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三的千億企業夢,還得靠吃ICT老本來實現?
文丨智能相對論(aixdlun)
作者丨陳選濱
盡賺辛苦錢!新華三的「第二引擎」要熄火在千億企業的沖刺路上?
打造一個千億級的企業,需要多長時間?這是新華三正在思考的問題。
2021年,伴隨著“云智原生”戰略的全面深化革新,新華三提出了向千億級企業邁進的長期戰略目標。然而,這個長期究竟是多長,隨著2021年年報數據的發布,答案似乎也開始變得清晰。
根據近兩年的財報數據,2020年新華三實現營收367.99億元,同比增長14.08%;2021年營收443.51億元,同比增長20.5%。2022年第一季度,新華三實現營收104.72億元,同比增長27.78%。
盡管自2020年以來,新華三的營收數據都在不斷向好,但就目前的增長速度來看,若要實現千億級營收目標,新華三過完今年至少還要實現500億的營收差。
500個小目標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大目標了,可不簡單。現如今的新華三正全面向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轉型,這樣的路徑又能為其帶來多大的收益?與此同時,對比華為、浪潮等尖端企業,同樣是傳統的ICT巨頭,同樣是轉型做數字化解決方案,新華三似乎也有些過于低調了。
如果不是特別關注,或許鮮少有人了解國家體育場、冬奧村、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國家速滑館、云頂滑雪公園、崇禮太子城冰雪小鎮等12個冬奧會重點場館和配套區域的數字化建設,以及北京地鐵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的城軌云平臺,皆出自新華三之手。
若是追溯起來,新華三的數字化進程大致可以從4年前開始。
2018年,新華三啟動全新品牌定位,開始向“數字化解決方案領導者”轉型。2019年,新華三推出“數字大腦”,在數字化服務上打造自己的體系與思路。
2020年,新華三提出AI in ALL的智能戰略,并同步升級“數字大腦”,將原業務能力平臺升級為“云與智能平臺”,核心體系逐步成熟。2021年,新華三發布“云智原生”戰略,繼續升級“數字大腦”,賦予了低代碼開發平臺、云原生數字基礎設施、全域主動安全等能力。
直到今年,新華三仍在“云智原生”的戰略上繼續迭代技術與服務。至此,新華三基本建立了一個全棧式的ICT基礎設施與服務產品體系,擁有以交換機、路由器、WLAN等為主的網絡設備、服務器、存儲產品、云計算與云服務、安全產品及服務、智能終端等等諸多軟硬產品及服務。
總的來說,新華三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有布局,也有一定的成績。截至2021年,新華三就累計服務了190個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在運營商、政府、建筑、金融、互聯網等行業上均有成果落地。
但是,在市場傳播上新華三似乎一直建立不起與之相匹配的品牌認知,導致新華三的數字化轉型也總是差點火候。那么,在政企服務市場以及云計算市場的競爭都趨于白熱化的階段,新華三若要繼續沖擊千億營收的企業目標,還得繼續尋找新的營收增長點,并繼續強化外界對新華三全新身份的認知程度。
新華三需要更高的增長和更突出的品牌形象。但從目前的業務布局以及產業環境大趨勢來說,這似乎并不能兼得,目前能助推新華三繼續沖擊千億營收俱樂部的路徑大抵有兩條。
一、以核心供應商的地位繼續向「新基建」場景垂直深耕。
相對于市場上的其他數字化服務商,新華三作為傳統ICT巨頭,在通信技術產業鏈上就一直是運營商的核心供應商。譬如,新華三在中國移動2021年至2022年高端路由器和高端交換機產品集采中整體份額第一,在中國移動 2021 年至 2022 年分布式塊存儲新建部分集采中獲得 20%份額,并以第一份額中標中國聯通 2021 年防火墻集采項目高端防火墻和中端防火墻兩個標包等等。
基于核心供應商地位的確立,新華三面向「新基建」領域往往可以協同通信商們發揮出強強聯合的優勢,比如在2021年,新華三就與中國移動聯合中標了甘肅省數字政府項目,同時深度參與了中國聯通19個省份、100余個地市智能城域網建設等等。
在接下來中國的數字化浪潮里,「新基建」必然是舉足輕重的一環。
在“2022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主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輝就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這將在十四五期間創造10萬億的市場空間。同時,余曉輝預計,十四五期間數據中心機架年均增速20%左右,收入增速25%-30%左右,云計算收入年均增速超過30%,未來5年迎來中國算力設施的巨大發展。
