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質·QMS·說質量 -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怎么做才能成功?
云質QMS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
1. 前言
最近幾年,企業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中小企業是數字化轉型的生力軍,更是數字化轉型的難點。
有的逐漸摸到了門道,從而撥云見日;有的不斷踏入同一條河流,仍然霧里看花。
數字化轉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尤其是企業管理者更要不斷提升認知,把數字化軟件作為助推器和火箭,推進和承載企業流程再造,將企業管理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數字化轉型最終能否成功,一個必要的前提是:企業認知變革。
要超越競爭對手,就要先革自己的命,實現自我超越。
上到企業老板或者總經理,下到部門員工和一線工人,只有全員參與,全員認知升級,才能把企業數字化順利推進下去。
如果認知仍然原地踏步,或者避阱入坑,即使上了某個數字化系統,失敗的概率也會非常高。
2. 企業高層管理需要認知變革
中小企業的老板們,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從買第一臺設備開始,一點點埋頭苦干,不斷努力積累,最終把企業做大做強。即使已經把企業做成了巨無霸,但仍然是更習慣在硬件上投入,買設備舍得花錢,但“重硬件、輕軟件”,不舍得花錢買軟件,認為軟件不過是錦上添花,或者根本沒什么用,反正靠人力也能干軟件的事。
幾年前曾去過一個某行業龍頭企業,其質量經理就和我們講,如果買設備,只要是需要,老板就會同意;但是上QMS系統,老板就不一定同意了,不舍得花錢。雖然后來質量部極力推動上QMS軟件,但幾年過去了,QMS還是沒有立項。
軟件資產和硬件資產同樣重要!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并不是所有企業的老板,都唯硬件是圖。最近幾年間,我們接觸過很多中小企業,大多數老板們都在規劃自己企業的數字化路線,特別是年輕的企二代們,對數字化更感興趣,很多企二代領軍的中小企業,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先鋒。
華為為什么自研ERP?實際上就是不想被軟件資產卡住脖子,把研發華為自己的ERP上升到戰略高度,三年努力成就了MetaERP。
有的老板對數字資產不重視,認為軟件沒有那么貴,想上QMS系統,但是給業務部門的預算有限,也就是幾萬塊錢甚至是幾千塊錢,而且還想買一個大而全的QMS系統,既要全模塊所有功能,還要實現其所有個性化需求。
就像一個企業想上ERP,老板批了幾萬塊預算,然后去找SAP......。想法很美好,實際上怎么可能呢?
即使最簡版的SAP Business One,純外貿業務,沒有那些復雜的業務流程,也要10萬起步,而且這是純軟件價格,還不包括實施等其他費用。
一款成熟的QMS軟件產品,之所以叫產品,和SAP一樣,在不同行業的客戶群體中進行了廣譜測試和反饋打磨,不斷迭代推陳出新,怎么能和種大白菜相提并論呢?
QMS軟件是白菜價嗎?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兩條收購舊聞:
2020年底,霍尼韋爾宣布13億美元收購QMS供應商Sparta;
2022年初,海克斯康12億美金收購質量管理軟件全球領先供應商ETQ;
一款好的企業管理軟件產品,無論是質量管理系統QMS,還是其他軟件,隨著軟件產品本身越來越成熟,軟件價格肯定也是越來越貴。
還有一點特別要強調,QMS軟件成功落地,就像一個運動員獲得了世界冠軍,那實際是水磨工夫。無論是軟件實施,還是售前售中的需求和流程梳理,對軟件廠商而言,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實際上這也是軟件值錢的原因之一,而不僅僅是軟件本身的價格。
企業開始QMS選型時,一般都會找多個QMS供應商,進行價格和功能對比。
畢竟是剛開始接觸QMS軟件,對QMS軟件長什么樣,能實現哪些功能,實際上并不清楚,有的企業甚至連大致的QMS需求都沒有。有的客戶則提出了一些天馬行空的二開需求,雖然有想法,但根本就無法實現。
很多企業老板或高層看了不同的QMS,這其中有PPT型QMS,有封皮型QMS,但不一定有產品型QMS。幾輪下來,從對QMS不了解到有些了解,但是認為軟件功能都差不多,最后就是看誰家更便宜。
對于那些需求漫天飛的QMS項目,也許有QMS廠商敢接,但QMS能否最終落地?還是拿到首付款,然后半推半就開發出來一個半成品,很多需求實現不了,最終一拍兩散?
