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百度為何無愧中國AI領軍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極點商業”(ID:jdsy2020),作者:極點商業,36氪經授權發布。
人工智能這條道路上,充滿坎坷與泥濘。過去幾年,百度已證明自己是中國AI當之無愧的領軍者,但能否真正打開AI世界,造福人們生活,奔向星辰大海,依然是外界對百度的長期追問。
作者 | 劉珊珊
編輯 | 黃槍槍
“我們熬得過萬丈孤獨,藏得下星辰大海。”今年3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致股東信:愛這時代,星辰大海》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對李彥宏而言,毫無疑問這是內心最真實的坦露。
20多年間,百度給外界印象分為截然不同兩個階段:一是2010年以前靠搜索技術,成為互聯網領軍企業之一;二是2010年后,技術創新、AI成為百度最鮮明的主題和關鍵詞。
自圖靈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來,這個時下最潮技術,用過去長達70年跌宕起伏的歷史經驗證明,AI大門并非天然對人類敞開。在人工智能這條充滿坎坷與泥濘的道路上,參與者千千萬,帶頭者注定是極少數——雖然過去幾年,百度已證明自己是中國AI當之無愧的領軍者,但能否真正打開AI世界,造福人們生活,奔向星辰大海,依然是外界對百度的長期追問。
這種追問,在當前國內外復雜大環境背景下,會更加強烈,成為國人對AI企業的迫切期待——在李彥宏坦露心跡的3月,十四五規劃《綱要》出臺,“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三個領域,成為“十四五”科技領域關注重點。
因此,8月18日的百度世界大會,某種程度上正是百度給予外界追問、期待的答案和方向:圍繞 AI 出行、AI 生活、AI 產業幾方面,從吸睛無數的“汽車機器人”到數字人唱跳作詩,從小度AI新品到各行業解決方案,從火星探測到月球冒險,百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AI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從“夢想變為現實”。
“這是國內迄今為止最為完整和成熟的AI 生態,和很多不切實際的AI概念相比,它更有可能快速落地。”有觀察人士對此評論,這不僅對百度很重要,對中國AI技術趨勢與產業變遷來說,同樣有至關重要的探索和引領意義。
這是因為,某種程度上,無論是百度AI的發展,還是中國其他AI企業,都早已和中國AI未來前景,緊密綁定在了一起。
01
引領全球自動駕駛進入下半場
從百度AI業務布局來看,AI出行是其核心和重中之重,這也是當前全球所有科技巨頭競爭焦點,有著最激烈的AI技術之爭。
2017年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乘坐著無人駕駛汽車進入會場,雖然拿下了一個罰單,卻最真實地向外界展示了無人駕駛時代的未來模樣。
這次,李彥宏同樣坐上了一輛未來感十足的智能汽車——全球首款L5級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沒有傳統方向盤、踏板等控制機構,實行全面無人駕駛。其特點,具備智能助理、忠誠陪伴和自我學習等特點,可以服務各種場景。主持人撒貝寧形容稱,進入車內仿佛置身私人電影院。
按自動駕駛技術等級劃分,“汽車機器人”是國內乃至全球最先進的技術。甚至,按照李彥宏的說法,這種汽車與機器人合二為一的結合,有可能決定未來無人駕駛終極形態。一如當年改變手機行業的iPhone。
從測試效果來看,“汽車機器人”一路上自行駕駛,可以主動避讓行人和違規車輛。通過智能語音,體驗者可以預約馬場服務并完成線上支付,還會提醒午餐時間等日程規劃。
