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穆勝
+ 關注
2022-11-10 14:45
583次閱讀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作為互聯網頭部企業,騰訊的發展可用“超速”來形容。與業務擴張匹配的,是其組織與人員規模的快速擴張,顯然,這對其人才儲備,尤其是干部儲備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可騰訊似乎一直沒有為干部的短缺而發愁。那么,他們如何能具備這樣的底氣呢?
在組織與人力資源領域,騰訊的HR三支柱組織架構聞名全國,被眾多企業所效仿,但其干部管理卻遠不如華為和阿里巴巴出名。顯然,這個萬億市值的龍頭企業不可能沒有“干部管理”,只不過比較低調而已。帶著強烈興趣,穆勝咨詢對這個主題進行了研究,并總結出了騰訊干部管理的干貨。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留下的三個經典操作
平心而論,騰訊的干部管理體系是比較完備的,這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中顯得格外突出,值得尊重。仔細還原其干部管理體系,我們發現有三個經典操作,造就了極高的干部培養效率。
特點一:扁平化決策流程
作為一個大型企業,騰訊職級體系有14級(4-17級)之多,但其管理架構卻極為扁平化,一個決策鏈條往往只有三到四個節點,即VP—GM—總監/leader—員工。按照其說法,這是為了實現互聯網公司靈動、敏捷、快速的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一直強調專業技術和管理是分開的,其職級體系不是應用在管理上,而是為了衡量專業水平。其對于薪酬的影響也不同,固薪與職級相關,獎金和股權與管理崗位相關。當然,如果要任職某個管理崗位,職級就是前置性條件,例如,如果想要晉升為一個產品的leader,前提就是職級必須要達到9級。
按照騰訊的理念,一個業務單元基本上只需要四級匯報就可以管控決策風險。當然,涉及到重大戰略方向的決策,會有特殊的通道向VP匯報,甚至上到戰略管理月會上向馬化騰等直接匯報。
一位曾在騰訊任職過的產品經理向穆勝咨詢證實了這種扁平化架構:“騰訊的決策鏈條確實很短,尤其是早期的時候,因為那時候騰訊有很多靈活的匯報機制。例如一個普通的員工,如果負責了Martin親自看的項目,也是能夠去參加戰略月會的。”
還有前騰訊員工反饋:“我在加入騰訊兩年時負責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抄送范圍較大,Pony甚至也會直接回復郵件。”
騰訊是一個產品主義導向的企業,一切以產品體驗為導向,早年的互聯網江湖甚至有個說法——“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 基于產品的輻射范疇,員工可以忽略日常的職級秩序,穿透性地形成簡潔的匯報鏈條。
顯然,這對干部的成長有極大的好處。一是可以更接近業務,而不會限制于崗位的工作,視野更開闊;二是長期和大佬們PK,能力成長極快;三是都在打實戰,都是真刀真槍,更容易長本事。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特點二:內部競爭的賽馬文化
騰訊曾是“家文化”的擁護者,非常重視員工的福利,對于員工的照顧達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但在度過了創業早期后,騰訊積極導入職業競爭文化,并形成了一種一度引起非議的“賽馬文化”。
2003年,剛入職騰訊不久的產品經理許良提出了QQ秀的商業計劃,騰訊破例為這個非研發人員抽調人員組成開發小組,這個造就了后來的爆款產品——QQ秀。此后,騰訊便形成了“揭榜掛帥”的慣例,可以總結為“誰提出、誰執行,一旦做大、獨立成軍”。
這種“自下而上”的組織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創新活力,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多個現象級產品。例如,微信就不是在成熟的無線業務里誕生,而是來自于以前做郵箱的廣州研發中心;再如,王者榮耀則是由不太受人關注的成都團隊做出來。
