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TO B 系統類產品的售后服務體驗?
To B產品的售后服務體驗一直倍受詬病,尤其是系統類產品。要么一錘子買賣,根本沒有售后服務;要么選擇即痛苦,陷入漫長的售后服務糾纏里,互相折磨。
而隨著TO B賽道漸熱,產品同質化趨勢加重,如果在售后服務維度上失分,那客戶一定會用腳投票,“棄之如敝履”,后果不堪設想。
傳統的To B系統類產品,最大的問題是服務不在線。
TO B產品服務商,多是IT外包服務商角色,產品交付即結束,所有的部署、運維都在企業,不發生問題服務商就是“局外人”,而一旦發生問題緊急求助時,軟件商的資源擺布往往無法跟上,難以及時響應;大企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干脆就專門設崗提供系統運維支持,但成本很高。
TO B產品的SaaS化,一定程度是為了解決此問題。軟件即服務,意味著客戶是為體驗買單,而非產品。
那怎樣快速響應,才能讓客戶的服務體驗好?
答案是產品設計必須建立起與客戶持續交互的界面,服務在線化,甲方爸爸隨叫隨到,即時響應。
第一,產品在線化。“在線化”似乎已經過時了,但其實云業務有多大增長,就應該意識到有多少產品還停留在“局域網”時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SaaS產品雖然日子艱難,但仍然堅持不放棄原因,因為市場足夠大。要想響應及時,就得讓產品在線化、SaaS化,只有如此產品才能夠被運營。
第二,建立長期用戶交互界面。TO B產品在設計上必須建立用戶交互界面,客戶表達訴求,獲得即時反饋。
一方面,服務入口要盡量淺,用戶輕易可見可及。
另一方面,要降低用戶使用售后服務的門檻。用戶用簡單的圖片、文字、語音即可表達訴求,不能對用戶提過高要求——諸如請用戶提一個需求明確的工單,這一定會遭到用戶的拒絕,用戶的感受往往是碎片的不全面的,需要服務商去抽離總結形成問題,要想用戶之所想,抓住那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困惑。
此外,要即時回復。即時回復意味著需要靠技術,光靠人力是不夠的,況且人力資源不可能沒有邊界的投入。通過運用智能客服、AI機器人等新技術新工具,馴化機器勞力,保障服務在線,純粹機器或人機搭配提供服務支持,保障問題都能得到最快的答復,服務真正做到“7*24”小時。
第三,線上線下的協同。傳統的TO B產品倚重線下支持渠道,響應慢,但并非沒有優點。線下的客戶服務,是人與人的交流,情緒、情感直接觸達,能最直觀的了解訴求、排查問題、上手解決,避免“聽過很多道理,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尷尬。在當下建立線上線下協同的機制已成熟,通過線上線下閉環邏輯建設,就能實現對客戶服務的分層分類,線上渠道確保及時響應,線下渠道真實觸感,最終產生1+1大于2的效應。
To B類系統客戶服務體驗,向來是玄學,差,到底多差,好,究竟多好,通常是缺少客觀可量化標準的。
我有將近2年的售后運維隊伍管理經驗,盡管投入了精力和熱情,但是服務是海面下的波瀾難見成效,但任何服務的一絲不到位卻如無聲處的驚雷,隨時可爆。復盤自己的經歷,得出的答案是一定要讓隱形的價值顯性化。
- 第一,服務可量化
服務可量化,知易行難。要做到量化,要有明確的量化的標準;而要達成明確量化標準,需要形成統一而明確的服務流程;在流程的基礎上,讓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里程碑事件,都有嚴明的約束條件,約束條件是紅線,也是服務可量化的框架。形成量化的框架,才能清晰的告知客戶,我們究竟為客戶節省了多少時間,為客戶省了多少錢,售后服務的價值清晰又具體。
- 第二,服務可視化
服務不僅要可量化,還必須能被看到,可視。用戶對于抽象的用戶體驗,是沒有概念的,獲得認同自然就更難。但一旦通過直觀、清晰、可視化的工具,將服務的過程或成效量化展示出來,用戶就容易感知和體驗到服務的提升,體驗好與不好也能獲得更加精準的反饋。試想一下,一張列示清晰的系統穩定運行天數柱狀圖,和客戶響應及時性對比分析圖,是不是更容易讓客戶感知到細微處的服務。
- 第三,倒逼服務升級
TO B類系統售后服務體驗,關鍵在于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
企業購買TO B類系統,就像購買樂高積木,需要的往往并不是散裝的功能組塊兒,而是能按照自己訴求拼裝出的不同玩具。而客戶服務就像是樂高的說明書,通過給出有價值的信息,才會不可或缺。
提供TO B 類系統時,要想體驗好,除了在客戶遇到問題時及時回復和響應,更重要的是持續帶來價值增量。
比如,基于對客戶問題的持續關注,很多受限于技術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現在因技術升級具備解決可能性,這是對客戶有價值信息,要及時告知;也比如新上線的功能,能夠幫助客戶解決哪些問題,要讓客戶對應角色及時獲知;另外一些給客戶帶來啟發意義的沙龍活動,也是有價值的,針對性的邀請是必要的。
總之,要想服務體驗好,目光應始終聚焦于客戶,像專屬的私家咨詢顧問一般,幫助客戶尋求解決方案,洞察很多隱而不發的潛在需求給出指引給出方向。服務體驗好,得服務得高級,要引領,站在更高維度降維支持給客戶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