我們撇開那種需要定制開發的項目型QMS不談,即使是QMS產品,不同廠商之間的差異也是巨大的。無論是系統架構、系統對接、系統拓展,還是能否滿足質量人的思維習慣,都要基于企業實際需求進行斟酌。
一款標準的QMS產品,有很多功能模塊,基本上可以做到拿來即用,就像使用辦公軟件Office或WPS那樣方便,只要是質量人,稍微講解甚至是客戶自己熟悉下系統,很快就能融會貫通,也許都不用實施。這樣的QMS產品既滿足了企業質量管理需求,又省下了實施費用,這不正是中小企業所需嗎?
有的老板很會算經濟賬,前期找幾個QMS廠商,分別進行調研和需求梳理,出實現方案,最終看時機成熟了,卻自己臨時拼個開發團隊或外包。這樣的老板不能說是短視,但最終結果基本是自己開發的QMS砸了自己的腳。
更有甚者,就外包給一個程序員,通過EXCEL+VBA實現QMS功能,但只能實現非常有限的功能,最終這個QMS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3. 通過數字化轉型進行流程再造
中小微這三種類型的企業,其人員規模和銷售額,實際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組織架構和管理流程也基本與企業實際狀況相適應。所以其數字化轉型,也要分別對待。
中型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流程相對比較完善,部分小型企業也會有相對完善的組織架構和流程;但大部分小微企業都是在夾縫中生存,還在為“填飽肚子”和盈利而奮斗。
這樣的小微企業,很多人都是身兼數職,能拿到銷售訂單但卻不一定有專職財務,有電腦和打印機卻不一定有專職IT人員。
曾幾何時小微企業基本是靠人治,會用辦公軟件就可以了。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小微企業的老板,已經數字化覺醒。
通過數字化轉型,有利于中小微企業快速突破企業發展瓶頸,超越競爭對手,甚至是實現對大型企業的彎道超車,在競爭中殺出重圍,從而行業領先。
下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企業成長階段曲線。
3.1.1. 企業成長階段不同,數字化轉型特點也不同。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數字化轉型的特點和策略也不盡相同。無論上哪一種數字化軟件,企業最好都預先做個評估。
· 起始期 - 小企業
如果企業在起始期,初創起步階段,人員很少,管理靈活,這時企業決策者想上管理軟件,除了考慮企業運營成本外,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但是話說回來,起始期是最容易上系統的階段。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通過上軟件,把數字化和企業管理流程結合起來,一步到位,應對數年內的行業競爭都沒有問題。
我們曾有一個客戶,企業剛剛成立,產品還沒有量產,但老板決策果斷,導入了質量管理軟件,完全是QMS標準產品。這時候企業可塑性強,需要做的基礎工作也少,只是遠程稍微指導下,QMS就快速上線開始使用了。
在QMS上線的同時,也把相應的質量管理流程固定下來。這樣在第一款產品還沒有量產之前,就開始做標準化、電子化,完全避免了線下操作,借助QMS完善了流程,同時也提升了效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合格品處理。
大家可以想想線下是如何做不合格品處理的?無論是什么情況下產生的不合格品,都可以在QMS中進行登記、處理、審批、整改、追溯,形成完整閉環,而這樣的閉環,是質量管理人員夢寐以求的PDCA閉環。
· 成長期 - 中小企業
如果企業處在成長期,管理漸趨完善,企業飛速發展,此時導入質量管理軟件,的確是最佳時機。
這個時期的企業,各項管理流程和規章制度,基本上已經定型或者有了雛形。可能已經上了部分工業軟件,包括ERP/SRM/MES等,也可能同時考慮ERP更換換代,并上一套適合自己企業的QMS軟件。
如果有其他工業軟件在使用,可以結合具體QMS需求和企業流程,考慮系統對接。此時不僅僅是將線下的流程搬到線上進行電子化,通過打通數據流,更可以將企業管理流程進行重新優化或流程重塑。
如果沒有其他工業軟件在使用,一樣可以導入質量管理軟件,結合QMS的上線,優化企業管理流程,對質量管理的真空地帶進行管控。并找出存在的問題,為將來和其他系統進行對接,消滅信息孤島做準備。
