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合規驅動合同智能化升級,解決“合同管理五大難”

本文根據冪律智能CEO涂存超在2022WELEGAL法盟大灣區峰會的分享整理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冪律智能的涂存超,非常榮幸冪律智能再次以協辦單位的身份參加這次大灣區的峰會。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分享主題是企業合規驅動的合同智能化升級。合同智能化升級是冪律這幾年專注的方向和賽道,我們也在合同智能化升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歡迎對智能合同,對法律科技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參與交流。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自己不是法律人,但一直在法律圈里活躍。我來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在讀書期間進行人工智能領域下面的自然語言處理的方向研究,這個方向就是教計算機理解文本。在博士期間和幾個同學一起創建了冪律智能公司。冪律成立以來的使命是用科技推動法律服務更好更普及,我們把目光聚焦于智能合同的賽道,通過AI算法的應用在合同領域提升合同質量,降低合同風險,帶來更智能化的升級,冪律團隊在技術方面的優勢獲得了國內非常頂級投資機構的第一輪融資。
回到今天這個主題,去年國資委10月份正式發布了企業合規的辦法,有一個專門的章節是講信息化建設,把合規制度和風險記錄記錄到整個信息化系統里面,包括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把一些具體的合規要求,以及具體的一些法務措施納入到管理當中。這個辦法當中提到了要把合規的信息化系統和業務系統,比如財務系統、采購系統數據打通,實現數據共享。可以看到對于合規的管理最終的落地,離不開信息化的手段落實到具體的系統里面。同時這里面也提到我們應該利用一些大數據先進手段才能實現對于合規風險的整體及時的預警和快速處置。企業的合規管理最終落地,離不開信息化的建設,通過智能化的手段提高合規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回到合同的話題,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并不陌生,我們日常工作也是和合同在打交道,合同作為企業商業行為的主要載體,企業日常商業行為,花錢、收錢都是以合同作為承載,合同也是交易雙方權利義務最主要的法律依據。當然對于企業來說,一個合同寫得好不好,中間審查得好不好,最后履約狀態好不好,這個環節非常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質量和成敗。我們在最開始做智能合同方面探索時,包括我在內的內部解決官與產品經理同國內三十多家企業有非常深入交流。大家溝通了目前合同方面的現狀,痛點是什么,央企、外企、民企都有,整個交流下來,大家一談到合同管理普遍反饋就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合同管理太難了,涉及到多個部門的決策,而且這個事情很難被推動,也很難推動別人,很難管理。但幾百家企業總結下來還是有一些普遍的共性,我們把大家反饋的和提到的問題做了一個總結,叫“合同管理的五大難”。五大難分別是什么問題呢?就是孤掌難鳴,鞭長難及、暗箭難防、神鬼難測、眾口難調。下面具體講一講:
第一個是“孤掌難鳴”,主要是針對在合同場景的一些業務人員。大家經常反饋,新上了一個系統,新系統可能用的效果不太好,法務反饋這個業務不太支持,這個系統不太好用。業務也有充分理由覺得這個系統不上手。如果管理者一廂情愿去推動這個事情,對業務來說,一方面是對整個效率沒有提升,另一方面對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孤掌難鳴”是看系統對大家的工作習慣有沒有更改,在他具體的使用過程當中真的實現了效果,還是他只是需要簡單的合同審批。之前是改完合同隨便群里一發,現在是系統使用起來比較復雜,很多人員不愿意被這樣管理。
第二個是“鞭長難及”,剛才是一些業務人員的反饋,鞭長難及是法務反饋的問題。合同里面的風險很多是發生在合同提交后、法務審批和審查之前,前期埋藏了一些風險,比如業務明明有最新的模板,但是他用了舊的模板,里面很多條款內容在后期已經修改過,已經規避了。但是業務在前期起草合同的時候,為了簽約,為了成單,對一些合同條款進行自行修改,到了法務修改的環節這個風險前期埋藏下去了。前期法務沒有很好的抓手把前期的風險進行比較好的把控,這就造了鞭長難及的情形。
第三個是“暗箭難防”,我們在進行企業調研的時候,發現這個現象特別普遍,就是大家誰也不能保證法務審完一份合同,這個合同是百分之百沒問題的。大家不可能說這個合同百分之百安全,百分之百沒有風險。我們當時有幾個體會,第一個體會就是法務實際在審合同的時候,大家不是完全抱著這個合同百分之百沒有風險,更多的是在效率和質量當中進行一個選擇和抉擇。我今天上午和豐巢科技的李總交流,他跟我提到他們法務部每年要審28萬份合同,大多是跟他們租快遞柜相關的合同,其中有6萬份不是他們自己的標準合同,一些可能是對方提供的合同,或者是被對方改的合同,審核工作壓力很大。有的同事一天要審幾十份非標準合同,在這種情況下還要讓一個法務能夠把合同每個字過一遍,保證合同里面沒有太多風險,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審核的工作是做效率和風險的權衡,人是不可能聚精會神把每一個字過一遍,只有機器適合做。
