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企生死劫,數字化是出路

“消費需求明明很旺盛,為什么大家都賺不到錢?”一位資深裝企管理者這樣對筆者嘆到,他的困惑也代表了大部分裝企管理者的心聲。
中裝協數據顯示,泛家居行業市場規模已經突破5萬億,家裝市場本身的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了2.85萬億,但是宏觀數據與裝企當下境遇卻呈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態勢:行業很美好,企業很煎熬。
在2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家裝行業經歷過幾次大洗牌,行業內一直有“剩者為王”一說,但是近來身經百戰“一直被剩下”的品牌也有力不從心之感,對內需要一場管理方式的變革,對外需要面對越來越“精明”的消費群體,說是“內憂外患”也不為過。
需求側
善變的消費者 不變的服務體系
消費者變了,這是不爭的事實,這種變化不僅僅是消費偏好,也包括了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與消費方式,“隨時在線,永不失聯”的一代習慣了線上獲取信息、線上咨詢、線上下單、在線跟蹤全流程(想象一下大家在手機端盯著物流小哥軌跡的場景)、在線分享消費體驗,消費者可以不拿自己當上帝,但是“上帝視角”非要不可。
當這樣的消費者遇上了家裝行業矛盾就凸顯了,家裝行業被廣為詬病的“報價不透明、履約不透明”三不五時喜提熱搜,即使有20余年品牌積累的頭部企業也不乏被網友“口誅筆伐”的經歷。
裝企不想透明嗎?當然不是。當下的頭部企業,作為幾次大浪淘沙的勝出者,掌門人都是對家裝行業抱有熱愛與執念的,作為管理者本人,他也有企業百年傳承的理想,他也想變革想跟上時代,并且這些企業不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與管理者堅定的改革意志,但坐在辦公室里的管理者如何將管理滲透到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環節?企業缺的是管理變革的抓手。
供給側
可望不可即的整裝
近些年,經過幾次嘗試與迭代,各大家裝企業與全屋定制企業在市場中蹚出了“整裝”這條發展之路,家裝公司也與定制企業從競爭走向合作,將設計、施工、產品整合為標準化服務產品,滿足越來越懶也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服務范圍的延伸,需要協同的環節也越來越多,本就受困于長周期多環節中的協同與溝通問題,在這場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成與被集成的過程中,企業間如何能夠配合得更加絲滑?
配合得好,皆大歡喜;配合不好,就會產生推諉扯皮。已經成為利益共同體的企業間顯然也亟需一個能夠統籌各方協調各方的工具。
以上兩個問題,從近期頭部品牌的動作中可以窺見答案:家裝第一股東易日盛始終堅定地走數字化之路,其余幾家頭部裝企今年也都低調地啟動了“數字化項目”。
為什么是數字化而不是信息化?
縱觀家裝行業的數字化建設,說是鴻蒙初期也不過,甚至有人說,家裝行業是一個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設的行業。
據筆者了解,大量的中小企業仍然停留在手工作業時代:合同報價、施工計劃靠表格、溝通靠電話、服務業主靠微信,存在大量機械重復的工作,憑借經驗行事,毫無精確性與協同性可言。
頭部企業盡管早已推行了10余年的信息化建設,但是這些信息化工具在應用過程中已經落后于時代,使得工具成為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反倒成為了業務發展的束縛。
對此,一位行業資深CIO對此頗有感觸:各大企業現在應用的信息化系統是80年代管理思維的產物,側重于“增刪改查”功能,很多系統只能部署在局域網,使用場景有限,只實現了部分信息的內部互通,更偏向于對內信息分享和向上匯報的功能,無法實現當下“對外服務業主、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互聯”的目標。
此外,他還總結了信息化工具目前無法解決的幾點問題:
-
信息化工具旨在于事后記錄而非過程管理,對于執行人員來說,要把已經執行完的工作再錄入系統,只是對既成事實進行“E化”,并且和使用現場是割裂的,本質上是“增負”而非“增效”,避免不了“應付了事”,對于管理并無助益。
-
更大的弊端還在于信息間是割裂的,滿足不了全流程的管控要求,而當下對于信息流、業務流和現金流一體化管控的目標,現有的信息化系統遠不能勝任。
-
在現實應用中,仍然是線下操作、線上記錄,這就注定了執行人員仍有較大的操作空間,整個過程仍然屬于黑盒狀態,透明化無從下手。
-
同一個業務散落在多個系統,營銷、轉化、訂單、財務、供應鏈各有各的平臺,數據無法形成閉環。
-
由于系統內缺乏有效的統籌,還存在同一個客戶內部搶單現象,影響了客戶體驗。
-
信息化系統記錄的是非結構化數據,疊加錄入的隨意性,無法建立基于實際業務的數據匯總、分析與未來研判,無法形成數據資產。
“此外,早期的信息化系統大部分是項目制交付,交付給企業后,由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團隊進行維護,不具備迭代的能力,只能不斷地“補丁上打補丁”,最終改不了也改不動”,他補充說:“現在到了壯士斷腕的時候了。”
數字化不是信息化的升級版,而是現代化商業思維下的新物種,注定要替代信息化。
貼合裝企需求的數字化產品具備什么要素?
