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開發的這個無監督康復系統,能讓你“看到”肌肉訓練和恢復情況!華人學者一作
現在就有一個系統能夠通過對受損與康復大腿肌肉的可視化,來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康復訓練情況,也有助于根據這些統計數據更好地評估目前的鍛煉和身體狀況。
這個由MIT的研究人員創建的無監督的身體康復系統MuscleRehab由三部分構成:捕捉活動的運動跟蹤系統,一種稱為電阻抗斷層掃描(EIT)的成像技術以測量肌肉情況,以及一個虛擬現實(VR)頭盔和跟蹤服。
對于患者而言,他們只需要穿上一身黑色的、類似于忍者道具服的裝備,以及捕捉3D運動數據的VR,然后進行一些簡單的基本練習,比如:立正、屈膝、抬腿、伸膝、下蹲等。
在這樣的虛擬環境下,患者的運動跟蹤數據會被自動疊加到虛擬化身上;在戴上EIT傳感帶后,所有的運動與肌肉訓練信息都能被追蹤到。
在不同的情況下,研究小組比較了運動的準確性,將結果交給了專業治療師,治療師解釋了在每項運動中哪些肌肉群更應該被鍛煉到。在這些無監督的練習中,通過將肌肉參與和運動數據可視化,而不僅僅是運動,鍛煉的整體準確性提高了15%。
麻省理工學院CSAIL博士生、MuscleRehab系統論文的主要作者朱均逸說:“希望我們的傳感場景不局限于臨床環境,也能夠更好地實現數據驅動的無監督康復,適用于受傷恢復中的運動員、目前正在接受物理治療的病人,或那些身體限制性疾病。通過主動測量深層肌肉參與,我們可以觀察到與病人的基線相比,數據是否異常,以提供對潛在肌肉軌跡的洞察力。”
“最終系統或許不僅可以協助恢復,還可以用于預防。”
目前的傳感技術主要集中在跟蹤行為和心率上。
一般來說,肌電圖(EMG)只能捕捉到皮膚下的肌肉活動,但研究人員看來,還有一種比肌電圖更好的方法來感知不同層次的肌肉情況,比如血液循環、肌肉的拉伸與收縮等。
在MuscleRehab中,EIT傳感板是該系統的“大腦”。它有兩條裝滿電極的帶子,纏繞在用戶的大腿上部,以捕獲三維體積數據。
比如這樣:
在運動捕捉上,系統使用的是OptiTrack,由39個標記和一堆攝像頭構成,能夠每秒感知超高幀率。在顯示屏上,EIT傳感數據能夠突出顯示主動觸發的肌肉,肌肉也會隨著更多的參與和運動產生變化。
目前,MuscleRehab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大腿上部及其主要肌肉群,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還想擴展到臀部。該團隊還在與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和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醫學物理學家、哈佛醫學院放射學副教授Piotr Zygmanski合作,探索在放射治療中使用EIT的潛在途徑。
Zygmanski博士說:“我們正在探索利用電場和電流來檢測輻射,以及在放療期間或治療后對病人解剖結構的介電特性進行成像。”
輻射除了在分子水平上造成直接損傷(DNA損傷)外,還會在組織和細胞以及其他介質(例如探測器)內誘發電流。“EIT儀器特別適合于探索EIT在放療中的新應用。希望可以通過定制EIT系統的電子參數,以實現這些目標”。
“這項工作推進了EIT,這種傳統上用于臨床的傳感方法,與虛擬現實巧妙而獨特的結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amueli工程學院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Yang Zhang說。
“促進康復的啟用的應用有可能在全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幫助病人在家里安全有效地進行身體康復。這種消除臨床資源和人員需求的工具,長期以來一直是醫療保健領域勞動力缺乏的需要”。
https://www.csail.mit.edu/news/mit-system-sees-inner-structure-body-during-physical-rehab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數據文摘”(ID:BigDataDigest),作者:文摘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