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展要耐住寂寞,雞血沸騰是犯錯前兆
內容來源 |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書籍 摘自《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夏忠毅 編著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明月 值班編輯 | 潤錦 5200 字 | 11 分鐘閱讀
華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長期堅持以發展指導方針來管理公司戰略、投資和發展方向,制定業務政策,做正確的投資,并幫助協調戰略與戰術的均衡與節奏。
3月28日,華為發布了2021年年度報告,公司整體經營穩健,凈利潤同比增長75.9%。孟晚舟表示,華為已經穿過劫難的黑障區。
1987年創立至今,華為經歷多次生死危機與外界打壓,盡管傷痕累累,但每次都能逆勢而上,終于成為世界領先的公司之一。
人們不禁要問,華為是如何找準方向,不斷成長的?他們是否有一套“武林秘笈”,幫助公司在至暗時刻,力挽狂瀾,大殺四方?
今天,我們特別整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逐字審定并作序推薦,華為高級管理研討教材《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中,關于公司發展指導方針部分的內容,看看華為內部在培訓高級管理者時,都有哪些“秘訣與干貨”。
在全球大環境動蕩與惡化不斷,變數激增的今天,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大家穿越危機、找準方向,穩步向前。
1.不開放就會死亡,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企業一定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路一條。
對于華為公司來說,如果軟件不開放,收益率會非常低。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開放就會埋葬自己;但擁有了核心技術,卻沒有開放,就不會帶來附加值,也沒有大的效益。
所以,華為既要擁有核心技術,又要走向開放。這個世界太大,未來沒有一家公司能壟斷市場,不開放就是死路一條。
在思想上,華為人要放得更開,多交朋友,多喝咖啡,擦出創新火花,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華為公司現在缺少思想家和戰略家,要成為世界級企業,就不能只停留在將軍層面。如果都只會英勇奮戰,思想錯了,方向錯了,越厲害就越有問題。
在未來探索的道路上,華為不能只有“坦克、飛機、大炮”,還要培養一批科特長不僅是單項突破,還要有廣泛的知識面,綜合能力強的“科技外交家”。
2.以自己的核心成長為基礎開放合作,實現共贏
華為發展指導方針中,“合作”十分重要。這里所說的“合作”,是要以自己的核心成長為基礎,開放合作。
一個公司再強大,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技術、產品都要自主開發,要借用外部的力量。
華為不能過分強調自主知識產權,也不要過分追求自主開發,否則就會穿上“紅舞鞋”。
開放與合作是企業之間關系發展的大趨勢,未來世界只有加強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共同利益,實現共贏。
華為在研發的過程中只做自己有優勢的部分,其他部分更多地加強開放與合作,只有這樣,華為才可能構建真正的戰略力量。
新浪科技微博截圖(來源網絡)
3.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把鮮花插在“牛糞”上
華為發展指導方針中,管理理念的第三點,落腳于“創新”。
企業要活下去,要有錢和利潤。天底下給華為錢的,只有客戶。因此華為只有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生存。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是靠正確地做事,現在更重要的是靠做正確的事。過去人們把創新看作是冒風險,現在不創新才是最大的風險。
任何先進的技術,只有轉化為滿足客戶需求的商品,進而轉化為客戶的商業成功,才能產生價值。
華為的創新一直是緊緊圍繞著客戶需求進行的。沒有冒險就沒有創新,創新要容許失敗,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從泥坑中爬起來的都是圣人。
華為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華為長期堅持的戰略,是“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戰略,“鮮花”長好后,又成為新的“牛糞”,再滋養初新的花朵——華為要永遠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像華為這樣的商業巨輪,平時是如何在商海征戰中尋找航向和彼方的?《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一書,對此也有詳解:
