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經濟復蘇重回全國第一,上海回血主要靠這幾個產業?

首席商業評論
+ 關注
2022-11-09 14:08
603次閱讀
經濟復蘇重回全國第一,上海回血主要靠這幾個產業?
經濟復蘇重回全國第一,上海回血主要靠這幾個產業?

2022年上半年,中國城市經濟最大的新聞無疑是經濟總量的第一名位置發生了變化。長期占據經濟總量第一位的上海,因為兩個月的疫情封控,以3億的差距首次被北京反超。然而北京的榜首位置僅僅坐了三個月,在公布的三季度城市GDP排名中,上海以3萬億的成績又一次重回榜首位置,領先第二名的北京1000多億。

僅僅90天時間,上海的經濟是怎么快速復蘇的?作為中國經濟的長期一哥,相比其他城市在產業結構上到底有什么優勢?上海推出的地攤經濟2.0版又意欲何為?北京或者其他城市是否有機會再次挑戰上海的地位?

金融+互聯網,上海哪些產業光速復蘇?

封控兩個月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不言而喻。2021年,上海全年GDP為43215億元,北京40270億元,雙方差距為2945億元。但是疫情影響并非只針對上海,北京在之后的幾個月里也遭遇了類似的影響,只是影響比上海小很多。所以上半年北京的半程冠軍多少有一些偶然因素,半年僅領先3億元,以上海龐大的經濟體量短期內填平這個差距確實不是難事。

經濟復蘇重回全國第一,上海回血主要靠這幾個產業?

此外,上海的支柱產業如金融、高端制造業受疫情的影響較小,而且能夠在疫情之后迅速恢復。如果對比經濟增速來看北京第三季度的GDP增速為0.8%,表現并不理想。但是仍舊比上半年增速0.1%。所以上半年超過上海并不是因為北京經濟發展,而是上海下滑太多了。

如果再分析上海的GDP產業結構可以發現,工業占比最高,高達23%。在疫情期間,上海的汽車工業的停滯,一度讓何小鵬拋出了中國汽車的“停產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制造業和工業是整個上海疫情中受影響相對較小的行業,也是在疫情后恢復最快的領域。數據顯示,疫情后的上海工業生產值已經實現連續四個月增長,同時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9%,其中9月份工業總產值達到4041.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另一個快速復蘇的產業就是金融行業,作為國家的金融中心。金融在上海GDP已從2011年的11%提高到了近20%。上海的864家銀行、券商也是疫情后第一批復工復產的企業。今年1月至8月,上海市跨境人民幣結算額為13.1萬億元,還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此外,在今年大部分行業處于負增長的背景下,上海的金融行業還是6.2%增長率保持一枝獨秀。

前三季度上海還有一個正增長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就是廣義上的互聯網行業。雖然錯過了第一批互聯網熱,近年來上海也誕生了拼多多、小紅書、B站等大型互聯網公司也成了這波疫情后,能為上海回血的中流砥柱。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行政區劃來分析GDP增長,擁有張江、陸家嘴的浦東新區,以及虹橋商務區的長寧區的GDP都是疫情后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個區,而這些地方正是金融和互聯網企業集中的地方。對于企業端,上海推出了一系列免稅政策,從稅收減免到企業的穩崗補貼。根據媒體的披露,上海疫情后推出的一系列對企業的扶持政策和稅收減免,累計3000億元以上,力度在全國城市里首屈一指了。

上海灘要再變“上海灘”

上海兩個月的封控期間,曾有媒體預言,長期居家后不僅難以迎來“報復性消費”,“恢復性消費”的速度也不會太快,事實也證明直到9月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才出現了正增長。

經濟復蘇重回全國第一,上海回血主要靠這幾個產業?