那么,在接下來的5年內,如何利用ICT核心供應商的地位因勢利導,尋求向「新基建」場景的垂直深耕,將是新華三未來沖擊千億級企業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二、以硬件優勢產品加速出海布局,為數字化服務鋪路。
作為傳統ICT廠商,新華三可以利用的優勢主要還是集中在ICT領域,在交換機、路由器、無線等網絡產品上,新華三擁有相對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根據2021年年報數據,2021年新華三的國際業務實現16.78億元,其中新華三H3C品牌產品及服務收入為7.14億元,同比增長48.81%。
從業績情況與增長速率來看,新華三的產品及服務在國際市場仍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以ICT硬件產品為突破方向,新華三或將可以由此推動數字化服務的整體出海,基于早前在南非、墨西哥、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布局,形成海外據點,為未來5年的營收增長提供助力。
總的來說,新基建與出海是擺在新華三眼前必然要走的兩條路徑,但這兩條路徑都不得不建立新華三的ICT基礎優勢之上。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外界對于新華三的品牌認知或許又將兜回ICT硬件廠商的刻板定義之中。
那么,當前,高增長與全新的品牌形象對于新華三而言,更像是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一般。新華三想要依托數字化轉型來構建品牌的第二引擎,就必須要想好如何平衡短期高增長與建立長期品牌認知的工作。
盡管新基建與出海是繼續點燃新華三第二引擎的關鍵,但數字化這個引擎并非沒有熄火的可能。
對于新華三而言,全面向數字化轉型升級固然很美妙,但帶來的壓力同時也很大。在整體大環境下,未來的數字化趨勢是確定的,但企業的數字化研發與經營并不具備這樣的確定性。
相反,由研發與經營衍生的風險是每一個數字化服務商都很難避開的兩座大山。
一方面,數字化轉型需要的AI、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往往需要巨大的人才與資本投入才能維持創新需求,對企業經營無疑帶來嚴峻的挑戰。作為數字化服務商,必然要被時時裹挾在巨額成本投入與技術創新的對沖之下。
另一方面,不管是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還是政企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都意味著企業各方面的經營成本將迎來迅速攀升,特別是在由銷售人員、服務人員以及技術人員等組成的人力成本上。因為當前政企服務大多以項目制和個性化定制為主,不斷推高其中的人力成本,將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企業經營的利潤空間,很容易讓企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根據財報數據,2021年,新華三在信息技術業的整體毛利率僅為19.52%,ICT基礎設施及服務的毛利率相對高一點,為25.67%,而IT產品分銷與供應鏈服務的毛利率就低多了,僅為7.9%。對比同行來看,華為2021年的綜合毛利率為48.3%,思科最新2022財年第三財季的總毛利率則達到63.3%。與這兩大早已是跨過千億級門檻的巨頭企業相比,新華三還差些火候。
對于新華三而言,這樣的營收通俗來說,就是在賺辛苦錢。全面轉型數字化,并沒有得到高新技術帶來的高利潤,反而還一頭栽在了低毛利的困局中。
這樣的危機看似無足輕重,但其背后隱藏的風險還是值得警惕的——高研發、高投入、高成本的數字化服務使得企業持續承壓,隨著外部競爭趨勢愈演愈烈,這份壓力也將加劇,當企業的賺錢能力無法維持或跟不上數字化服務領域的節奏,那新華三就有可能只能被迫中途退場,第二引擎也就熄火了。
那么,想要沖擊千億級企業,新華三接下來要做的就不僅僅只是投身于數字化浪潮,還得從自身企業經營模式的變革做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率,做一些內部模式的改革。
寫在最后
新華三都是中國企業在數字化浪潮里轉型與探索的一個經典樣本。
新華三所面臨的實際上是當前大多中國科技型企業正在經歷的問題,身處數字化浪潮,機會是看得見的,新基建市場一片紅火,廣闊的海外市場也在招手,由此才有野心提出沖擊千億級企業的目標。
但,危機也同樣潛伏在身邊,不管是技術研發的巨額成本投入,還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所帶來的經營風險,其最終的癥結或許都在企業內部。在數字化轉型之前,企業有必要先做好一些無關技術的事情,即做好商業化的轉型以及企業管理模式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