我們之前交流過國內頭部的互聯網公司,內部對合同審查要求比較高,而且對法務的培養,包括整體法務的水平也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他們就有一個現象,你拿同一份合同找企業內部的兩個法務來審,可能不是特別重要的合同,大家最后反饋的審核結果一定不一樣,肯定有差異,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因為不同的法務,大家的專業知識背景、審核經驗和工作習慣不同,業務是催著法務馬上要,還是過兩天給,這些因素都對審核合同有一定差異,法務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有把握,這是暗箭難防。
第四個是“神鬼難測”,這個比較好理解,很多合同產生的問題和糾紛,不是前期的環節,而是在合同履行過程當中雙方發生了一些糾紛,或者履約不暢的情形。針對后續的履約怎么管理,法務一方面是沒有抓手,另一方面是很難進行預測,往往后續履約過程當中出現問題,法務作為救火隊員來解決問題。
第五個是“眾口難調”,同一個系統很難適配不同的企業,不同企業所處的行業、規模,關注點,導致使用習慣的差異非常大。一方面不太能指望每個企業都有足夠的人員成本、足夠的精力和預算給企業定制一套系統。另外我們也不太能指望一套系統能夠適配所有企業,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怎么更好的協調?是我們在最開始訪談幾百家企業之后總結出來的問題。
想要更好的解決在合同管理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其實離不開智能技術和智能化的手段,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也是冪律的智能合同審查和智能合同管理兩款產品最主要的驅動力,我們之前在做企業調研的時候會預先準備一個非常詳細的問題清單,每個企業關于合同的問題到具體場景的問題都有涉及。訪談過后發現得出一個非常出乎意料的反饋,一是我們問到企業一些比較大的數據,你這個企業每年有多少合同,你這個合同的標的是多少,這個大家都能回答上來。但是我問到,你這個企業每年的模板使用率、變更率多少,具體條款的采納率多少,這個能回答的企業寥寥無幾。其實大家每天多在跟合同打交道,跟合同模板打交道,但是能回答上來的幾百家企業里面不超過幾家,這個反饋挺讓我們驚訝。我們想這個問題到底在哪兒,并不是大家對這些數據不關心,因為這些數據對大家改進自己的工作質量,甚至提高模板質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更多的還是目前的一些管理系統或管理手段限制了大家對這些數據的使用,大家之前更多的是關注合同的流程,這個流程推進到哪里,是不是能推進得更快,但是合同文本本身蘊含了非常多我們關注的數據。如果想要把合同文本本身的數據更多挖掘出來,合同管理從流程化的管理聚焦到合同本身,離不開智能技術的加持,我們通過智能技術把合同文本里面的內容抽取出來,這是我們在技術賽道的應用。不管是智能審查還是智能抽取,數據分析,對這個原始的合同通過基于規則和AI理解的技術,無論是粗粒度、細粒度的抽取,把這種原始的非結構化的數據變成一個結構化的信息,有了這個結構化的信息之后我們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智能審查、智能抽取,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后續的應用。
有了智能技術的加持,應該怎么樣進行合同智能化升級,我主要分享冪律在這一塊的實踐,由于時間有限我挑幾個典型的場景,分別是合同的起草、合同的履約、合同的審查、合同的最終分析。
首先是合同的起草,大家非常有經驗,不知道大家背后的企業是如何起草合同的,比如我們有一個合同起草系統,我可以線上進行起草。但是大部分企業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線下模板把這個合同起草好,再上傳到自己的合同審批系統,把表單填一遍,后續進入到審批流程。其實這個工作一方面是線下起草方式準確性很難把握,另一方面是在線下把合同信息都填一遍,再到合同審批里面再填一遍,填一個表單,這個操作非常浪費工作精力,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呢?當然最理想的方案,也是把我們對于合同管理邏輯應用到這個系統里面,我們把所有模板進行在線管理、更新、制作,比如合同模板的更新一定要用最新的模板,你不能找舊模板,每個位置的模板怎么更新都會有管控的,在起草的過程中是不同形式的起草,這個主體可以多處進行相應填充,包括里面一些具體的文字性、日期性的內容都可以在進行相應的把控。