幾年前,第一輛智能汽車進入中國時,引發了汽車到底需不需要智能化的辯論。如今,智能汽車銷量已超過汽車市場總額的10%,眾多資本、科技巨頭競相入局,或投資,或收購,或跨界造車。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和未來出行市場展望》報告,搭載L2+和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新車銷量在2025年將達到50%以上,2030年將達到70%以上。
目前,市場上自動駕駛大多為L2和L3級別。百度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推出L5級別自動駕駛的AI企業。
對此,李彥宏就表示:“用不了13年,大街上跑的汽車,幾乎都具備無人駕駛能力。”根據百度預計,2025年Apollo無人出行成本會低于網約車。
從技術維度來看,百度底氣,是從2016年首次在世界大會上曝光自動駕駛業務以來,Apollo作為行業領導者的辨識度越來越清晰:
Apollo路測里程突破1400萬公里;5G云代駕拿到“球標”,正式被納入全球自動駕駛SAE分級標準。在2021年Guidehouse發布的報告中,Apollo是唯一一個連續兩年位列全球自動駕駛“領導者”行列,與Waymo、Nvidia、Argo AI博弈的中國公司。
單從技術維度來看,百度目前技術水平已在某些方面超越谷歌、通用等頭部公司。2020年2月,美國加州交通管理局(DMV)公布2019年度自動駕駛路測報告稱,百度路測10.83萬英里中,每1000英里人工接管0.055次,而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的這一數據是0.076次,通用旗下Cruise為0.082次。
不過,對百度來說,通過技術“殺出一條血路”之后,隨著自動駕駛進入下半場,還必須在其他層面尋求新突破,即從技術驗證階段進入規模化運營階段,這是萬億市場商業化路徑是否可行的關鍵。
這意味著,接受考驗的不僅是技術能力,更是運營能力、服務能力。
為此,百度發布了Apollo無人車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李彥宏預計,三年內會有30個城市進入到“蘿卜快跑”的服務區。
從自動駕駛運營、服務能力上看,百度目前在國內遙遙領先。去年12月,Apollo發布的多場景自動駕駛運營報告顯示,Apollo GO是全球唯一在多城開展Robotaxi與Robobus運營的出行服務。截至2021年上半年,Apollo自動駕駛在北京、廣州、長沙、滄州四城開放面向大眾的出行服務,累計接待乘客超過40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技術能力的評定,建立在測評里程和效果之上。其中,牌照數、測試路程、專利數正是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焦點——只有跑夠了足夠多的場景,積累了足夠多專利,自動駕駛生態才能更快成熟。
數據顯示,Apollo已獲得336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已在全國27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測試,路測里程超過1400萬公里,自動駕駛專利數量超過2900件。
“從2013年開始布局自動駕駛,到2017年推出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再到2021年親自下場造車,發布未來汽車概念,百度當之無愧成為國際自動駕駛的領導者。”一位汽車觀察行業人士評論稱。
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布局的不止如此。為重塑汽車產業價值鏈條,今年6月,百度推出Apollo第5代Robotaxi,據稱每英里成本再次下降60%。
百度還努力讓自己成為車路協同和智慧道路最佳代表——基于AI智能信控系統,百度在保定84個路口部署了“綠波帶”,使車輛行程時間平均縮短約20%。
另外,百度ACE智能交通引擎正在深耕智能網聯、智慧交管、智慧高速、智慧停車多條賽道,相關成果已在北京、廣州、上海、重慶近30多個城市落地。
這些動作,距百度構想中的要引領出行新格局,還有多遠?
