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減持美團,影響不大
編輯 | Reno
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
靴子終于落地了,企鵝終究是減持美團,派發所持股份。
按今日收盤價待分派股份市值1555億港元,對應股息率5.5%,一眾投資者歡呼,尤其是騰訊的股東。
但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接下來美團是否會遭殃?畢竟大股東如此高比例的減持,是不是代表了袋鼠沒有投資價值呢?
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畢竟美團這個標的,可以說要確定性有確定性,要增長有增長,要護城河有護城河。
“夾頭”們惜售,減持或濺起水花
持有騰訊的投資人,大概率是價值投資者的信徒;而美團的持有者,或許大部分是成長股的投資者。
由于公司質地屬性不同,被分配出去的股票,會因此被保守的投資者清倉?
其實可能不然,我們詳細分析下拿到美團股票的交易者,就清楚了。
如果這位投資者看好的是美團的長期價值,那么大股東減持事件對他們而言,基本被歸類為短期噪音事件——畢竟沒有改變美團基本盤質地。
而那些比較摳門的“夾頭”,此時卻不一定“舍得”賣出美團。畢竟夾頭們是不會股災時刻賣股票的。
何況目前才剛剛開啟中概股反彈序幕。
很明顯,隨著10月份美國通脹緩解、加息壓力降低,疊加中美關系緩和,中概股整體都扭頭向上,成長股在資本市場受到的冷遇會明顯減輕;
疊加國內地產反轉,疫情防控新20條的出臺,旅游消費可能再次熱鬧起來。
經濟發展V字反轉,肉眼可見。
此刻,讓“夾頭”清倉?這恐怖要了這一群體的老命。更多人是抄底都來不及。
除了這兩類投資者,對于看不懂減持本身,或者認為美團自身有很大問題、需要持續改進的投資人,很可能會賣出到手的股票,這也正常。
但這些投資者能產生多大沖擊呢?
上一個以類似方式被減持的互聯網公司是京東,其被減持后資本市場的反應可以作為例證參考。
就在騰訊于去年12月宣布減持京東后,京東當日股價跌近7%,但隔日便反彈逾1%,且在之后京東股價的表現優于恒生科技指數,并于22年1月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最高市值,完全消化了減持的影響。
這還是京東不是港股通標的情況下取得的。
而美團是港股通標的,市場眾多“北水”買家,良好的市場流動性可使其接住這一小波群體。
自然而然,對美團整體股價的沖擊非常有限。
短期而言,多半是噪音而已。實際上,對于資本市場這把“稱重機”來說,更關注美團核心價值有沒有受損。
美團的韌性,決定了事件噪音屬性
騰訊和美團,在多個業務領域上有合作,而且眾多。
比如,自從把美團納入陣營后,騰訊對美團的流量傾斜力度持續增大。統計顯示,微信對美團開放過的一級入口,是騰訊“干兒子”里最多的。
除此之外,主要就是美團各項業務(美團優選、美團外賣等)與騰訊在小程序上的合作。
如此緊密的業務聯系,不免引發市場的擔憂,被騰訊減持后是否會影響二者的合作?
參考當下京東的過往,就知道答案了。
資料顯示,騰訊減持京東后續簽戰略合作協議,騰訊將繼續在微信平臺為京東提供一級和二級入口,此外在社交媒體服務、廣告采買和會員服務等領域也會繼續展開合作。
也就是說,騰訊對京東的流量入口并無變化,對京東的正常經營和長期發展無顯著影響。
而對于小程序的合作,在當下互聯互通大背景下,大家公平競爭、一視同仁,更不會存在影響。
相反,之前減持不確定性(如方式、比例、時間等),如今靴子落地,短期信息已經充分price in了,后續的核心還是在于公司的基本面成長性。
而過去兩年,在經濟波動的大背景下,美團的基本面展現出了韌性,且新業務“閃購”已具備一定的想象空間。
2022Q2,美團交出了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答卷,營收同比增長16.4%,比市場預期多了接近25億。
即便在受到四、五月受疫情及管控措施嚴重負面影響下,餐飲外賣的訂單也維持了堅挺。
對于重點發力的新業務閃購,我們曾在《美團轉舵?》一文中論述過,美團閃購業務在商家、履約、用戶的三邊網絡布局上比競對更早一步,與美團外賣業務協同性高,且同城零售是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的紅利行業,具備新的想象空間。
此外,美團基本面背后是國內經濟基本盤,后續隨著宏觀經濟恢復,也有更大的增長彈性。
中期業務沖擊,說實話,有點看不見。
后監管時代,行業將迎來鳳凰涅槃
整個互聯網板塊,早就開始了去壟斷化之路。
2021年底,已有消息稱阿里將賣了親兒子微博。而今年以來,更是有字節被爆,裁撤整個戰略投資部;阿里為了讓螞蟻上市,宣布與螞蟻的業務割席;騰訊在被傳拋售美團之前,已減持了四輪,包括華誼兄弟、新東方、京東等。
與此同時,近兩年國內前十大互聯網巨頭,在一級市場的并購案例數及規模,都顯著下降。
短期來看,巨頭的收縮,反壟斷風潮的興起,似乎并購拓展之路受阻。
但我們知道,在產權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科斯定理”,說得是:
-
如果交易成本很高,那么在事先把產權分配給對資源估價更高的一方,將可以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
如果市場上的交易成本很低,那么產權的初始劃分就是不重要的,經濟中的人通過自由談判就可以讓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類似于微信對美團的導流、阿里對微博的支持,實際上都可以粗略類比為:
產權所有者是騰訊、阿里這些資本巨頭,其通過“綁定”各個行業,無形間推高了資源獲得成本,而降低了競爭效率。
正如就在6年多以前,軟件創業圈子里的一句話:“如果騰訊做了(copy了你的項目),你怎么辦?”如此捆綁氛圍下,未被拉入陣營的企業,為了生存,就很可能上演各種“騷操作”:燒錢內卷、泄露用戶數據等等。
而巨頭“松綁”下,也意味著將產權的界定歸還給市場“看不見的手”,按照市場經濟效率優先,誰能最大化價值,誰就有掌控權;換言之,誰用得好,就歸誰。
這樣一來,對被“減持”的公司來說,就像一股潮水褪去后,尋租途徑被堵死,競爭回到企業自身的經營效率、競爭能力。
而正如上述,基于美團餐飲外賣基本面的堅挺、同城零售競爭力的提高,或許對其反而是一件好事。
可以看到,每一輪美國反壟斷執法趨嚴,隨之而來的都是基尼系數下滑。也就是說,遏制這種無序競爭,可以鼓勵行業再洗牌,重新打開階級晉升通道。
上述說過,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轉向跡象,互聯網是開放化的苗頭初現。
這一時刻到來后,巨頭的陣痛不可避免,但基本面堅挺,競爭力能打的企業來說,不乏是一次重新洗牌、加速超車的機會。
實際上,所謂利空,其實短期噪音而已。
或許短期內,美團股價會濺起一些水花,但由于這個低估時間節點原因,短期投資很難賣出;中期來說,美團的基本面也沒什么影響,疫情這幾年,韌性極強。
而長遠,受益于后監管周期的互聯互通、去壟斷化紅利,整個行業都將贏了新一輪的鳳凰涅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洞見數據研究院,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