鑒于上文的分析,各大企業掀起數字化浪潮也就不足為奇了,對于什么是貼合裝企需求的、好用的、有助于業務的數字化產品,通過家裝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平臺「掌賦」的特性,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
產品基于云端。部署在云端,隨時訪問,隨時應用,不受時空限制,并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能夠信息互通互聯。
-
基于實際場景。只有基于具備完善管理體系的家裝公司的真實業務場景,才能打造出科學合理的全流程管理工具。
-
全場景覆蓋。不僅要覆蓋到物理空間里的場景——管理總部、門店、工廠、倉庫、工地等,還要覆蓋到冗長流程的每一個業務場景里,貫穿量房、設計、報價、簽約、施工、訂單、財務、售后、客戶服務整個鏈條。
-
全鏈路打通。能夠實現全流程管理,以業主為中心,裝企能夠協同材料供應商和勞務供應商同頻服務業主,整個家裝流程環環相扣不可分割,因此單一場景的解決方案必然會造成信息的割裂,唯有全鏈路才有價值。
-
柔性可配置。家裝行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同企業也沉淀了不同的工藝工法與管理體系,業務模式也不盡相同,并且考慮到未來的長遠發展,產品要具備充分的柔性可配置,以滿足不同企業需求,并且能夠順應未來發展。
-
產品形態。ERP+APP+微信小程序/H5,是最為理想的產品形態,滿足不同使用方的便捷性。
-
經過充分的市場驗證。目前,市場上數字化產品繁多,各產品功能話術極為相似,用起來才會發現個別產品只是披著數字化外衣的信息化工具,所以一定要選擇經過市場充分驗證的數字化產品,諸如「掌賦」,經過10萬+個工地項目打磨、跑通了300萬訂單,值得信賴。
自己研發還是采購saas工具?
對于好產品的標準人們已經達成共識,那么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是:裝企自己研發還是采購外部的saas產品?
對于中小規模企業來說,出于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的考量,當然是采購saas產品最為理想,但是有資金有決心的頭部裝企也往往會低估數字化產品的研發難度。
數字化產品研發本身就是一件重資金、重人力、長周期投入的項目,一時有決心不難,難的是在反復試錯過程中,能夠抵御團隊內部的質疑,始終堅定信心。
家裝公司老板容易忽視的是:做家裝和做互聯網產品,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思路。即使能夠保證團隊的獨立性,但是生長在家裝大樹下的小草,最終還是得順應大樹的方向,向老板交付一個項目與向市場交付一個產品并且靠產品養活團隊,驅動力完全不同。
此外,在團隊人選上,既要懂家裝業務又能精通互聯網產品研發,兩種能力缺一不可,這樣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并且已經有諸如「掌賦」這些成熟的數字化產品,“重復發明輪子”是一種時間、精力和資金的浪費,而各家企業所關心的數據安全、自己獨特的管理體系與核心技能的保密性,各saas廠商也完全能夠從技術和法律兩個層面來保障。
與此同時,一個企業自建的研發團隊只能掌握本企業的單一使用場景,而家裝行業在不同地域、企業、業務之間具有千差萬別的豐富性,顯然一個單一企業是覆蓋不了這種復雜性的,不能站在全行業的視角就限定了研發的方向,而等到企業隨著時代變革及商業版圖的擴張,這種局限性的產品必然是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步伐的。
Saas產品不同,它天然要考慮對于全國市場的適配性,利用自定義柔性配置來實現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的完美平衡,并且因為擁有足夠多的用戶,也能接收到足夠豐富的需求,讓產品具備自我迭代的驅動力。
縱觀「掌賦」的發展路徑,一一印證了上述觀點,其核心團隊具有家裝行業運營經驗與互聯網產品研發經驗,依托于早期的行業頭部客戶,掌握行業真實場景,使得產品天然就搭載了最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并且后期的產品閉環也是由忠實用戶的真實業務需求推動完成,這些豐富的需求是坐在辦公室里的產品團隊無法挖掘和想象的,是客戶的需求推動了「掌賦」的進化,建立在真實場景真實需求上的產品才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