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十年潮起潮落,他們「貼地飛行」挺過艱難時刻 | 特寫

“做一個創新產品的最大挑戰是,超前領先需求,用戶可能還意識不到對產品的需要,創業者要如何跨越這個創新鴻溝?”
創業9年的熊曉東(下稱其花名“熊大”),用了2年的時間,找到了這個答案。
12年前,熊大負責阿里CRM平臺。他很早就接觸到大量的淘寶賣家。2013年,隨著阿里云等引領的IaaS基礎設施逐漸成熟,熊大感知到SaaS創業機會來臨,他決定投身電商 SaaS。
最開始他做的是CRM產品“網聚寶”,后來面向商家和品牌方推出“班牛”數智化服務中臺。在尋找方向的過程中,整個團隊把做“網聚寶”CRM幾年來積累的幾千萬資金全部投入進去。新產品早期推廣起來客戶認可度低,早期產生了很大虧損。最難的時候,熊大甚至賣了一套房。
“2021年,45%的天貓品類No.1品牌都是班牛的付費用戶。”熊大告訴TO B新勢力,挺過艱難時刻,他有過焦慮,在高度焦慮下持續創新。
十年之前,學習Salesforce、Workday、Hubspot,成為中國的TO B獨角獸,激勵了很多創業者投身SaaS創業。
十年之后,第二波SaaS潮流興起,亦被疫情進一步灼熱。基礎架構技術進一步成熟、85后新生代創業者快速入場、資本“蜂擁”而至...
這期間,潮起潮落,創業者經歷過資本榮寵。關掉鎂光燈后,更多創始人挺過了一個個孤獨時刻。
一場創業要怎樣開始?又要怎樣解決錢、人這些難題?如何應對友商挑戰,特別是巨頭?幸運拿到融資的創業者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那些遇到過挑戰并且熬過去的SaaS創業者,他們是如何突破自己,低空飛行,等到風來?
往前走,不停步。突破自己的不僅僅是熊大。
班牛提供電商平臺之上服務商家的PaaS中臺。商家可以把消費者在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上的服務流程,統一在一個中臺中操作,通過后端PaaS技術驅動前端SaaS應用。
創業方向轉投PaaS中臺,源于縈繞著熊大的一個困惑。
2017年,熊大遇到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團隊打造的CRM產品“網聚寶”雖然仍保持快速增長,但是帶給不同客戶的效用卻出現了極大差距:快速增長型品牌以及國際知名品牌的ROI(投資回報率)高達1:10,而普通商家的ROI卻只有1:0.5。
發現這個微妙的差別,熊大和團隊決定同時投放四個產品,包括數據中臺、數據可視化大屏、CRM以及班牛PaaS工具,以測試客戶的真正需求。
大部分SaaS產品的研發過程一般來自于客戶的明確需求,或者是確定性的客戶資源。但在做班牛早期,這一產品是超出業內共識的。
在極度的焦慮和壓力下去創新,并且堅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這一點對任何一位創業者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熊大找到化解焦慮的方法是走近客戶。
公司的主力部隊從上海張江高科搬到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對門,離阿里巴巴只有800米,周圍有幾千家客戶。熊大自己每周至少保持見3~4家客戶。以前在上海,方圓幾里只有一家客戶,現在熊大遛個彎,都能和客戶聊聊。
“你的焦慮是怎么能盡快地把客戶價值收斂成一個產品、一個解決方案。”
“在那個階段,所有的能力都集中在一個象限,就是想把產品搞出來,沒有別的路。”
“一周5~6天都在見客戶,見客戶是最好的緩解焦慮的方法。”熊大回憶。
但實際上,如果產品的設想和策略失敗了,幾千萬的投入可能還不上,熊大當時面臨著很大的風險。
“你得讓業務部門活下去,你只能想怎么成功,想失敗沒有用。”現在回憶,這是他當時樸素的想法。
