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質.QMS.說質量 - 10 我和我的客戶投訴(2) - 客戶逐利 驅除良幣
上策伐謀 中策伐交
前面發過一篇關于客戶投訴的文章“逢年過節要祈禱”,引起了很多質量人的共鳴,特別是汽車零部件行業曾經和正在負責客訴的質量同行們。
真實的產品質量問題,是否發生只是概率大小而已。實際上只要給客戶供貨,客訴就會如影隨形,祈禱也沒有用。
前同事兼好友看到“祈禱”一文,私信我并開玩笑說是舊夢重溫,但這個夢卻不一定是好夢。面對客訴時,如何戰勝心理的恐懼,想好萬全應對之策,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只有那些少數技術壟斷的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才有和主機廠掰手腕的實力。其他供應商,在客戶的某些人眼中,都是一只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客戶和供應商對口的人,素質肯定是良莠不齊。如果有人搞個小動作,甚至明著肆無忌憚扔個“炮仗”,供應商也得接著。
更有甚者,客戶提前挖好了一個坑,供應商從坑里往出爬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到掉進坑里了。
即使明知客戶搞事情,輕易也不能和客戶兵戎相見。除非是實在不想給客戶供貨了,再就是客戶要明目張膽踢走你或者你的公司,才可能一時沖動去和客戶拔劍相向。拔劍的結果也基本上是供應商很受傷,客戶已經做好了搞事情的預案,不會受到什么影響。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把兵法用到客戶投訴上也同樣適用。
客戶伐謀還是伐兵?
發生客訴時,客戶完全可以做到上策伐謀,但實際上客戶對待供應商,更像是伐兵。
客戶所掌握的信息和資源遠比供應商更多,還不一定完整共享給供應商,雙方不是在對等情況下進行交流或者交涉。
客戶有搞事情的本錢,供應商則沒有,完全處于劣勢。而且客戶還可能不講理。特別是主機廠,講理得少,相對講理已經是燒高香了。
所以排除人情世故和那些巨頭供應商,其他供應商基本都是被客戶牽著鼻子走或者攆著走,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供應商團隊或者其負責客戶投訴的質量人,如果能做到中策伐交,外部和客戶或相關方積極溝通且滴水不漏,內部又一呼百應能真正整改,已經是絕頂高手了。
然而,絕大多數供應商都沒有和客戶特別是主機廠叫板的勇氣,因為錢款基本都在客戶那里,從供貨到付款有約定的周期。客戶要是找到合適的“理由”不給供應商付款甚至是扣款,一年半載下來,供應商可能就現金流斷裂死翹翹了,所以供應商很少會冒風險去和客戶斗氣。
當然也有供應商和客戶較量并取得最終勝利的實例,但畢竟是鳳毛麟角,不足以體現廣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苦”。
另外,即使有中策伐交的功夫,可能也沒有施展的機會。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雖然表面是伙伴關系對等雙贏,實際上口號大于實質,具體客訴時還是要看客戶的臉色行事。
客戶逐利 驅除良幣
中國的汽車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發展和技術積累,我們不評價“以市場換技術”這個策略是否成功,但的確是培養了數量眾多的國內汽車零部件廠商,這幾年我國的新能源車領域就體現出了全產業鏈的優勢,資本趨之若鶩,直到現在還不斷有“大鱷”涌入這個池子里。
我曾經所在的公司,其母公司是全球排名前幾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在某些技術領域,其和主機廠(特別是國內主機廠)豪橫的能力是滿血的。另外一些技術領域,進入中國之時也是橫著走的,那時主機廠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一個件賣幾百塊錢給主機廠就是家常便飯。
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創業者們,早期基本上都是通過模仿和逆向國外零件,從售后和低端產品做起,不斷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汽車行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給這些創業者們進入一流主機廠提供了大好機會。
但無法否認的是,即使是那些追求技術至上的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其中的絕大多數,想要趕上國外巨頭的水平,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汽車零部件價格,從暴利到跳水。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們最初建廠時,國內汽車市場還在醞釀階段,老外的策略是只給合資主機廠配套。后來國內同類零部件廠商慢慢崛起了,產品價格如股票熊市一樣不斷走低,一個件從幾百塊錢,直降到幾十塊錢。
