:發展全球學習資源,連接人與知識,加速知識流動,讓每個人融入、分享、收獲。
我們最初確立的愿景與使命,現在每一年回看都會覺得非常正確,大家都是為了這樣的愿景來到 UMU 。UMU 招的人都很優秀,我一直堅持要招比我更優秀的人,這很重要。
如果今天有商業機會但沒有候選人的時候,你會選擇先招個不太行的頂上、讓業務先開展起來嗎?我認為,不合適的候選人即使把他招來,最后這個業務機會也會丟掉,而且還可能給企業留下一些錯誤的東西。
作為創始人和CEO,當公司沒有人時需要頂上,當公司有人時要去賦能員工,不是替他去做,也不是放任工作隨機開展。我們設計互相賦能的組織,而不是互相監控的組織。UMU 有多個賦能團隊賦能“自產自銷”,比如多個小組都在支持銷售,讓銷售變得更有成效。
UMU 銷售入職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要認認真真地用 UMU 產品賦能自己去學習。我們有個專門的組叫銷售賦能團隊(Sales Enablement Team),這個團隊利用 UMU 產品和我們的賦能方式,讓 UMU 的銷售可以做到首月開單和一個月開一單。
再往上一層是解決方案團隊(Solution Team)。如果銷售見了一個零售行業的客戶,客戶可能會問你們在零售行業有什么解決方案。這時候 UMU 有這樣的一組很專業的伙伴,他們來自頂級的咨詢公司并富有遠見,在人力資源和組織發展領域有很多洞察與經驗,可以給銷售團隊非常有力的支持。
第三層是財務分析團隊(FA)。3萬人的企業全員采購 UMU 平臺,應當如何定價?有的SaaS 企業的報價是憑直覺或走極端。銷售的一種方式是用最低折扣,因為好賣;另一種方式是為了個人業績,賣到最貴。
第一種銷售拿到了傭金,但是公司沒有利潤;第二種銷售拿到了利潤,但傷害了客戶。UMU 有一套成體系的財務模型,通過多個公式進行定價,產品的價格不是拍腦袋定,也不是簡單的教條主義。
招募有強烈內驅力的候選人,為大家提供一個“人人皆可成就”的賦能環境,我們才能激發每個人的熱情并發揮各自特長。彼此有效才能更好地協同協作,設定有挑戰的目標才能迸發出創新與創造力。
2021年,UMU 繼續保持了收入翻番的增長,客戶的金額續費率達到了202%,這意味著現有的客戶更加熱愛我們,持續在 UMU 分配了更多的預算,同時我們收入的增長速度還大于人數的增長速度。
UMU 的財務團隊總結了全球SaaS上市公司研報,關注這些上市公司每一個階段的收入與各項財務指標,通過這些數據與 UMU 數據的對比,了解 UMU 的進步空間,整體來說都回歸到了一個核心關鍵詞——生產力。
科技行業要靠腦力、靠生產力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靠加班、喊口號、簡單地堆人數。招300個人未必能把需要的AI算法做出來。
今天客戶看到 UMU 的獨特價值是什么?第一,能健康地長期發展下去,SaaS企業要成為客戶穩定的供應商,持續提供服務。第二,這家公司能以高生產力的產品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幫助銷售額提升,幫助企業留住人才、發展人才,在過程中幫助企業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轉型。
在過去的幾年中,很多客戶反復證明了 UMU 的產品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銷售額提升。通過 UMU AI模擬訓練,銷售在演講專業性和表達能力等方面顯著提升,能更加有效地實現客戶簽約。企業客戶因為銷售額變好了,便會推薦 UMU 。
UMU 把AI在學習產品上的很多場景跑通了。學習是手段,績效改變、生產力改變、銷售改變才是企業真正的目的。抓住終極目的給企業做事情,在市場環境越嚴峻的時候,企業越會買能幫他真正提升效果的產品。
尊重、堅守正確的商業邏輯,才能在市場環境嚴峻的時候得到較好的回報。市場環境非常好的時候,這些公司未必是賺的最多的公司。但能夠穿越周期的公司,沒有一家不是以價值為導向去投資、去經營、去發展的。
硅谷最流行的一句話:Be Present,活在當下。不要后悔發生過的事情,不要焦慮還沒有到來的事情。把當下的事情做到無比好,聚焦優先級,這很重要。
稿件監制及傳播:王晨 新媒體實習生:武文悅 其他支持:小黃人
本文轉賬自公眾號 宇婷對話TO B 新勢力 ,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