但,這還只是他遇到的第一個挑戰。
早期,班牛幾乎不為人所理解。班牛是數智化服務中臺,面向品牌商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主動和智能的個性化服務。以消費者為核心,打通服務全鏈路,縮短服務響應時間并加強與消費者的連接互動;同時,通過整合產業服務協同上下游,實現降本增效。
“舉個例子,用戶可能只想要那個點,比如通過消費者的數據改進產品。但這背后是一整套打通所有平臺數據的能力。”熊大告訴TO B新勢力。
“摸索了很長時間,后來發現有章法可循——應該先找市場領先者打磨產品,然后去沉淀,再向后端復制業務。”
“市場當中,眼高手低是褒義詞,既要看清楚行業格局,還要能夠貼地飛行,去解決客戶某一個痛點。”
看《跨越鴻溝》之前,熊大覺得自己好像是個“傻子”,不管什么類型的客戶,他都會講一個“高級的理論”,然而并沒有用。
“你得知道客戶處于什么階段。這是一本每一個TO B創業者都必看的書,沒有這套方法論支撐,人是跨不出鴻溝的,你可能永遠在溝里面。”
真正跨越產品這條鴻溝,必須貼近客戶。熊大為了打磨產品,大半年間拜訪了數百家客戶
“拜訪完之后,就學乖了,今天會少一點賦能,更多是把賦能變成動作,講出具體場景來解決問題。”熊大說。
最終,根據不同客戶的發展階段和痛點的不同,熊大和團隊把客戶做了分層并提供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熊大總結了兩點經驗:
第一, To B創業,客戶分層非常重要。成熟型產品,有對標事物相對還好,但如果是創新型產品,必須得找領先型客戶共創。
基礎客戶提不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領先型客戶能牽引需求。
第二,好的客戶是“熱點產品”的切入點。
“鴻溝”的背后就是超級機會。
在服務了1500家客戶之后,他最近忙著籌備公司5月21日在上海的一場新消費品牌峰會。熊大認為:“今天TO B業務最難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服務。商家需要的不是第三方服務,班牛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團隊當成商家自己的數智化部門。”
班牛在行業中提出了全新的理念——“第二方服務”。
“面對客戶不功利,就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熊大認為。
班牛推出“大咖會”社群,在大咖會學習過的電商客戶,很多學員會對班牛產品進行重度投入。
最難的2017、2018年熬過去,班牛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復盤過往,熊大向TO B新勢力總結:“競爭要有底層邏輯,首先你得找到獨特的定位,以及獨特定位背后的底層邏輯,才能做到被抄襲也不心慌。”
如果再來一次,熊大會做哪些改變?
“第一個就是要認識到自己是CEO而不是簡單的產品經理。以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產品上。‘網聚寶CRM’曾是阿里云數據庫RDS的第一個用戶,為了保障SaaS服務的穩定,早年我曾直接找到阿里云數據庫團隊的工程師提了一大堆改進意見。每年雙11等大促節點之前,雙方還會高頻會面,進行應用場景上的共創。但是隨著自己不斷的成長,只是重視產品體驗,還遠遠不夠。”
“其實,在整個創業成長過程中,我要特別感謝阿里云。而且班牛的辦公場地臨近阿里云,618、雙11等大促節點,班牛應用阿里云數據庫RDS PostgreSQL的能力,幾乎每兩周就會和阿里云的小伙伴一起在大數據和AI業務的應用場景上共創。”
“作為一個CEO,你得考慮三個支柱——你的產品怎么布局?你的團隊怎么匹配?團隊跟產品匹配背后需要多少資金?”