為了和國內的零部件廠商競爭,我們開始做原材料國產化,并開始將業務拓展到國內主機廠。經過幾年的努力,也就是2015年以后,我們開始給國內主機廠,如一汽、吉利、長城等陸續供貨,而且原材料都是國產的,產品設計包括試驗驗證等都是國內團隊主導。
一般在新車型的項目報價時,主機廠都會要求項目年降,基本上每個項目每年降價2~3%不等(年降一般至少3年)。
另外在項目年降的基礎上,主機廠每年可能還會要求供應商統一年降。
那種壟斷性技術的產品,就國外大廠一家或幾家可選,國內沒有企業可以替代的廉價供應商,所以國外那些大廠就是不降價。但是只要國內供應商的替代產品出現,國外大廠的產品價格就是猛降。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一個朋友的公司生產汽車電子件,經過多年技術創新和經驗沉淀,終于在前幾年取得了突破,走出了一條和國外不同的技術路線,做出了完全替代國外的同類產品,性能及功能和國外巨頭相比毫不遜色。而且所有材料都是國產化的,包括其中的芯片,都是自己開發設計。產品被主機廠采用后,國外巨頭的產品價格馬上就是一落千丈,從¥300以上直降到100以下,狂降比達70%。
一款產品,價格跳水到¥100以下,國外廠商還有利可圖,可見其利潤曾經是何其巨大,但是像這樣如此高利潤的產品畢竟是少數。
如果做的是相對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的產品,供應商的利潤能有多少?實際上屈指可數,除去原材料費用、設備工裝投入和員工工資等各種費用,利潤達到10%~15%已經是非常優秀了,很多供應商特別是二級供應商的利潤,實際上都不到10%。
項目年降再加上客戶要求的統一年降,還有材料及運費上漲等不確定因素,項目批產2~3年以后,供應商可能根本就無利可圖甚至是賠本賺吆喝了。
為了客戶的年降,也為了保持工廠運轉,更為了給員工開工資,產品質量就無一例外地下來了。
客戶畫餅,我們損失幾百萬。
很多人知道一條舊聞:從幾年前開始,就傳出某主機廠壓榨供應商,強行要求供應商降價15%,并且經常拖欠貨款。
我們曾經就在某主機廠的供應鏈里,實際上沒有給某主機廠供貨太長時間就被踢掉了,而且比網上傳得還要慘。
這是我們給某主機廠做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最后一個。我們根據某主機廠的規范和要求,由中國團隊進行設計研發,DV&PV試驗和各裝車階段都順利通過,然后就按照項目時間節點及時SOP了。
為保證某款車型的上市,某主機廠的采購總監親自帶領團隊,到我們公司溝通并督陣,信誓旦旦,畫了很大的一個餅。
我們備了很多原材料庫存,加班加點生產,保證了某主機廠某車型順利上市和前期數個月鋪貨。
我們選擇的供應商也基本都是國內的,開始階段不斷給供應商下訂單,導致供應商也備了很多庫存。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們供貨一段時間后,客訴就紛至沓來,而且突然就沒有某主機廠的訂單了。
表面上原因是我們產品有質量問題,達不到某主機廠要求,某主機廠不給下訂單了。
實際上某主機廠的同步工程做得不錯,這邊我們替某主機廠進行產品設計及試驗驗證,那邊某主機廠還找了另外一家國內供應商替代我們。有我們的產品設計和試驗驗證做參考,數個月之后,那家替代我們供應商的供貨時機成熟了,我們就被切換掉了。
雖然那時我在外企汽車零部件工作,同時也希望國內供應商都迅速崛起實現技術超越,但出現了這樣的事情,還是覺得當了一回“冤大頭”。
某主機廠利用劣幣驅逐良幣,不斷降低生產成本,采取手段逼走了產品技術成熟的汽車零部件大廠,讓已經有了點技術功底的供應商進入其汽車零部件供應體系。
反過來說,某主機廠這么做,也變相扶持了國內供應商,促進了國內供應商的發展。
某主機廠訂單突然消失,原來預測的項目銷售額也腰斬了,我們老外總經理臉都綠了。
質量、項目、商務、采購等各部門坐在一起開會研究對策,然后就是分別和某主機廠及我們的供應商不斷溝通,我們內部也尋找產品質量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我們高層又出馬找某主機廠采購總監。采購總監賣了個面子,讓我們寄樣件給某主機廠對口質量的人評估。
雖然我們像最初做樣品那樣,精雕細琢了一組樣件給某主機廠,結果還是被判為不合格,無法滿足供貨要求。
最終某主機廠的訂單也沒有來。
我們統計庫存,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庫存,還有供應商的庫存,折算為錢款有幾百萬,這筆損失算是一筆巨款了。
我前公司曾經有一句名言流傳:“我們公司報廢的件,都比競爭對手發給主機廠的要好。”
這個還真不是吹牛,我們曾經拿報廢的件,和競爭對手給主機廠供貨的件進行對比,做過benchmarking,從總成拆解到零部件,評估下來,結論是兩者質量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但是某主機廠搞這種幺蛾子,就是一招鮮說我們產品質量有問題,直接切換成其他供應商了。
這是個無言的結局。
某主機廠用劣幣驅逐了良幣,我們最終不得不面對幾百萬的損失,也最終把某主機廠列入了黑名單。
云質QMS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