對于在成長期的企業,實施QMS時,我們基本都是導入標準產品,快速實施快速上線。如果需要和某些系統對接,是否成功則基本上取決于友商或客戶的能力。
· 成熟期 - 中大企業
如果企業在成熟期,管理上已經相對完善,已經上了各種數字化軟件,此時導入QMS水到渠成。
很多企業規模較大的客戶,在和我們聊起企業數字化現狀時,都說除了質量管理軟件,其他軟件都齊備了。這個時候雖然上QMS是大勢所趨,但成熟期的企業管理流程相對復雜,二開需求多。上QMS軟件的過程,也是對企業的質量管理流程進行再優化的過程。
曾經主導過某個行業龍頭企業的QMS項目,無論是前期調研,還是后期實施,客戶方每次都有一個流程經理全程參與。流程經理對和QMS系統相關的流程進行監控,如不合格品處理流程、客戶投訴&糾正預防流程等。既看QMS線上流程,是否和線下正在運行的書面流程保持一致;也結合線上QMS流程,檢查線下書面流程有哪些不足并作出優化。
當然也少不了對某些流程進行多次討論,并最終優化和固化。針對這樣的流程,雙方結合企業管理現狀,群策群力,查缺補漏,最終確認一個切實可行的流程和系統實現方案。
保證流程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對于成熟期的企業而言,即使沒有專門負責體系和流程的部門,也要有質量部或其他部門承擔起流程監控的職責。
3.1.2. 軟件廠商在哪個階段至關重要
特別指出,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既要看自己企業在哪個發展階段,同時也要看所選擇的軟件廠商在哪個發展階段。
如果QMS軟件廠商在起始期,成立時間短,剛剛進入QMS這個賽道,沒有太多經驗積累,基本上以定制化項目為主,或者是PPT造車那種,只要接稍微有點規模的項目,失敗概率會非常高。
如果QMS軟件廠商在成長期或成熟期,且不是專門做定制開發項目的,那基本上是有自己的QMS產品的,很多坑都踩過了,如果和其合作,成功概率非常大。
不要指望一個系統,可以包打天下,可以通吃企業的所有管理領域。
幾十年前,人們的認知是,一個ERP系統,就可以把一個企業所有的管理過程都囊括其中。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普遍認識到,僅靠ERP一個軟件,已無法將企業不同的管理過程有效串聯起來,各種適用不同業務場景的專業軟件應運而生。
QMS從ERP中解耦出來,成為一個獨立且專業的軟件,是工業軟件發展的必然之路。
打個比方,就和突然出現了客戶投訴一樣,馬上開始臨時遏制措施,然后還要落實糾正預防措施,并橫向展開。有很多企業在用ERP或MES中的QMS模塊,就是個臨時措施,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最終還是要找專業的QMS軟件去實現更高的管理要求。
在ERP或MES等軟件中暫時實現了部分QMS要求,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能夠實現IQC/IPQC等功能,短期看符合二八原則,但從企業長期發展看,完全是弊大于利。
這樣臨時張冠李戴的QMS數字化解決方案,自然還是存在質量數據孤島,有些質量數據或者在其他系統里,或者在線下,數據流還是斷開的。比如發生了質量問題,要進行追溯,沒有質量數字化平臺,就難以和其他系統的質量數據進行交互,無法形成完整追溯閉環。
有的企業不想買QMS系統,還是在現有的ERP或MES中堆砌二開,盡量滿足質量部提出的業務需求。但能實現哪些功能,效果如何,只有企業自己知道了。
另外,很多上QMS的企業,實際上只是需要某個或某些功能。比如有的只要IQC來料檢驗,有的只要LPA分層審核,有的只要客訴管理,沒有統一的QMS規劃。如果一個企業先上了分層審核軟件,將來想要拓展量具管理功能,分層審核軟件沒有這些模塊,基于系統架構等原因,也無法二開,那就只能是考慮上一套量具管理系統,或者重新規劃一套包含分層審核和量具管理的QMS系統。
曾經和一個新能源企業的數字化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其實際現狀是:
· 來料檢驗IQC - 在WMS中;
· 過程檢驗IPQC - 在MES中;
· 出貨檢驗OQC - 在ERP中;
· 客訴管理 - 在CRM中;
· 供應商管理 - 在SRM中;
· 評審管理 - 單獨的系統;
· 問題管理 - 單獨的系統;
· APQP - 單獨的系統;
· FMEA - 單獨的系統;
· ......
