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版本:iOS 15
APP版本:微信 V8.0.16
硬件型號:iPhone 13
企業視頻號怎么運營,掌握四大方向:1、賬號定位和內容定位;2、把握選題的精準性和延展性;3、腳本撰寫和剪輯技巧;4、內容傳播和導流運營。
在非內容驅動的公司做內容,很多時候討論“如何做內容”的潛臺詞就是“內容怎么帶來銷售”,無時無刻不強調宣傳的“品效合一”。所以冷啟動前、我們討論最多的問題也是:
但對于探索“新業務”而言:最重要的是“信心”(團隊內部/老板),信心來源于不斷積累“小勝”。很多內容團隊就是出發時背負了太多指標、又想要傳播又想要轉化,導致出師不利,得不到公司更多資源支持,就掛掉了。
所以初步試錯時、最好是能先拆解:
基于對“人“的信任,延展出來對品牌的好感,是更為牢固的。同時,建立一個“個人品牌”比“公司品牌”所需的成本更低、時間更短。“人”是有多樣性的、用戶天然就喜歡新鮮感,只要你的核心價值觀不發生太大偏差、“內容欄目”能夠有無數種的試錯可能性。
在微信生態,用戶需求是被激發的:不像你上淘系APP,有某個固定的需求、上去搜索比價看評論下單,你在刷朋友圈看到朋友發好吃的、你問哪里買、朋友給你鏈接你就下單了,你關注的公眾號推送了一篇圖文并茂的商品、看完你就順手下單了。
所以當我們的案例/玩法的視頻、能更高頻的出現在用戶的視野當中,用戶的需求更大概率會在我們這里釋放,同樣是日更視頻又起到“重復”的作用(建立品牌)。
不像To C場景,我們用戶是To B人群,一個企業的決策者如果想要找一個活動方案、服務商時更多是百度搜索、朋友圈問、朋友轉介紹,幾乎沒有人是在抖音、視頻號上搜內容來獲得答案(用戶習慣)。想通過一類視頻同時達到轉化、和傳播的任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
一般轉化用戶需要“干貨”、凸顯你的專業度,而調動用戶分享、則需要的是提供“談資”,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社交貨幣”。所以前面提到的“案例拆解”內容、只能用來轉化我們存量個人號上的好友,要想拉新、就得有“傳播”類的內容:如何讓用戶點贊我們的視頻號?讓用戶分享我們的視頻號?
目前我初步總結的是:視頻號內的“點贊”行為、需要的“用戶認同感”是所有平臺中最強的,基本就是對于視頻作為“社交貨幣”的認可。
老規矩:“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批量拆解已經做到90分的人是怎么做到、有哪些規律可以借鑒。
其實不難發現,熱門區視頻號:發現傳播高的很多是“正能量/搞笑/軟色情擦邊球”類內容,利用人性弱點刻意迎合、把傳播屬性拉滿,通過“小說”“測試”“保健品”等快速變現。
存在即合理,To C場景可以短期利用平臺紅利這么打,但走長線的話、還是得靠有價值觀的內容,尤其對于To B行業來說,需要十年磨一劍,持續積攢勢能。前面提到:先把“文字時代”已經成功的欄目視頻化,作為視頻號的選題“安全區”;就像玩吃雞游戲時,先往安全區里邊靠掌控全局、再擇機空投去安全圈外撿裝備。
有選擇權的“安全區”能給我們帶來踏實感、不焦慮:你知道你拍出來的內容有人喜歡看,才敢后續嘗試各種各樣的選題,做不好的話大不了就倒回去只做案例類視頻就行了。
短視頻行業有一個詞叫“封死賽道”:
但切記別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得很死、沉迷頂層設計和構思、閉門造車是沒有前途的,執行后每天進行復盤、比所有計劃都管用。往安全區外拓時:基于窮舉的“用戶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進行NxN組合,一旦一個組合的內容視頻得到驗證、就相當于又多了一個“安全區”欄目,步步為營。
關于怎么做“人設IP”的內容延展性,先講一件富有啟發的事情——薇婭與李佳琦的視頻號區別在哪?
