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不行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
本期音頻由metamaker支持|今日文章主題:成長發展
職場上,很多人都有“不行”的心態。
領導安排工作,他之前沒有做過,或者自己覺得能力達不到,就會說“我不行,我不會”。
之所以如此,其實是他抱有消極的態度,他總是在以當下的能力來判斷能不能做。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人的能力是動態發展的,過去也有很多覺得困難的事,但今天回頭看,已經構不成困難了。
如果一遇到難事,就說自己不行。永遠非常保守,對自己的要求很低,缺乏欲望,其實成長速度會特別慢。
當你覺得不行的時候,反而要改變心態,把它當成是你工作的開始。
別想著不行,要想著“可以試一試”
稻盛和夫也是這么做的,最初京瓷成立以后,產品很單一,稻盛和夫為了拉到訂單,聲稱掌握了新型陶瓷技術。
客戶就提出問題:你們有這種新型陶瓷技術,那么,這個產品你能做嗎?
客戶拿出來的是被別的陶瓷廠拒絕的,難度很高的產品。
為了拿到訂單,他立即回答:“行,能做。”
一旦做出承諾,他就想辦法兌現。沒有設備就去借,或者買二手設備。技術不夠,就傾注全部的力量和熱情。
到最后,京瓷從不能做變成能做,從不可能中孕育出了可能。京瓷的技術也得到了突破,讓京瓷走上成功之路。
所以,當遇到難題的時候,不要總想著,我不行、做不到。這么想,也就斷絕了一切的可能。
曾經王興也講過一個故事,讓我很有觸動。
他和一個年輕的同事開會,需要有人整理會議記錄,涉及流程圖的部分用visio畫比較好。
王興問年輕的同事會不會用visio,她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學”,他覺得這四個簡單的字里有無窮的力量。
我也很欣賞這一類的年輕人,創業酵母的一位90后合伙人身上就有這樣的特點。
他是一個非常內斂的人,但他在各個場合,組織需要他的時候,他都能站出來。
比如讓他去做主持人等挑戰他的個性的事,他從來不說我不行,我不去,而是說:“老板我可以試試!”
“我可以學,我可以試試”的背后,恰恰透露著一個人的心態。
他愿意不斷突破自己的底線,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
一個人敢于突破不擅長的地方真的非常厲害,每一個人都是突破自己的底線然后變得越來越優秀。
沒有一個人天生擅長干什么事,而是要看他敢不敢突破,看看你交給他的每一件事,他能不能靠譜的完成。
所以不要總是說“不行”,而是要將不行當成工作的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暫時沒有知識和技能,但是你有干勁,有信心,那么通過你的不懈努力,大概率能做得到。
就算最終沒有完成,但努力過了,也沒有任何遺憾。
從“不行”,到“行”
把不行當成工作的開始,更重要的,還是要做到“行”,我認為這4點很重要。
1.不要預設做不到
一個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做不到,那么你就不會朝著這一方向去努力。
所以不要預設立場,當面對一些跳一跳就能夠著的挑戰時,可以告訴自己別害怕,試一試。
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可以更高一點,設置更高一點的目標,對自己的要求比自己的職位高一級,超越需求,才能體現價值。
2.深度思考
相信能做到后,還需要深度思考,想辦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標比較高,就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深度思考,有沒有什么創新的方法?還有沒有更優解?
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于向自己發問,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了,而是持續地問下去,這就是管理工坊中教給大家的Review工具。
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下去,每當我們多問一個為什么時,我們就往事物的本質更近了一步。
另外,我們可以養成寫TDL的習慣,去做深度思考。
在蹲馬步管理工坊中,我也講到TDL有三個核心點:通盤思考、要事當先、想不透的事情持續想。
3.付出不亞于任何的努力
張一鳴曾經說,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很多時候,拿不到結果,其實是努力不夠。
對待工作,你要有追求極致的態度,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能做到100分,就不要只做到99分,因為決定成敗的,往往是剩下的1%。
4.學會復盤
復盤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相信自己能行,但不意味著你馬上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可能一件事,你昨天還做不到,今天就能做到了 。
因此,要通過不斷復盤,朝著可能的方向改變哪怕1%,從而循序漸進。
每天往前走一小步,把這一小步,變成具體的動作。
在時間的復利之下,你的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大, 讓你足以解決曾經以為的困難。
最后總結一下:
面對困難,千萬不要說不行,更不要拿不行當做借口。
而是要把不行,當成工作的開始。然后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做到從“不行”到“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作者:張麗俊,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