開始上這些系統時,都是為了解決局部的業務痛點,沒有全盤考慮,質量數據相互割裂,如果要共享所有質量數據,需要打通的系統太多了。
比如供應商績效考核,是在SRM中實現的。想要考核某個供應商的績效,SRM要從WMS、MES、客訴管理系統獲取相應數據,甚至要從評審管理系統中獲取供應商評審數據。如果能實現所有系統對接,其成本也是巨大的,而且還有可能無法和某個系統實現對接。這樣的情況下,某些數據只能在SRM中手動輸入了。
這位數字化負責人非常頭疼,怎么能夠將各個系統的質量數據整合在一起,而且一直沒有好的方案。不同的系統,分別由不同的軟件廠商提供,技術路線和架構不同,整合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如果要推翻現有各個系統的QMS功能,重新上一套QMS軟件,其公司管理層還無法下定決心,始終吃著“夾生飯”。
把數字化轉型看做是一個過程,其過程中又包含各個子過程,包括QMS、ERP、MES、WMS、SRM、CRM等不同的系統,每個系統的數字化都是其子過程。
僅就QMS系統而言,很多大中型企業,從項目立項開始,就規劃了一個大而全的QMS系統,需求滿天飛,無論是否合理,都想往QMS系統里塞。
從方法論的角度,無論甲方還是乙方,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都可以參考ISO9001或IATF16949中的過程方法,畫個烏龜圖,并將QMS項目的范圍、需求、風險、資源、涉及流程和關聯系統等都理清楚,并且從立項之初,就不斷尋求改進QMS數字化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 誰負責 who - 選擇一個好的項目經理,甲乙雙方都是,項目已成功了一半兒;無論是否快速上線,都要確定一個有經驗負責的項目經理;
· 怎么做 How - 雙方項目經理確定好項目時間計劃,一定要按照項目管理的思維進行項目管控;如果是快速上線,可省略時間計劃;
· 做什么 what - 按照確定好的時間計劃和不同項目階段的具體任務,嚴格執行,一定要有執行力;
· 需求&期望 - 需求梳理清楚,最好直接上標準產品,少二開;
· 風險管控 - 上其他數字化軟件的經驗教訓,和QMS廠商已有案例的經驗教訓,都是寶貴財富,可以避免重復入坑;
· 過程有效性 - 最終要達到什么效果?從開始選型到最終能夠落地,監控整個過程,QMS既滿足業務部門提出的基本需求,痛點能夠解決,還要最終不爛尾;
· 過程效率 - QMS能否快速上線,或者按照設定的時間計劃順利上線?
· 產品&服務 - 基于甲乙雙方確認的驗收標準,順利進行驗收;
· 相關過程和系統 - QMS數字化項目,和哪些過程和系統有關系?過程可能包括檢驗過程、評審過程、檢測和試驗過程、不合格品管理過程、客戶投訴管理過程、糾正預防管理過程、設計研發過程等等;系統可能包括ERP、MES、SRM、CRM、PLM、WMS、APS、BPM(OA)等等,把涉及到的流程和具體對接邏輯搞清楚;
· ......
