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終端業務下滑,華為再造增長“支柱”

互聯網江湖
+ 關注
2022-08-22 16:13
454次閱讀

文:互聯網江湖

2021年8月18日,在全國人民的關注下,“孟晚舟案”正式結束審理。一個月后,閃光燈的簇擁下,孟晚舟緩緩走下包機。當天,人民日報評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

終端業務下滑,華為再造增長“支柱”

孟晚舟成功歸國,對于反抗不公制裁的華為而言無疑是一場重要的勝利。對于制裁困境中的華為而言,這場勝利為華為帶來了極為重要的信心:畢竟,逆境中的人心比黃金還要珍貴。

對于業內人士而言,相比“孟晚舟案”勝利所象征的意義,人們對于華為的信心其實更在于理性的數據。

今年3月底,孟晚舟時隔四年再次出現在華為業績會上,并公布了21年財報。2021年,華為營收雖然同比下滑了28.6%,但由于出售榮耀以及超聚變獲得了財務收益,實現凈利潤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

制裁陰云之下,華為的業務還在,經營能力也還在。

此后,外界關注的重點在于,華為的經營能力能否穩定、持續?產品、業務能不能繼續穩定迭代并帶來足夠的財務回報?困境中的華為何時能夠真正“重回巔峰”?這些問題,可能依舊需要數據本身來回答。

終端業務下滑,華為再造增長“支柱”

3年或者5年?華為離走出陰霾還有多遠?

8月12日下午,華為官網低調地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財報,由于時間在周五下午,這份低調的財報并沒有引發過多的關注。低調發布財報的原因也很簡單:這份業績可能顯得有些平庸。

從數據上來看,上半年,華為營收3,01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5.0%,也就是說凈利潤約150億元人民幣。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427億元人民幣,企業業務收入為547億元人民幣,終端業務(包涵消費者業務)收入為 1013億元人民幣。

這份財報中藏著兩個不利的信息。

首先,公司營收規模進一步下滑。在去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9.43%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再度下滑5.87%。

其次,公司利潤率跌至低點。

一份統計顯示,從2013年到2021年,華為上半年的凈利潤低點不過才8%,2022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率下降至5%,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4.8%。也就是說,無論是從變化趨勢還是同比變化來看,公司整體的業務變現能力在減弱。

對于這份業績,華為官網用了四個字來總結:“符合預期”。如果是以“活下來”為目標,這樣的財務表現的確稱得上“符合預期”,但從外部視角來看,這份“說得過去”的財報,似乎并不能為華為人注入更多的信心。

有人說2022年到2023年是華為最艱難一段時間。從財報表現來看,也似乎如人所言。

業務結構的變化,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家企業當下的經營狀態。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是華為主營三大業務,營收分別占比38%、16%以及44%。先來看看最受關注的終端業務。

財報顯示,終端業務(包含消費者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25%。從降幅來看并不算小,但相比去年上半年下滑46.95%,下滑幅度已經有所收窄。

從財報來看,終端業務下滑似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關鍵在于觸底之后能否迎來反彈。

終端業務能否有起色,始終還是繞不開核心的手機業務。

終端業務營收變化透出兩個主要信息:1、芯片斷供、5G技術制裁對產品生產供應的影響仍然存在,疊加手機消費需求疲軟,導致手機業務進一下滑降;2、供應鏈情況的好轉并沒有直接體現在財報上,再次下滑25%后,華為終端業務離觸底已經不遠。

事實上,出售榮耀之后,受制裁影響的華為手機業務已經到了最艱難的時刻,高端市場被蘋果吃掉,中低端市場競爭又過于激烈,這可能會使得華為手機業務規模進一步收縮。

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華為手機在400美元以上的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6%。Omdia數據則顯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僅為560萬部和640萬部。有市場分析認為,雖然華為手機出貨量不大,但隨著供應鏈問題的緩解,以及5G手機殼等產品上市,下半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可能會增加。

從上半年的財報表現來看,余承東所說的“供應鏈好轉”,可能并沒有直接體現出來,但一些其他的終端設備由于采用制程較低的芯片,銷量反而有增長,比如TWS無線耳機產品。

一方面,這些產品華為市場份額其實并不高,另一方面,手機這一鴻蒙生態交互的核心設備市場份額的丟失,可能也進一步輻射到其他IoT設備的市場份額,寄希望于后者提升業務營收,無異于緣木求魚。

當然,從長遠來看,硬件業務的下滑帶來并不一定意味著終端業務沒有復蘇的機會。

雖然華為手機設備的出貨量在減少,但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數量卻并不算少,根據此前華為年報發布的數據,目前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數量已經達到3.35億臺,其中華為設備數量超過2.2億。

也就是說,鴻蒙成功地為華為留住一定規模的終端用戶。

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換機周期為3到5年,5年之后,即便再系統級的優化,也難以彌補硬件性能損失,當設備運行不再流暢,換機就成為了大多數用戶的選擇。因此在互聯網江湖看來,鴻蒙給華為終端帶來的其實是一個5年左右的窗口期,這個窗口期內,華為必須要解決手機硬件迭代的問題。

窗口期結束后,以手機為支柱的終端業務下滑趨勢可能會延續并最終觸底,至于未來能否反彈,可能還是要看半導體行業的先進制程國產替代的進度。

因此,互聯網江湖認為,華為終端業務將會經歷一個艱難的觸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鴻蒙系統以及AIoT產品的優先級。

