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團|蔣祎:HR如何開啟人力數據分析探索之旅?
相信現在所有的HR都認同,人力數據(People Analysitcs)可以被挖掘出新的價值。
不少企業的人力部也已經認識到,有很多數據躺在電腦里,但未被充分利用。
人力數據能用來干什么、該怎么用?
很多HR卻充滿疑惑,并不清楚如何開始,從哪里開始。
數據分析是為了更好地決策!
提升決策水平,是數據分析的目的,也是之前提到的數字化的三大目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決策需要的,不是羅列各種不同不癢的指標,而是方案建議。
建議的提出,應該依據數據分析中發現的觀點,更時髦的說法,叫做“洞見”或者“洞察”(Insight)。
校園招聘中的例子
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得出觀點和建議,可能并不復雜。
招聘HR每天登錄招聘系統,可以看到格式的報表和儀表盤:總簡歷數、本月新增簡歷數、應聘者學歷等背景信息的分布、各階段人數的漏斗圖等等。
也包括這樣一張每日簡歷新增數量的折線圖:
(示例數據,非真實)
我們能看到它有一些起伏,但我們能看出什么觀點,提出什么建議呢?我們需要結合其他數據和實際工作,進一步分析:
只是簡單地加上了上年同期情況,就可以發現和上年同期相比,簡歷數已經成倍增長了,便不難得到觀點:今年的簡歷總數大幅增加。
增加的原因,可能與我們吸取經驗,提前布局了一系列推廣活動有關。
再標注上各推廣活動的日期,結合其他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各項活動對簡歷量的短期刺激作用;結合各項活動的成本投入,我們就能建議:哪些活動值得擴大,哪些活動不應該再做。
在整個校招期間,我們每天早上會發出一頁PPT的數據報告,只有2-5張統計圖表,每天都不同;只展示近期成果、顯著變化等當時最被關心、對之后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數據結果,分享給相關人員。
這是人力數據分析的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沒有復雜的方法與專業的工具,但亦能推動日常工作。
校招日報,就是一個人力數據分析的小主題。
主題分析,是我推薦HR走出的人力數據分析第一步,它能帶來不少益處:
-
入門無障礙,用Excel透視圖和PPT已經足夠做很多分析
-
成果可見,分析的結論可以指導日常實際工作
-
在實戰中,培養用數據思考、用數據講故事的思維和能力
-
發現業務中的數據缺失、發現數據質量等問題,主動提出數字化、數據治理的需求,并理解這些工作的價值。
如何完成一次HR數據專題分析
大致的流程步驟如下:
一、提出業務問題,進行合理假設
人力數據分析,一定要回答HR管理中的問題、支持HR管理中的決策。業務問題,可以從這幾個角度收集:
1.哪些決策是純憑經驗甚至拍腦袋的?
2. 工作中,你缺少哪些數據結論給自己撐腰?
3.自己的工作方向、方法是否正確?
4.你對哪些事情感到好奇?對哪些事情感到懷疑?
常懷好奇心和質疑精神,對于發現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真的有那么好嗎?事實真的是那么差嗎?