2008年,客到創始人朱恪遠創業,從徐州到蘇州;從基于淘寶電商平臺的軟件到轉型餐飲行業,開發覆蓋點餐、收銀、會員管理、進銷存、促銷活動的管理、會員營銷數據分析等多種功能形式的SaaS餐飲軟件,一切順其自然。
然而,團隊在2018年遇到勁敵——美團進入餐飲SaaS市場,并推出一系列強吸引力的政策快速吸聚商戶。
“能夠預料!我們想過美團有一天肯定會做這件事。這個行業空間極大,最新的數據顯示,全國到2020年底的時候大概有900多萬家餐廳。”
“我們沒有辦法因害怕而放棄,何況當時公司的開發已經進行到很深入的層面了。”這是面對巨頭,朱恪遠自然的感受。
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團在Windows版本餐飲服務系統上沒有自研,而是采取收購的方式,以極低價格甚至免費的方式極速攻入市場。
“美團風格一向非常迅速,給人的印象就是要迅速占領市場,從而達到壟斷地位。這是碾壓式的行為。”朱恪遠當時覺得。
“這件事確實令我們感到恐懼!”他回憶。
不過,這個挑戰沒有擊敗整個團隊。他停頓了下來,深入研究美團收購的Windows版餐飲服務系統。“后來我們就不害怕了,最終大家還是要通過各自的功能側重點,爭取不同的客戶。”
餐飲業態多樣化,對SaaS的需求呈現碎片化。客戶的實際經營有不同的軟件細節訴求。與此同時,憑借自己在這個行業的多年積累,朱恪遠發現,代理商是整個服務產業鏈上非常重要的一環,這讓客到云有了可以“團結”的力量。
為了競爭市場份額,客到云曾在戰略抉擇上為獲得規模,提供免費產品。雖然一年時間內獲得了1.4萬家餐飲客戶,但到2019年夏季時,免費策略已不足以支撐公司所有的成本活下去。
2019年10月份,資金鏈已經非常緊張,朱恪遠決定開始收年費,隨之而來是內外部的各種反對,甚至還有代理商的威脅。不到兩個月,80%以上的客戶流失。團隊陷入焦灼,一些員工選擇離開。
兩個股東曾向朱恪遠提出要把股權轉成債權,他答應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股轉債的股東多給他一些時間。
“我沒有跟任何人產生爭執或者是激烈的對峙,我的心態就是我對不起他們。首先,我們對資金的掌控力是缺乏的,對市場的預判以及跟巨頭競爭之間的準備不足。作為創始人來講的話,我覺得最大的責任在自己身上。”
“我覺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人家對你的信任來之不易,你不能辜負這種信任。”
最痛苦的時候,有段時間他曾把自己封閉起來,躲到山里專心讀《易經》。
復盤這個過程,朱恪遠覺得最關鍵的是:在產品研發早期,要盡量了解客戶需求,做出自己的特色。
“迎合了一部分用戶,那么另外一部分用戶會覺得不適用于他,所以一定要在產品上有取舍。”
實際上,通過產品實現差異化競爭,在這個團隊早有萌芽。
2016年,客到云1.0版本產品推出時,朱恪遠和團隊曾按照自己設想的餐飲服務操作流程開發系統。當時整個團隊曾在辦公室自己模擬了一個餐廳的場景,所有的環節都依靠手機、平板、電腦,在純網頁上完成,模擬數據流轉。
“但真正推廣時,有幾個非常關鍵的點我們忽略了。第一,行業人員的習慣非常難改變。第二,線上線下網絡環境差異大。第三,自認為咬合嚴密的流程,實際操作員工有心里障礙,擔心自己的操作失誤。”朱恪遠回憶。
“最大經驗就是我們要做出改變。窮則變,變則通。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么就要去想辦法重新開一條路。支撐我們去迎接挑戰的最大力量,就是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發自內心的自信就一定可以解決。”
朱恪遠也在轉換看法,他甚至覺得巨頭進入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如果沒有美團的進入,行業前期肯定要花很多年培育市場,客戶接受度低,美團相當于降低了用戶試錯的門檻,縮短了用戶接受周期。大部分用戶會在短時間內知道這個系統要比傳統軟件好在哪里,他會重新選擇。”
“經歷2~5年的市場篩選,創業公司的時機就會到來。面對這樣的巨頭,生存下來的核心是——創業者在恐懼之后冷靜下來去分析彼此的差異化,再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