馬化騰認為:“如果企業完全自上而下,說看好了再決定往哪邊走,這樣往往企業沒有活力,很僵化,尤其在互聯網變化特別快的產業非常危險。”在互聯網的風口期,騰訊很聰明地在組織上保持了一定冗余度,且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 馬化騰將這種內部競爭機制比作“兄弟爬山”, 鼓勵大家在試錯階段大膽嘗試,資源雨露均沾,而后以用戶和市場作為評判標準,就看誰能先跑到山頂。等業務成熟了,再采取比較穩健的管理方式加以支持。
騰訊倡導的“賽馬文化”在以“工作室”作為組織單元的模式下,被進一步放大。 工作室相當于一個資源齊備的小公司,各工作室不僅和外部對手競爭,也和內部的兄弟部門競爭。而干部在這樣的環境里,也面臨了成倍的競爭壓力,真正有能力的人,像海綿一樣吸附認知,成長速度快到讓人難以置信。
天美工作室總裁姚曉光,在與光子工作室競爭MOBA手游的賽馬中,取得了逆襲成就爆款《王者榮耀》等輝煌戰績,這讓他在騰訊平步青云。2021年最新一輪的組織調整中,姚曉光進一步兼任了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社交平臺業務負責人,掌舵QQ。
特點三:重視對方法論的萃取
騰訊擅長對方法論進行總結和提煉。其實,互聯網公司基于外宣需求,多多少少都會給自己的方法論貼金,但騰訊的方法論總結,卻更多是為了提升產品體驗。例如,其高星級產品的開發過程,一定會被快速做成案例在公司的E-learning平臺上進行分享。
這種方法其實很難用于外宣,都是落到產品里,給專業人士看的。而其他的互聯網公司喜歡輸出“管理IP”,顯然更能吸引流量。但從干部的成長來說,專業方法論與管理方法論顯然一樣重要。試想,如果企業里的干部全是“只懂管理”“只會坐而論道”的一群人,這實際上就是企業的災難,尤其對于騰訊這種產品導向的公司。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不僅重視方法論的總結,騰訊還格外重視方法論的輸出閉環。 在若干人才賦能項目里,騰訊都要求學習之后有輸出,要么是能把理念進行商業化,要么是能整理為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對外進行輸出。這和大多數企業“聽聽課,寫寫總結就了事”的培訓項目理念顯然不同。
回到騰訊對于干部培養的理念上,有個最大的特點值得一提,那就是他們重視培養老師超過培養學生。我們可以翻譯一下他們的理念—— “好的學生一定可以成為老師,好的老師基本可以成為好干部。”
騰訊員工要成為老師,就必須把自己實踐項目的方法提煉出來,成為一門課程,拿到老師的資質認證。而后,騰訊會根據TA的授課水平、學生數量、學生反饋及后續應用等數據,作為員工未來職級晉升及專業技能認證的依據。
這樣的機制促使騰訊的干部為了實現晉升,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總結,避免了干部走向“憑手感”“做匪幫”的沖動。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未解的三道必答題
騰訊總裁劉熾平提出:“騰訊不可以把干部變成終身制,長期來講,會鼓勵‘能上能下’的文化,在干部體系上,要有一定的流動性。”
但要落地這個理念,騰訊依然任重而道遠。社交媒體上有一類觀點認為,在騰訊,沒有能力的老員工薪資依然堅挺,甚至可以不勞而獲。有自稱騰訊員工的網友吐槽:有些摸魚老員工一年經驗用十年,活是別人干的,功勞和獎金是自己的”“北京騰訊真的要爛掉了!趕走認真干活的,沒產出的升值加薪”。
更有人吐槽騰訊聞名業界的“活水計劃”,認為這個導向人才橫向流動的機制讓員工太具有流動性,讓大佬可以無限制地保護自己的小弟,小弟在其他部門混得不好,就把他調到自己的手下來,變相地成為了一個“養老計劃”。
如果這些現象確實存在,那么,騰訊顯然需要回應干部管理上的三道必答題:
問題1:土壤過于肥沃,是否會導致競爭壓力下降,讓賽馬文化被虛化?
當然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騰訊太成功了,甚至有說法是“土壤這么肥沃,插根扁擔都能開花。”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真的會有足夠的競爭壓力嗎?如果沒有競爭壓力,馬能賽得起來嗎?
目前,騰訊面臨的競爭壓力是“結構性”的:一方面,有一些競爭壓力相對較小的肥沃區;另一方面,也有那種競爭壓力相對較大的戰爭區,例如騰訊內部就深刻反省過在短視頻和信息流賽道的“漏球”。
騰訊應該重視的是,如果競爭壓力下降,其干部成長必然失去本源性動力。
問題2:類工作室的組織模式下,是否給予了業務Leader太大的授權?有沒有可能導致一放就亂?
