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互聯網行業裁員消息頻出。《中國新聞周刊》所采訪的業內人士王強(化名),更是道出了戲劇化的一幕:
“你可能早上還在正常工作,上級叫你過去聊兩句,內容就是讓你收拾東西走人,和HR談完后回到工位,發現東西已經被收拾好,電腦也被搬走,因為擔心你拷走公司數據。”
就算之前每逢年底,也有公司進行裁員,但王強表示,這次真的很不一樣。
“像一些公司就是直接按部門裁員,你可能什么都沒做錯,只是因為你所在的部門屬于被裁撤范圍”。
而這些變化,也讓許多互聯網從業者如坐針氈,生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失業”的對象。
當曾經的高薪與體面,抵不過裁員所帶來的改變,身為上班族的我們,此時能做些什么呢?
其實最該做的,是具備“轉行思維”。
01
轉行思維
為何要提前培養?
對于轉行這件事,咱們都很熟悉。
有人主動轉行,從舊領域邁向新領域尋求機會。還有人則是被動轉行,經歷裁員后找不到滿意工作,就得換個路子試試。
如果按照以上邏輯,假設我們自己不想改變,也沒經歷裁員,又或是當前的工作干著還行,那轉行似乎就沒啥用處了。
事實果真如此么?
其實轉行的本質,是我們個人層面的“職業轉型”,它包含了三個要素:
工作環境的改變
工作內容的改變
主觀意識的轉變
前兩個要素,指的是轉行與轉崗,這種變化會在現實中發生,旁人也能看見。
而第三個要素,指的是我們主觀意識的轉變,這種變化只會在心里發生,除了自己知道,旁人看不見。
那這種主觀意識的轉變有啥用呢?
最大的用處,就是避免自己被“溫水煮青蛙”。
因為一些企業老員工,在打拼久了之后,多少都會有些懈怠。這往好聽了說叫“經歷職業瓶頸”,往難聽了說其實就是“開始混日子”。
就算老員工足夠聰明,可以憑借資歷在公司一混到底,但有些客觀事實,咱們還是得認清。
例如,相較于那些剛畢業的年輕人,激情熱情、體力與學習的頭腦、成長空間與薪酬性價比,咱們都比不過。
老員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經驗和能力占點優勢。但問題是,因為很多人平時都沒啥成長,干工作也是墨守成規,多年就只是重復做一件事。
別看很多人的履歷,工作經驗都是五年、十年。可要是擰干經驗里的“水分”,實際含金量,幾乎就不剩啥了。
若真是這樣,那對老員工來講,就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所以,我們才需要平時培養主觀意識的轉變。一是為了走出舒適區,突破職業瓶頸。二是為了避免經驗與能力被摻進水分,最后導致自己被高估。

02
主觀意識轉變
需要注意哪些誤區?
在《轉行》書中曾提到,以往我們在嘗試重塑自己,進行主觀意識的轉變時,容易掉進兩種誤區。
第一種誤區:了解自己
如果我們向周圍人請教經驗,可能大家都會分享說,你要先了解自己,要對自己的性格、需要、能力、優先考慮的事項進行分析。
這些理論認為,人在成年后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個性結構。通過自我反省和心理測驗,就能發現真實的自我。
但實際上,就算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嘗試,效果也不會好。
因為心理學家馬庫斯曾提出過“可能的自我”這一概念,意思是:
我們由多個自我組成,這些自我不僅僅像傳統觀念認為的那樣,由過去決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取決于自己目前的環境,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恐懼。
換句話講,人性是多元的,我們沒法只靠反省搞定這一切。要徹底認清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種誤區:追求一步到位
其實主觀意識的轉變,是一種持續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在產生想法之后,做個決定就能快速獲得成果。
就像很多人習慣了在工作中摸魚,平時輕松上下班,賺點工資就會滿足現狀。這些舊意識經過日積月累,已經在我們的心底根深蒂固。
而新的意識在開始形成時,往往不會被我們注意,只有堅持一定時間,它才會從一種渺小模糊的狀態,逐漸變得清晰。
之后我們就能開始在心里,橫向對比兩者:到底是拋棄過去?還是迎接未來?
等到我們可以選擇的那一刻,自身主觀意識的轉變,才會發生。
要實現這一點,真的需要時間與耐心。
03
主觀意識轉變
具體的實踐步驟?
我們如果想成長自己,突破職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實踐主觀意識的轉變,是重中之重。
具體方法有哪些?
組織行為學教授埃米尼亞·伊瓦拉在《轉行》書中,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建議:
1.先行動,再回顧
從改變你做的事情開始,嘗試不同的路徑,先行動,再從中回顧你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就像之前聽領英的直播分享,嘉賓程明霞就提到:“在你迷茫的時候,就多去做那些自己絕對不后悔的事情,比如讀書和健身。”
除此之外,改變工作態度,對于任務的交付追求精益求精,也是可以行動的方向。