在這里,薇婭不再是一個只會直播賣貨的工具人,而是一個會給你講道理的前輩、大姐姐的形象。也就是說,在視頻號里,薇婭“活起來了”。
所以,答案顯而易見:劃分出多個欄目,讓各個類型的視頻各司其職,各自承擔單一方向的期待,是可行的。能明確感受到,哪怕是To B人群、也更喜歡一些輕松愉快的內容,這也是人性使然。
如果按照“運營深度精選”的文章風格,不是不行,但是傳播度也僅限互聯網運營的圈子內了;上來就是一堆行業黑話和新概念、可能收獲運營人的點贊、但是沒法收獲傳統行業的用戶點贊,傳播也就停止了。
好理解、不太淺、大白話。要想盡辦法把一個案例在一分鐘內講完:是重點講活動流程、還是講背后知識點、還是講UI亮點?“單一價值點”其實很重要,一個案例我只挑一個方向講透,講明白,傳遞出價值,不坳專業詞匯。
一旦你對核心點不夠明確,無法合理取舍,整個視頻的交付感會極其糟糕,觀眾看完很可能會毫無記憶點和價值感,那就不會打動Ta分享傳播。記憶點可以通過認真打磨出來的金句生造出來,但是交付感一定是和腳本核心主題強掛鉤的。
但是,即便是確定可以只錨定單一價值點這個前提,還是陷入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讓這個價值點能夠更有趣的呈現出來?如何能夠成為“社交貨幣”?
雖然現在一些時候還是會給人“一板一眼”的念稿感,在迭代方向上,我們近期達成了一個共識:逐漸形成一種“對話感”。
像現在寫文章時,我們也會說要講求一種“對話感”——要有一種讀者在我對面,我和他講一個故事,對他娓娓道來的感覺,正如我現在在做的事。我逐漸發現做視頻也是這么一回事。至于剪輯工具上,基本上可以“剪映”為主,“快影”為輔。
“剪映”在片段之間的銜接、轉場上,能做到非常精細,基本上滿足大部分視頻的需求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剪映在變速后,不會出現聲音的明顯變調,這點“快影”做不到。“快影”一般用于噪音處理。“剪映”上也有降噪功能,但是不如“快影”對人聲的提取保留那么精準,經常存在“誤傷友軍”的情況,處理后整個視頻的聲音都糊了。
當然,最建議的,仍然是輔助出鏡人,找到迅速熟悉腳本的辦法,減少后期處理的場景,不是每次都能夠做到無縫拼接的。一方面需要素材恰到好處,另一方面也會極大增加剪輯所用時間。而且除了像“花絮期”和“七夕節”這兩期的混剪,在其他大多數情況下,“一鏡到底”都是最優解。
很多內容同學把辛辛苦苦制作好的文章/視頻點擊推送后,就以為結束了,這其實是一種比較局限的思維。“酒香也怕巷子深”,內容是需要運營的。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有個壞習慣:看一篇公眾號的文章,會先刷到最下面,看一下閱讀數在看數這些數據,看看留言區,數據不錯,再倒回頂部看文章內容。
當我們滑到一個視頻,第一直覺是先看他的點贊數怎么樣,如果點贊數據很高,那我會條件反射的判定“這是一條好視頻”,然后停留觀看幾秒。如果只有個位數點贊,可能很快就劃過去了。乍一看對很多創作者不公平,但這是很殘酷的現實。
像公眾號時代有很多互推互贊群一樣,現在也有視頻號的互贊群。理論上如果你的視頻被第一個用戶看到時“就有100+贊(公司全員點贊)”,那TA有觀看完的意愿概率就越大,這樣子能做到不浪費“一滴流量”,轉化率才最高。
包括像獲得視頻號的“熱門推薦”位置,也不是100%能帶來很多流量曝光。前幾天在IF共創營的視頻號群內,看見了一些博主在分享自己的視頻被系統推薦上熱門了(后臺會有系統通知提醒)。我點擊進視頻鏈接,發現幾條都是個位數點贊、0評論數,沒有看不見“上熱門推薦”后轉發數、點贊數會有一輪爆發。
第二個上“熱門推薦”的視頻是講“破窗效應”的、數據也是比較平穩,結合這些經歷、我姑且猜測,視頻號的“熱門推薦”規則:
視頻號基于“圈層效應”可以作為流量的放大器;目前每一條視頻都可以插入公眾號文章鏈接,由于我們是ToB人群喜好的內容,比較小眾但精準。跳轉公眾號閱讀量/播放量 = 跳轉率是在3%-10%之間(跳轉量幾千到5萬不等),ToC賬號的引流跳轉量普遍不是很高,有個朋友1千萬的視頻播放量才引流跳轉幾千的閱讀,其他博主分享的平均跳轉率是1%。
我們之所以能做到這種驚人的跳轉率,可能由于視頻是講“單個案例”、附帶的文章鏈接是講“十個案例的合集”,關聯性高、轉化率就高了。但最終最好是能把用戶引流積累在微信個人號上,一方面可以形成裂變循環:個人號越多→視頻播放量越高→越多人添加好友。
另一方面,愿意添加大雪微信的第一批“種子粉絲”,他們是想和我們建立連接和信任的;結合粉絲群運營,然后再促進用戶粘性、逐步賦能業務環節。
(本文來源于:鑒鋒,36氪企服點評專家團|零一裂變CEO、運營深度精選創始人;擅長微信生態的運營增長)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企業視頻號怎么運營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