和所有大企業一樣,騰訊內部也有“站隊”傾向。有個夸張的說法是,如果跟對了人,就可以一輩子躺贏了。大佬之所以能庇護小弟,還是因為在“類工作室的組織模式(也包括被極度授權的其他業務單元)”下,自己手中掌握了極大的自治權。但這種庇護對于干部的成長顯然是不利的,甚至有可能讓企業文化走向負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和第一個問題相同,即市場壓力究竟有沒有傳遞過來。如果有,這個問題顯然就會很大程度被迎刃而解。例如,有受訪的前騰訊員工認為:“站隊現象肯定有,就要看大佬夠不夠牛了,能不能罩得住下面的人養老。但是騰訊現在也有‘榮休計劃’,大佬們說不定自己都要‘榮休’去了,還怎么護得住小弟。”
當前,騰訊緊衣縮食的氛圍,可能讓這種現象得到一定緩解。但從根本上說,騰訊為了保持靈活性,快速應對市場,選擇向一線授權,但如何讓組織“放而不亂”,這依然是一個組織設計層面未解的問題。
我始終認為,干部成長的結果,實際是組織設計的映射。
問題3:是否有一個客觀公允的干部評價標準?
騰訊對于干部的評價,除了硬性的資歷標準外,更多是考核“勝任力”,包括企業文化認同度、績效與潛力、專業能力三個維度。
這些標準里,不能說沒有定量的部分,但除了績效,其他定量部分相對模糊。例如,其帝企鵝模型強調了“洞察(Insight)”“點燃(Inspire)”“突破(Win)”等通用能力素質,的確是進行了一定的量化,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量化對被考核者形成的區分度并不大。
換句話說,騰訊對于干部的評價,有太多主觀的部分是通過360°這類看似客觀但實際主觀的評估工具來實現的。這種評價的模式必然導致上級擁有過大的權力,難以真正實現劉熾平所謂的“能上能下”。再加上組織內某些領域市場壓力缺失和對于業務部門的極度授權,必然對干部任免的公平性形成極大挑戰。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一點思辨

騰訊的干部管理值得學習嗎?有什么特殊意義?這里,我談一點個人看法。
簡單說結論—— 排除一些瑕疵部分,騰訊的干部管理的幾個特點是比較符合數字時代人才成長規律的,值得學習。
我曾提出,數字化時代的人才培養公式是:
人才產出=(人才底版+知識體系)× 商戰淬煉
這個公式與工業經濟時代人才培養邏輯的不同在于,其最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底版的質量,或者說,把他們僅僅看做一個U盤,更強調人才產出是“知識體系”和“商戰淬煉”的結果。
穆勝:講真,騰訊的干部管理行不行?
圖:數字時代的人才產出公式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
騰訊剛好在這兩個領域都有深耕:
一是知識體系的提煉。 騰訊以產品為基因,以用戶體驗為標準,重視方法論的總結,這讓人才能夠獲得最精要的知識,實現快速成長。
二是商戰淬煉的機會。 騰訊相對扁平、以產品為單位的組織架構,讓人才能夠迅速進入到實戰場景中,輸出經營價值,這也為干部成長提供了便利條件。
試想,當一個干部獲得了工作場景所需的專業知識,并可以迅速在商戰中進行激活,那他的認知提升必然是迅速的。
但是,賦能機制的完善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要“長”出能打仗的干部,還是需要有戰火的洗禮,也就是讓他們感受到足夠的市場壓力。
而市場壓力的傳遞更多需要激勵機制的精細設計,如果企業內部還有“養老院”或“安樂窩”,一定是激勵機制出了問題。在這個方向上,騰訊還需下下苦功夫,實際上,絕大多數土壤過于肥沃的互聯網公司,在激勵上都很“浪”,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給有的朋友來點冷水——哪有什么單獨的“干部管理靈藥”? 干部管理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種應用場景。干部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問題;干部的成功,無非是因為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內力深厚。
概念是賣給韭菜的,功夫是留給強者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穆勝咨詢”(ID:hrm-yun),作者:穆勝,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穆勝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