02
加速破圈,從生活滲透到賦能產業升級
如果說,百度想重新定義人們出行,還需一定時間。那么,通過新場景、新應用的不斷破圈,百度讓AI融入每個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為產業智能化的升級賦能,則遠比人們想象得更快。
比如,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就有眾多案例落地,有望提速人們日常生活智能化發展:
央視記者王冰冰探訪的四代同堂小院里,家中的老式電器、窗簾、臺燈等通過語音控制變成AI智慧社區,一句“小度小度,救救我”即可觸發小度急救助手;撒貝寧挑戰智能搜索四連敗;龔俊數字人首次亮相一展歌喉,龔俊則在橫店通過百度智能語音搜索一秒get門票酒店預訂……
這是AI技術帶來明顯價值和意義,讓每個人生活更加便捷。如同李彥宏所言:“讓再弱小的個人,都可以分享創新的果實。”
更關鍵的是,AI技術不再是冷冰冰,而是帶著人文關懷下的溫暖。比如,人口老齡化是世界范圍內突出問題——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64億人,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8.7%。
在AI加持下,通過語音控制的AI智慧社區(AI助老),對身體不適、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就有望成為最得力的幫手,降低空巢老人、獨居群體在家風險。李彥宏就表示:“AI,也是愛,是技術和溫度結合在一起。”
如何賦能行業發展上,跳水隊日常訓練用到的“國家隊AI教練”,則是最好的落地案例。
對國家跳水隊而言,一直希望通過先進科技找到更為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體系。今年3月,歷時一年半系統開發和優化后,中國跳水隊敲定了與百度智能云的合作細節,有了“3D+AI”跳水輔助訓練系統的問世。
根據中國跳水協會主席周繼紅的說法,通過“3D+AI”技術,這套系統能夠覆蓋跳水訓練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了“捕風捉影”。高速視頻可實時反饋到教練員平板電腦上,提供更詳實的數據參考,方便對運動員的姿勢、動作等進行針對性指導。
周繼紅提到,技術發展不僅幫助運動員們提供運動水準,還延長了運動員的運動壽命。百度方面此前則透露,賽前訓練的幾個月,系統輔助訓練的效果突出,運動員的訓練效率提升了20%——按照這個說法,全紅嬋的奧運金牌,背后也有AI技術的功勞。
另外,AI讓城市管理、政務服務更加便捷,為智能制造降本增效,實際上也和每個人相關。
在泉州,百度智能云提供“一體兩翼”水務解決方案實現按需供水;
在麗江,“城市大腦”為旅游城市的社會治理、生態環保全面賦能;
在新疆,艱苦的人力電力巡檢工作正被百度AI代替;
在常熟車間里,AI異音檢測系統,提高了篩選精準度;
在蘇州工業園區內,飛槳打造的智能零件分揀機分揀精度可達到99%以上……
毫無疑問,這些AI技術,將成為中國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重要推動力量。
從全球趨勢來看,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2019年,德勤曾發布《超級智慧城市報告》,彼時全球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達1000多個,中國在建智慧城市達到500個。從最新情況來看,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至今,已經進入“數字化轉型”集成融合新階段。
另外,《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也提出,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數字化、智能轉型。
業內人士稱,對于城市和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而言,包含了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諸多技術,其中人工智能是核心,是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終實現智能化、智慧化的核心技術。
這意味著,AI的爭奪,將成為關鍵。早在2017年,李彥宏就在兩會提案中表示:“在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成熟的當下,誰率先在應用上實現突破,誰就有可能在智能時代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這個重任,和每一家中國AI企業息息相關。為此,百度此前部署了新一代的智能政務云底座、構建了“云智一體”的城市大腦,深度賦能城市洞察、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惠民服務等四大領域智慧應用場景,加上百度智能運營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打造出“1+5+N”智慧城市全景圖后,才有了上述案例的落地。
03
十年研發超1000億,多項引領全球
為百度AI產品、產業解決方案提供全面技術支撐的,是剛剛迭代升級到7.0的百度大腦。另外,百度自主研發的第二代百度昆侖AI芯片——昆侖芯2也實現量產,采用7nm制程,相比一代性能提升2-3倍,今后將廣泛應用在互聯網核心算法、智慧城市、智慧工業等領域。