這里面還有一些特殊的場景,像合同里面一些特定的條款,每個企業都有自己內部的條款級別的標準模塊,可以在起草過程當中進行非常強的把控,每一個條款只能在特定范圍內進行相應勾選,這樣的勾選在合同里面進行相應的回顯,這是我們起草合同最終的一個選擇。大家的實際情況還有非常多場景,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會反饋很難推,如果說只是推我們自己內部法務部的同事很好推,但是很多起草工作場景是其他部門的同事,他們如果推不動,還是習慣于之前的起草方式,能不能比之前更優的方案呢?這就是一個具體的演示,我們按照線下的方式,直接上傳,上傳完之后可以免去大家填第二遍表單的動作,幫助大家匹配是不是用了最新的模板,以及更改了哪些地方,更改的地方能不能接受,以及你在合同里面填的信息填充到表單里面,而且這個填充是模板填充還是非標合同這都是支持的。這是在合同起草場景,我們希望能夠讓大家不用填兩遍。
第二個是合同履約環節。這是非常頭痛的點,不像其他工作有限范圍內就能做好,合同履約涉及的角色更多,想要把履約環節設計到業務人員,財務人員,甚至是業務場景里面,還涉及到項目繳付實施的人員,涉及到內外溝通,跟客戶溝通履約的情況,想把履約管好的難度是更高的。具體到履約場景,大家最直觀的一個痛點是來了一個合同,要把履約日程手動創建一遍,但這樣它的準確性非常難保證,也很難保證有效的執行。我們是怎么做呢?其實也是剛才的一個觀點,這些信息我們明確的寫在合同里面,我為什么還要再手動填一遍呢?這個就是我們的演示過程,比如一個合同提交審批了,在提交審批之后,自動的在合同里面把大家約定好的履約事件進行自動抽取,我們合同什么時候簽訂,什么時候到期,什么時候給對方開票,該繳付、驗收,我們會自動幫助大家進行履約合同的抽取,抽取的信息會更加直觀的顯示,和各個辦公系統進行打通,實現信息的通知。另一點是公司的信息也有提示,這個公司在合同過程當中有沒有違約的行為,不好的評價,我們都會在風險監控的環節實時監控,對項目方進行提醒。
第三個是合同審查,這是大家最關注的環節,因為合同審查這件事情,做好了這個價值不好體現出來,但是出問題了你一定是背鍋的。合同審查也算是我們冪律智能的最大的方向,我們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基本上是兩個思路,也是大家正常審合同的方式。一個是是否是我方模板,如果說是我們的模板,沒有修改的話,可以自動幫助你交給法務的審批,如果沒有就進行差異比對。如果不是我們的模板,就進行差異化的比對。這是個操作案例,我們這個是掃描件的版本,在這個環節當中調用自動比對來顯示掃描版和定稿版里的差異,這也是針對模板比對的方式。
下面就是我們針對非標合同的用戶,為了更直觀的呈現,我們是用智能審查的產品做一個設計,這個是完全公開的,可以使用。我們合同設定完以后可以上傳,審查完了之后有配制化的審查清單,不同的企業審查標準不一樣,我們可以個性化配制自己的審查清單,基本等個幾秒到幾十秒就會有相應的審查結果。具體來說,我們看到了有風險的地方有一些鏈接,有一些審查點會給大家提供相應的法律法規的案例參考,不僅告訴你風險,也告訴你依據的是哪里的法律文本。
具體來說我們目前的服務,大家有兩種使用方式,一種是線下審查方式,線下打開文檔,這個是和我的產品可以互相配合,我把里面提示的一些條款復制到線下的文檔里面,還有一個方式是直接打開產品的編輯模式可以實現最新及時修改和記錄,給大家提供了很多修改建議,很多提示文案可以查一些記錄和提示信息,這是智能審查解決的場景問題。我們審查完了之后也可以把中間所有的修改過程,插入的批注、內容都可以導入到文檔里面,和線下的是一樣的。
最后一點是數據分析。大家認為合同里的數據分析是最簡單的,我把數據拿到,拿個折線圖把結果呈現就行了。合同的難點不是呈現信息是什么,而是這個信息數據來自哪里。對于大家常見的合同里面的數量,數字的金額,我們在表單里面都填過了,在很多過程信息里面都有記錄了,當然這些是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分析。如果我們想分析合同的條款,在整個審核過程當中接受到的信息,被拒絕的信息,它往往是藏在合同本身里面,通過AI的技術能夠對合同文本進行細致的分析,才能達到之前不能分析到的維度。
下面是兩個具體的案例,一個是南方電網,南方電網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客戶,也是國資委直管的中央企業,我們對他們的智能化系統升級的思路,南網有非常完整合同管理系統的建設,我們給他們提供一些智能化模塊進行智能化的升級,像智能審查、智能匹配這些能力,這些智能化升級的功能對他們的效率提升非常明顯,基于基本的智能化能力能夠對他們的合同進行全面分析。右邊是我們基于分析能力給他們呈現的數據分析平臺,幫助他們對于合同進行更完整的分析和決策。
這個是三一集團,也是制造業的頭部企業,他們和南網不太一樣,他們是完整采購了整個智能審查平臺的解決方案,這個合同如果說沒有進行修改,我們可以幫助它智能化審批通過。右邊是三一集團的法務幫助我們站臺,分享他們的實際經驗。
最后是我們的感悟,大家對AI有關注是聽到高頻的詞匯,聊天機器人、自動生產圖像應用等等,這些是AI比較火的方向,正是因為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拓展我們的想象力和想象邊界,讓我們關注到之前沒有關注到的問題,通過對合同智能化的探索,更明白智能化是企業發展和升級的方向。
這些是我們服務的一些企業,以國央企為主,還有一些集團企業、互聯網、制造業等行業客戶。大家如果對智能化感興趣可以和我們來交流。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