比如前面校招的例子,可能你正為簡歷比去年同期成倍增長而高興,而只要再從招聘崗位的維度細看一下,可能你就會發現,增長其實主要來自某一類崗位的暴漲,部分崗位甚至是負增長。
之后要對你的業務問題,提出假設,為你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提供方向。
比如,我想分析離職傾向,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員工提離職前下班走得更早。
二、收集、整理相關數據
為了驗證你的假設,你需要找出過往積累的原始數據。可能是各種臺賬、問卷結果、測評結果等等。
通常原始數據的顆粒度越小越好(是解聚的),如果你有某員工具體的每天下班時間,就不要使用他的每月平均下班時間來分析。
當你用Excel透視表做探索和分析,你的透視表需要基于一張二維表。二維表就是類似員工信息表那樣的表,每一列都是一個字段(Field),每一行是一條記錄(Record)。
為了完成分析、看得足夠全面,你很可能需要將多張表合并成一張大表(通過Vlookup函數匹配)。
要驗證準備離職的員工會提前下班的假設,你至少需要合并離職員工信息表、離職申請表和下班時間表。
整理數據的過程中,你很可能會發現,此前的數據是有缺失的。有多少數據就先做多少分析,這不是我們止步不前的理由。
你可能發現Vlookup并不順利,各張表的業務口徑、格式都有很多不同。這些都是需要整理和轉換的,花在清理數據的時間很可能比分析數據還要多多,但這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 。
確定各張表的業務口徑,記錄下轉換邏輯,之后考慮用自動化的工具來處理。
三、探索數據特征、發現業務觀點
探索數據的過程,你可以先簡單理解為制作Excel透視表,并嘗試不同的行、列、值、篩選條件組合,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特征。
透視表基于的大表中,定性的列(姓名、部門、入職年份等)被稱為“維度”,定量的列(下班時間、加班時長、遲到早退次數等)被稱為“度量”。
對于“維度”列,我們可以計數;
對于“度量”列,我們可以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方差等。
除此之外,我們用Excel計算或作圖,嘗試發現“度量”的一些其他的數學特征,比如:
-
分布情況(集中或分散)
-
異常值
-
周期性
-
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之后,我們根據不同“維度”,再來細看,比較差異,發現特征;例如從部門維度來看,不同部門的人均下班時間差異大不大,不同部門的下班時間方差差異大不大。
“時間”同樣是通常會拿來比較的維度,正入校招例子中的折線圖。
我們說的“指標”,也可以看成特定維度和度量的計算和組和。
這樣探索出來的結果,可能與你的假設相同,也有可能與你的假設相反,這都可以給你帶來有價值的觀點;然而更多時候,你的嘗試可能并不能發現什么特征或規律。
例如,我們發現,疫情后,離職員工在提出離職前后的下班時間,與之前并無明顯區別;下班時間和提出離職并沒有明顯的關聯。這個有點反常識的結果也許令人失望,但我們同樣可以得出觀點:在判斷離職傾向時,也許不必考慮下班時間的變化了。
在這一階段,你也可以嘗試更高階的分析方法,比如聚類、線性回歸、預測算法甚至機器學習算法;當然這也需要更專業的數據分析工具。
四、可視化數據,展示觀點
制作圖表,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我們發現的數據特征,從而更容易接受我們依據數據特征提出的業務觀點。
大致三個步驟:
-
確定我們要展示的觀點,和讀者/聽眾
-
確定要展示的數據特征
-
選擇合適類型的圖表
-
優化圖表中的元素
雖然Excel可以一鍵插入“推薦的圖表”,但實際上要做一張好的圖表,有不少技巧。
你也許曾經見過下面這張阿伯拉(Andrew Abela)圖表指南,但我們在選擇圖表類型時,它未必是最優解。
這部分內容,如果大家有興趣,之后可以單獨做一篇分享。
五、形成報告和行動建議
我們還需要將觀點、支撐觀點的數據圖表整合成一份邏輯清晰的報告,并基于觀點提出未來的行動建議,進行匯報,作為決策的參考依據。
人力數據分析探索與HR系統
回顧五個步驟,不難發現,人在探索數據、解釋數據、提出建議中的作用似乎難以被自動化工具替代。但HR系統任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
提供規范的原始數據
-
自動制作探索分析所需的“大表”
-
自動計算新觀點相關的新指標,
我們在通過數據產生新觀點時,很可能也會發現新的需要持續監測的指標,讓系統來計算,加入到儀表盤中,能大大提升檢測的效率。
通過專題分析發現的指標,組成的儀表盤,也比不痛不癢的“常用指標”更有工作指導價值。
人力數據分析探索與BI(商務智能)
BI(商務智能)軟件可以通過互動式的圖表,幫助你找出數據特征、分享業務觀點;在人力數據分析的五個步驟中,均能帶來提升。我最近一直在學習Tableau,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再做分享。
希望每一位HR都能開啟自己的數據分析探索之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JohnnyHCM”(ID:CloudHCM),作者:蔣祎,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