為了激發消費潛力,上海在10月和11月三輪發放了10億元的消費券,這波由政府拿出來的真金白銀,最終促進了20億以上的零售業消費,但可能這還不夠。

然而就和“咖啡經濟”一樣,上海終究還是要把零售業玩出一些新花樣。9月25日有媒體報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會議上表態,從2022年12月1日起,上海的攤販可在夜市合法擺攤。同時還明確區和鄉鎮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于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

疫情之后重拾煙火氣息,成為上海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標志。以至于有人調侃上海進入了地攤經濟2.0版,“上海灘”有望華麗轉身“上海攤”。

對于零售業連出政策,背后的現實是三季度上海的住宿餐飲以及批發零售行業尚處于負增長。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上海城鎮調查失業率也高達8.9%,顯示無論消費還是就業都急需新的經濟個體的產生,來刺激整個產業的繼續增長。于是放開體量小靈活多變的地攤經濟就成了可行的策略。2020年曾經興起的地攤經濟最直接結果是有望盤活自我雇傭和靈活就業的杠桿。

曾幾何時,商業是上海最重要的一張城市名片。即使在解放前,和南京路十里洋場相配套的也是在弄堂石庫門之間的各種小店和攤位。重點鼓勵地攤經濟從城市文化角度而言或許也是重拾城市品牌的一種的表現。

在這次上海提出的地攤經濟條例中,戶外招牌設置應當體現區域環境、建筑風格以及業態特點,并為此而調整為“許可+備案”的分類管理模式。這里的意思是原本對戶外廣告整齊劃一的要求,也不適應于地攤夜市。多樣靈活和規范化管理則又將是考驗城市管理的又一大課題。

北京還有機會?

上海的經濟地位被稍稍撼動,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是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去年京滬攜手晉級“4萬億俱樂部”就可以看出兩座城市其實已經在同一維度上競爭。早在2000年北京GDP只占上海的70%。

經濟復蘇重回全國第一,上海回血主要靠這幾個產業?

除了首都的政策優勢之外,豐富的教育資源也讓北京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獨特的人文環境還造就了北京在文化娛樂領域絕對的優勢產業,這也是中國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

如果再對比兩個城市第三季度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可以發現,北京只有4624.7億,上海則有7822.08億。兩個城市的一升一降其實來源于兩個產業的變化。由于國藥和科興兩家疫苗企業的所在地都在北京,兩家公司所代表的醫藥產業去年就為北京貢獻了2300多億的產值,然而隨著疫情進入第三年以及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北京的醫藥產業增加值開始下降。而上海依靠汽車、芯片等傳統制造業的復蘇則很快進入了發展正軌。

其次相比上海注重于芯片制造,北京是一個具有天然互聯網產業基因的城市。中關村科技園已經成立了超過21年,大部分互聯網大廠也都選擇把總部設在北京。去年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1.6萬億元,加上豐富的風投資源,北京在互聯網的優勢幾乎和上海旗鼓相當。 

純從經濟角度而言,北京和上海GDP此消彼長的爭奪或許還會繼續下去。但另一個問題是,兩座城市的總體定位并不相同。除了雄安新區的建設以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作經濟中心顯然不是北京的首要定位。文化以及國家科創交流中心顯然是北京未來發展的首要目標,同時作為中國北方的第一大都市,北京還需要承擔協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任務。所以未來側重發展服務業將是發展目標,而由于區位的因素,上海最重要的定位仍然是我國的經濟和交通航運中心,同時還將是輻射整個長三角的工業中心。

對于重返第一的上海來說,北京也已經今非昔比,經濟體量已經基本相當,這個第一的名次只能說是險勝。

如果放眼一個更長經濟周期,已經規劃“上海大都市圈”的上海顯然也學會了抱團發展,上海仍將領銜長三角保持中國經濟榜首地區的位置。而第三季度深圳22925億元的經濟體量和3.3%的增速也顯示了大灣區城市的發展后勁,中國三大經濟區域的經濟差距日益縮小,或將是一個可以預見的趨勢。

參考資料

1、失去60天后 上海靠什么重回GDP榜首,真叫盧俊團隊

2、GDP強勢回血!上海,重返中國第一城!財經白話

3、上海“重啟”:“中國經濟第一城”的變與不變,每日經濟新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首席商業評論”(ID:CHReview),作者:星影,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