1.基于優勢選擇大市場,大市場才能孵化大企業
首先,只有大市場才能孵化大企業。
通信市場就是一個大市場,中國通信網的蓬勃發展給了華為這個機會,華為抓住了。
互聯網的發展也催生了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等大企業……未來二三十年,隨著互聯網、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華為公司致力于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這個市場非常大,是華為的必須抓住的重大機遇。

(2021年6月,華為鴻蒙2.0系統發布會視頻截圖,撕裂安卓和IOS兩分手機操作系統天下之局面,圖片來源:網絡)
其次,華為要利用獨特優勢進入新領域,為客戶做出與眾不同的貢獻。
在新領域新市場,機會與風險同在。華為公司選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應該考慮華為進入這個領域是否有獨特的優勢。
2.抓住“機會窗”,強調機會對公司發展的驅動
我們必須看到機會之于企業的重要性,抓住機會,加大投入:
第一,機會是企業擴張的動力。
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這四種力量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
第二,要學會抓住機會、創造機會、引導需求。
華為之前的成功,外部抓住了西方國家電信網絡改造的機遇,內部遇上了電信網絡和移動網絡的發展。未來是全聯接智能社會,這是華為面臨的最重要、最好的機會。
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是追趕者的名言。創造機會,引導消費,是先驅者的座右銘。
第三,在市場模糊的情況下必須多路徑探索,當市場明晰時立即將投資重心轉到主線上去。
未來世界變化太快,只賭一條路的公司都很難成功,一旦戰略方向錯誤,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只要市場需要,而且可能有一定的市場規模,華為就要抓住這個機會。
第四,要贏得未來,必須加大對機會的戰略投入。
當決定在某一戰略方向發展時,公司要在相反的方向,對外進行風險投資,以便在自己主選擇錯誤時,贏回時間。當經濟大形勢下滑時,華為要加大投入,實現反周期成長。
要敢于在世界競爭格局處于拐點的時候加大投入,實現彎道超車。
既然前面我們提到了華為會通過同時反方向投資來避免因選擇錯誤造成損失。那么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們具體是怎么做的吧。
1.抓住核心,開放周邊,有不為才能有所為
首先,任何企業投資行為,都要學會禁得住誘惑。尤其是在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相關的利益面前,一定要忍住。
華為公司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在戰略上緊緊圍繞電子信息領域來發展,不受其他投資機會的誘惑。
從創建到 2010年,華為只做了一件事,把雞蛋放進了一個籃子——研究與開發通信網絡技術,再逐漸把業務擴展到與通信相關的信息技術領域。
其次,華為的投資行為,始終秉持抓住核心,放開周邊原則。
華為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稱霸世界,其開發的很多產品和技術都是圍繞自身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的。
同時,華為產品戰略也很清晰:市場需求大、成長性好、技術成熟的可以重點自研;市場需求小、成長性差、技術準備不成熟的可以放棄自研,考慮合作。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精力打殲滅戰,這都標志著管理成熟的開始。
2.從搭大船到造大船,大平臺持久規模投入
未來的競爭是平臺的競爭。
在技術日益趨同,客戶需求卻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只有靠平臺的支撐,才能更快速地滿足客戶需求。長期來看,產品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在于平臺的競爭。
同時,華為也要在平臺建設上,有更多的前瞻性,以構筑長期的勝利。
它采取的策略是“搭大船,傍大款”,跟著主潮流走。企業要避免大風險,就需要順應技術發展、市場變化、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但在未來,華為要在領先的領域“造大船,成大款”,構建起行業領導力,要參與面向未來的大船建設,自己成為大款,或與業界大款一起成為大款。
3.堅持壓強原則,力出一孔
前面講了華為選擇投資方向的理念與策略,那么,具體該怎樣執行?