其中,作為百度大腦的核心基座,飛槳格外引人關注。飛槳是百度自主研發、國內最早開源開放、功能豐富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自2016年正式開源起,通過應用門檻的降低,推動各行各業走進價值鏈中心。
最新數據顯示,飛槳通過開源,匯聚了來自各行各業的360多萬開發者,開發了40萬個AI模型,累計服務13萬企事業單位,覆蓋工業、農業、醫療、城市管理、交通、金融等眾多領域。
這個數據,從全球來看名列前茅。2019年,IDC發布《深度學習框架和平臺市場份額》報告顯示,在深度學習平臺市場,谷歌、Facebook、百度三強鼎立態勢穩固,接近 80%的市場份額,其中百度市場份額增長迅猛,AWS、微軟等國外平臺份額下滑明顯。IDC最新調研則顯示,百度在中國深度學習平臺市場中的綜合份額持續增長,躍居第一。
相比自動駕駛平臺Apollo,飛槳關注度并不太高。不過,從核心角度來看,飛槳是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開源開放、功能完備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百度也由此成為 Facebook、谷歌、 IBM 之后,世界上又一個開源深度學習框架的科技公司。
“在AI領域,百度最值得驕傲的有兩件事,一是Apollo,奠定了百度在全球自動駕駛生態里的核心地位;一是飛槳,在國外巨頭壟斷深度學習平臺的市場份額里撕開了口子。”此前,一位業內人士在文章中如此評論。
根據此前業內人士透露,飛槳的開發,是一行一行代碼敲出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獨立研發一個深度學習平臺,和獨立寫出一個操作系統的難度相差無幾,因此被稱為“中國自主研發樣本”。
在AI專利保有量上,百度同樣位居國內第一。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顯示,在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方面,百度分別以9364件專利申請和2682件專利授權處于第一位。
這意味著,無論是什么角度,百度都無愧于中國AI的領軍者。
對從留學時起就有一個AI夢的李彥宏而言,帶領百度走到這一步可謂艱難,其對AI持續研發投入與堅守,超過了10年。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來60多年了。我在美國讀書時候很喜歡這門課,但老師告訴我,工業界沒人認這個。”李彥宏此前曾表示,那時候信息技術尚未如此普及,數據少、算法低,人工智能確實沒展現出很大的前景。不過,他沒有聽老師的話,從那時就開始了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和研究。
2010年,百度開始AI布局,成為中國最早深度布局AI的先行企業;2013年,成立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這是全球企業界第一家用“深度學習”來命名的研究院,自動駕駛研發項目就在這一年啟動;2014年4月,成立大數據實驗室,同年5月成立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同年又正式啟動“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
從2015年開始,人工智能就一直在國家層面被反復重提。同年,百度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成立,大規模投入研發;2017年,又增加了商業智能實驗室、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等等,完成了在AI各個細分領域的研究布局,同年7月,百度Apollo發布1.0 版本并正式對外開源。
2018年底,《哈佛商業評論》發布“全球最受關注的十大AI領軍人物”榜單,李彥宏是獲選唯一中國面孔,被稱為“中國AI行業的啟蒙者與設計師”、“中國唯一擁有全套AI技術與產業能力的CEO”。
某種程度上,這個評價,不僅是對李彥宏幾乎在所有公開場合,都不竭余力推廣AI的形容,亦是對李彥宏引領中國AI產業的作用評價。
“3年前,我們年度總收入剛剛突破1000億人民幣,而過去10年,我們的研發支出就超過了1000億元。”今年3月的股東信中,李彥宏透露:“但是,我們選擇了技術戰略,就必須抵御住短期機會的誘惑,能堅定面對長周期投入的挑戰。”
或許,正是在長期“瘋狂”的投入中,從“汽車機器人”到“蘿卜快跑”,從不斷破圈迭代的“小度”到“AI各行業賦能”……這些曾經看似“瘋狂”的點子,才慢慢從“夢想”變為現實。
不過,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對于百度,在人工智能這條充滿坎坷、泥濘道路的艱辛探索,都才剛剛開始。
2020年6月,百度宣布未來5年預計培養AI人才500萬,為中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AI人才保障。2021年8月18日,百度官宣成立松果學堂,通過提供基礎課程、技術競賽、產業實訓、科研基金等資源,助推AI人才培養。
這一切,或許如同李彥宏那封刷屏的股東信所說:科技創新的前沿永無止境,對于一個技術信仰者,還有什么比這樣的時代機遇,更加讓人激動人心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