2.別拿自己當真
自省確實重要,但我們會拿它作為實驗真相的擋箭牌,因為思考我們是誰,沒有探索我們是否是想象中的自己來得重要。
就像電影《我是路人甲》中的群眾演員,有些演員一直在實現追求的路上努力前進,他們通過不斷的摸索,總能抓住新的機會。
而另一些演員則是心比天高,本事比紙薄。平時挑三揀四,最后什么都沒有獲得。就算他們真有天賦,持續的停滯不前,也只會將自己優秀的一面,隱藏得越來越深。
3.和矛盾共處
在主觀意識轉變成功前,必定充滿困難、挫折、疑惑和不確定性。這時內心的掙扎,就像掰手腕,總會有反復的時候。
即便是這樣,你也不要責怪自己,畢竟在現實中能付諸于行動,就已經很棒了。
此時你需要做的,是給自己一個過渡期,在堅持和放棄中轉換。前者是我們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后者則是暫時承認現實,并給自己緩沖的空間。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堅持和放棄之間搖擺,但不能徹底懈怠出局,能熬住,堅持總會占據上風。
4.實驗新角色
挖掘一些能幫你感受新的工作內容和方式的項目,把它們當成業余活動或平行的工作,從而能認真實驗而不用承諾什么。
確保嘗試不同的領域,在收窄你的選擇之前可以相互比較這些體驗。
例如現在很多人做視頻當up主、或是依靠個人經驗做面試咨詢、心里有內容想表達的就寫寫文章、創意點子爆棚的就兼職做個設計,也都是不錯的嘗試。
5.找到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別太計較你想做什么工作,而是去找到你想成為的、和能為你的轉換提供幫助的人。
跳出你當前的圈子,向外拓展。
就像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曾做過的研究,在找工作時,有17%的人依靠強關系(身邊好友和同事)獲得機會。
有超過28%的人,則是靠弱關系(朋友的朋友或陌生人)獲得機會。
其實相較于強關系的“紐帶”作用,向外拓展所獲得的弱關系,更容易為你搭建起通向機會之門的橋梁。

6.不要坐等災難來臨
你要懂得分辨,一些事情所產生的信號,不要凡事無動于衷。例如之前發生的裁員,就算自己沒經歷,也并不代表將來就會沒事。
就像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曾提出的“戰略轉折點”概念,我們個人的發展也和企業一樣,前進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拐點。
這種拐點,既是危機,也是機遇。
決定最后產生何種結果,只取決于我們個人的反應。而正確的反應,就應該是提前做好準備,抓緊提升個人能力。
7.退一步,但別太久
如果前進受阻,不能深入思考時,花點時間從焦躁的狀態中撤出來。想想你為何、如何改變?
例如比爾·蓋茨之前每年都要進行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他會遠離世事(通常是在湖邊小屋),一邊專心讀書,另一邊思考大局。
而我們雖然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每天早起到公園跑步、或是周末去風景美麗的地方散步、又或是去鄉間一日游,這些嘗試都能幫助我們放松身心。
但放松的時間也別太久,否則狀態就不容易找回來。
參考來源:
1.《轉行》作者:埃米尼亞·伊瓦拉。
2.中國新聞周刊《時刻準備下崗”的互聯網從業者:有哪家公司不裁員嗎?》,陳惟杉,https://mp.weixin.qq.com/s/sdDaiC6L-bLLCJ8uG4d_Tw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作者:晉良,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