第一,華為堅持壓強原則。
大家知道,坦克在沼澤上可以通行無阻,但一根下落中的針所產生的壓強,卻可能戳破堅硬的地板。這說明公司要把資金投到一點上,壓得死死的,就可能有所突破。
華為公司堅持壓強政策,即集中公司全部力量于一點,取得較大的突破。
一個公司,在一個領域,通常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強項,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力量均衡。充分揚長避短,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強項上,就會產生成倍增長的規模效應。
第二,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
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之一,但卻可以把火箭推動進入太空,可見其威力之大。
平凡的華為人花了 30 多年,聚焦一個目標,持續奮斗,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
華為的聚焦戰略,就是要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世界競爭力,從而證明不需要什么背景,華為也可以進入世界強手之列。
眾所周知,行軍打仗講究排兵布陣,有了總方針,技戰術也十分重要。最后我們來看看,華為如何打勝仗。
1.要有堅定不移的戰略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要想贏,要么在劍法上高于人,要么在盾牌上堅于人。如果劍不如人,就要避免比劍,不要與人華山論劍。
華為要有堅定不移的戰略方向,也要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要敢于勝利,也要善于改變,與時俱進。
“用烏龜精神追上龍飛船”,就是華為的技戰術之一。
“烏龜精神”是指烏龜認定目標,心無旁騖,艱難前行,不投機、不取巧、不拐大彎,跟著客戶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
華為就是一只大烏龜,過去 30 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即使鮮花遍地,華為也沒有東張西望,而是專心致志,艱苦奮斗。
想要發展,就一定要有戰略耐性,耐得住寂寞。同時,還必須控制合理發展速度,“雞血”沸騰一定是犯錯誤的前兆。未來,華為只要繼續保持方向正確,有策略、有步驟地推進,堅持烏龜精神,就能追上“龍飛船”。
行軍中的華為,另一個要則是“根據環境隨時變化陣形”。
華為要學會在戰略上舍棄,有舍才有得。發起進攻的時候,如果發覺這個地方久攻不下,可以把隊伍調整到能攻得下的地方去,只需要占領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占領全世界。膠著在那兒,可能會錯失一些未來可以擁有的戰略機會。
比如面對美國的持續壓力,除了不受影響的產業要做大做強外,針對不同產品、不同國家要有不同的開發策略和營銷策略。
華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是絕對的,關鍵看形勢。
當年的抗大校訓就是“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華為既要有堅定不移的方向,又不能過分教條,戰略隊形和組織結構要隨著環境變化進行調整。
2.保證研發投入比例,加大投入構筑華為的先進性和獨立性
不投入就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就會逐漸被競爭對手超越,喪失核心競爭力,公司就可能走向死亡。
當年華為如果沒有在移動通信技術方面的持續投入,華為就不可能從 GSM(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到 5G 逐漸領先1—2年,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只有做到戰略領先,別人才能只選擇華為的產品,否則就會落后。
華為從一開始就堅持每年按銷售收入的10%撥付研究經費,緊緊抓住戰略發展機遇不放。面向未來,華為要加大研發的投入比例。
(2021年華為年度報告發布,華為將在未來將持續加大在人才和研發兩個領域的投入力度,來源:人民郵報微博截圖)
一個企業,沒有對產業技術的深入探索和核心控制,就沒有對產品與產業的控制力。
華為研發策略是,堅定不移地向下扎到根,不斷突破和掌握底層材料和核心技術,不依賴任何單一國家或單一供應商,不被“卡脖子”,保障華為產品的供應連續性。
向上捅破天,更多投入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要有理論突破和原創技術發明,開創新的產業和新的商業模式,打造全球生態。
3.領先半步成先進,領先三步成“先烈”
高科技公司,沒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就沒有競爭優勢,甚至沒有生存的余地。
IT泡沫破滅的浪潮使世界損失了20萬億美元的財富。但從數據分析來看,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是因為技術不先進死掉的。許多領導世界潮流的技術,雖然是萬米賽跑的領跑者,卻不一定是贏家。
但是企業沒有先進技術也不行。
華為的觀點是,在產品技術創新上,要保持技術領先,但只能領先競爭對手半步,領先三步就會成為“先烈”。
只有在客戶需求真實產生的“機會窗”出現時,科學家的發明轉化為產品,才能產生商業價值。
投入過早也會洗了商業的鹽堿地。
因此,華為對未來的投入策略是:在離我們有10億光年的地方,至少投一個芝麻;在離我們200光年的地方,投一個蘋果;在離我們5公里的地方,投入范弗里特彈藥量。
華為是商業組織,不能擔負起人類的包袱,也承擔不了引領世界的責任。華為的產品技術最多領先1-2年,最終目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保證公司能生存發展下去。
最后,《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一書中,作者亦對復雜的華為發展指導方針進行了邏輯拆解,歸納為九大點,并用圖片表達,方便大家反復學習與推演:
以上內容整理自《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夏忠毅編著,中信出版社集團2022年4月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