AI語音交互習慣的形成,會進一步降低人們對手機終端的交互依賴,這也是為什么鴻蒙系統在以語音為核心的多設備交互上做的越完善,用戶流失的概率就會越低,因此終端業務越不景氣,鴻蒙的對華為的價值也就越大。

華為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是一家硬件公司。

說到底,主營業務情況還是要看賣了多少產品,手機業務下滑影響很大其實并不致命,因為最終定義產品價值的不是硬件而是軟件。從這個角度來看,AIoT硬件+鴻蒙系統的能力和生態下,終端業務也還有翻盤的機會。

終端業務下滑,華為再造增長“支柱”

汽車與數字化,華為需要增長新支柱

再來看看華為的“大本營”:運營商業務。

過去的華為有兩大現金支柱:通信設備業務、手機業務。消費者業務受挫之后,“通信老本行”的支柱承受的壓力自然就大了起來。

華為上半年財報顯示,運營商業務上,收入為14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運營商業務增幅雖然不大,但很穩,能夠支撐華為度過艱難時期,但長期來看,業務變現的空間可能會相對收縮。

雖然華為手握5G技術的王牌,這使得華為運營商業務有著不可替代的行業競爭力,但從宏觀角度來看,5G設備的投資可能會相對縮減。

從行業來看,三大運營商公布的5G投資計劃中,5G網絡投資均有下降,其中,中國移動同比下降3.5%,中國電信下降10.5%,中國聯通方面則表示可能會有增長,但行業整體呈下降態勢。

也就說,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華為運營商業務變現空間可能會被壓縮。

這對華為來說可能意味著轉型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一些過去不著急變現的業務可能會更多提前考慮商業化落地。

比如,“大本營”之外的企業業務營收增長的重要性會進一步增強。

從財報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華為企業業務的營收規模雖然比不上兩大支柱,但也有547億元人民幣,重要的是,增長勢頭很猛,同比增長27%。

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數字化業務的增長,另一方面,雖然沒有披露出更多的數據,但從問界M5累計26348輛的銷量以及阿維塔上市來看,華為汽車相關的業務變現可能比外界預期的要更好。

汽車業務方面。華為一直聲稱不親自造車,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困境之下,華為不會冒險,財務上可能也不允許華為大手筆親自造車,華為需要的是變現,是自動駕駛、智能交互等技術的商業化,核心思路其實還是為了“補缺”。

對于數字化業務的增長,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盡管終端業務受到較大影響,ICT基礎設施業務仍保持了穩定增長。我們將積極抓住數字化和低碳化的發展趨勢,通過為客戶及伙伴創造價值,實現有質量的發展。”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胡厚崑于1990年加入華為,曾任公司中國市場部總裁、拉美地區部總裁、全球銷售部總裁等職,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

終端業務下滑,華為再造增長“支柱”

從胡厚崑的表態以及財報本身來看,智能化、數字化領域、相關業務可能成為支撐華為未來營收的關鍵。根據Canalys的統計顯示,2022年 Q1中國云市場總體規模達到73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華為市場份額占比為18%,為行業第二。

中長期來看,如今各領域的數字化進程尚未過半,云計算市場的增長仍將持續,未來隨著行業滲透率的增加,華為數字化業務的變現空間可能會進一步拉升。在這些領域,華為有技術積累,有成熟的落地方案,業務變現也更加容易。但能否補缺消費者業務下滑的對公司經營能力的拖累依舊是一個問號。

在互聯網江湖看來,數字化領域商業落地成熟不成熟的一個判斷方式是看企業的收費模式。

互聯網最高級的收費模式是什么?其實不是軟件付費或者是訂閱制,而是“抽成”,平臺商業為什么是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商業?因為他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從增值部分中“收稅”(抽成)。

數字化商業也是如此,如果數字化帶來的附加值增長足夠高,那么,最終的收費方式也一定類似平臺抽成的方式,因為長期來看,這樣的收益能夠實現最大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多數ICT領域的商業化案例仍然是淺層次的商業化。從收費方式變化來看,行業主要方式要么是訂購整體方案,要么是訂閱付費,數字化的收益方式完全體現不出生產力提升的價值。

比如,一些數字化方案也僅僅停留在“數據可視化“階段,并沒有真正參與到的數字化工業生產,去真正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因此,仍然需要行業為數字化技術支付溢價,來維持技術研發帶來的成本。

如果這個成本過高,那么企業其實很容易失去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這一點,可能是行業需要去深度思考的問題。

對于華為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數字化業務作為手機業務之后的第二增長曲線仍然不穩,未來需要更加扎實地商業化落地,直至成為支撐華為未來增長的另一根支柱。

寫在最后:

半年報的背后,“高速行駛”中的華為仍然在努力完成增長動力的轉換。

一個讓人充滿希望的數據是,華為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仍在增長。

2021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達到了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累計投入研發費用8450億人民。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科技研發投入甚至都達不到這個水平。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高比例的研發投入能夠帶來更長久的技術壁壘和產業競爭力,這種價值,可能沒辦法用財務數據去衡量。

高投入之下,華為也有高期待。目前來看,技術研發是破解外部封鎖的基本策略,也是唯一的路徑。畢竟,困境中的華為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場技術革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江湖”(ID:VIPIT1),作者:互聯網江湖,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