另外,為保證QMS快速上線,還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 首先離不開企業管理者的支持,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
· 甲乙雙方項目團隊,成員必須是精兵強將,所有人目標和行動均一致;
· 需求清晰,后期出現的需求,按照變更管理進行管控,變更前雙方要達成一致;
· 流程清晰,客戶方負責體系或相關流程的人,結合QMS相應功能模塊上線,要推動優化流程和落實;
· 系統對接,和需求及流程相關,QMS廠商、友商和客戶,三方都要有能力和經驗,否則難以成功;曾經有過對接二年還原地踏步的情況,就是友商原因,出現問題就解決下,但問題還是不斷出現。
· 硬件對接......
4. 質量數字化的幾種實施類型
針對產品型的QMS,有如下幾種實施類型:
· 外賣型 - 免實施型
· 旅游型 - 快速實施型
· 年會型 - 計劃實施型
即免實施型,完全標準產品,合同簽署且系統部署完成后,不需要培訓實施,客戶自己稍微熟悉下系統,即可自行組織QMS上線運行。
就像點外賣,按照自己的口味和不同線上門店的菜單,下單即可;外賣送到,開盒即食。
既然是標準產品,有現成產品和流程,拿來即用,同時更可以規范質量管理相關流程。
小微企業,一個通用的場景是,老板們一個人說了算,直接選擇供應商。這樣的情況下,老板們既要考慮QMS對自己公司的適用性,更要考慮價格,不想掏太多的錢,特別是實施費用。
曾經有個用我們產品的老板,通過各種渠道找了兩年QMS軟件,包括國外的軟件都找遍了,最后確定使用我們的QMS產品。
簽合同之后,我們去客戶現場實施一天,相關部門全員參與,然后老板自己作為QMS系統管理員和項目經理,就開始進行內部實施。期間偶爾有問題,也就是和我們咨詢下而已。
即快速實施型,完全標準產品,大致需求清楚,可能有少量系統對接,遠程或現場培訓幾天,客戶稍微熟悉下系統,然后內部就可以組織上線。
就像五一假期到了,一家人組織了個自駕游,自己規劃旅游路線,來去幾天時間,玩得盡興吃得開心。
和外賣型一樣,QMS廠商只是給客戶進行了簡單的軟件相關操作培訓,其他都是客戶自己主導完成,而且過一段時間就項目驗收,沒有任何拖沓。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企業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選擇QMS標準產品,既能推動企業質量管理數字化和流程改善,同時也將QMS項目失敗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即計劃實施型,這樣的客戶規模一般比較大,至少是中型企業,而且選擇QMS時各種考察評估,深思熟慮后才確定廠商。
就像一個企業要開年會,先要進行策劃和各種工作準備,包括確定年會議程和主持人等,甚至是抽獎環節都要提前設計好;然后開年會時按照所策劃的內容按部就班進行。
這種情況下,涉及的細節流程比較多,人員涉及面廣,從開始年會立項到年會結束,要經歷很長時間。
年會型QMS項目,雙方項目和IT人員都會投入很大精力,確保項目按照計劃如期進行;另外由于客戶對QMS系統不是完全了解,可能在實施過程中會不斷有新的需求涌現,這個時候雙方要控制QMS項目的邊界和節奏,確保達成項目目標。
5. 寫在最后
企業需要的數字化軟件,實際上是“他山之石”,能否借助這些石頭,來雕琢自己企業的美玉,從而讓企業坐上快速發展的數字化火箭?
數字化轉型過程,是很多相互關聯的PDCA循環,做好計劃"P"至關重要。無論是包含各種系統的全盤策劃,還是某個軟件的上線規劃,都要量體裁衣,腳踏實地。
如果數字化轉型能夠成功,中小企業就會逐漸從質變到量變。這種漸變效應會帶來無限的連鎖收益,數據孤島消失,管理流程暢通,美玉的光輝照耀到企業和行業的每個角落,從而讓企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