2021年,客到與上市公司光云集團旗下ToB領域SaaS服務商“大白返利卡”團隊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 雙方團隊因為在阿里體系內有著多年交流,進行了整合,把餐臺數據、商品數據、會員數據、支付數據、原材料數據等等所有數據全部打通并融合起來,共同面向市場。
走過這一段風景,朱恪遠今年43歲了。他向TO B新勢力回憶,在創業的歷程中能夠得到自己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三生有幸。
在最難的時候,他想過放棄,但妻子給了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一個人獨行的話,開小差一不留神,腳一滑就掉下去了。不管什么樣的路,都得兩個人一起走才是安全的。”妻子對他說。
朱恪遠總結過去幾年的經歷,他認為:
第一,作為創業者,首先要正視自己的缺點。第二,創業必須要尊重自然規律。該生長的時候要肆無忌憚生長,該等待的時候要胸有成竹地去等待。排除周圍復雜聲音的干擾,心無旁騖。急躁,做出的很可能是完全錯誤的決定。第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創業者當為君子,正直、方正、大格局。
在SaaS領域創業,創新點的尋找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薪人薪事作為HR領域的SaaS產品,一步步打造了自己的競爭力。
創立薪人薪事之前,常興龍在百度工作多年。進入HR SaaS領域創業后,常興龍帶領團隊潛心研究HR工作場景、管理需求,帶團隊在產品上建立了51個指標。整套數據系統最后的目標定在人效上。按照這套指標體系分析問題,可以使得企業找到重點提升的HR數據,加快企業的組織建設和組織發展。
他們研發了三層組織模型,即企業層、組織層和個人層,51個數據維度分布在這三層。這些指標建立的背后是一個數據模型。這套模型的建立是常興龍創業的最大成就,也是最大挑戰,
“我們要靠很大的數據量才能把數據模型建好。在建立數據模型的過程中,涉及到要不要把免費客戶拉到平臺上?如何找到最早的數據建模維度?如何與各個平臺打通等一系列挑戰?”常興龍告訴TO B新勢力。
常興龍和團隊的第一個經驗是構建數據維度時,先做層次劃分:衡量整個層次是在企業層面、組織層,或是個人層面,形成核心的三層人力資源模型。
其次,從層次上去分角色,比如在組織層,有些是需要HR部門關注的,有些是需要業務領導人關注的。
還有一個維度是頻率。一些數據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有明顯的變化,比如年齡。但一些數據,比如個人業績、考勤是動態變化的。在這一層次上,抽象出靜態數據、行為數據、績效數據等。
整個建立模型的過程先分層,再分角色,最后分出不同數據的變化維度,依靠三個方面把這整套體系支撐起來,形成立體模型。
2018年底,薪人薪事被金蝶戰略投資,打破了人力資源的邊界,做到仍以數據驅動為核心,融合連接財務系統,協同辦公。“薪人薪事打通‘人力+財務+業務’多渠道、全業務的一體化數據體系,通過建立AI、集中、實時的數據中心,對業務、組織、人員的場景刻畫自主學習,最終實現智能化、數據共享、快捷模型分析、精準決策依據。”常興龍告訴TO B新勢力。
數據模型初步搭建完成,第二個挑戰則是如何與更多平臺打通進一步獲取數據。但這一步打通意義巨大。站在客戶的角度,看到的數據更加深刻多維度,不再只是單側數據。2019年,薪人薪事開始打通企業微信、釘釘、飛書這些第三方平臺。
“這個其實還是蠻有挑戰的,從戰略方向來看,每家平臺都有自己的戰略選擇,希望企業專注與一家平臺合作。”
“如何從商務上配合好各個平臺?同時維護這么多平臺的打通,成本上也存在巨大挑戰。
“如果我們想獲得更多的數據,哪些數據可以互通,也需要準確的定義。但我們還是非常堅決地做出來了。”常興龍告訴TO B新勢力。
薪人薪事建立了武漢和北京雙研發中心。武漢20多人的團隊全部投入在與周邊打通的技術部署上。
常興龍覺得薪人薪事目前在 Open API層面做得不錯。對于數據的敏感,來自于他在百度工作時期見過更大的樣本,對客戶池的概念有理解,因此在數據維度上更能夠抽象出底層模型。
薪人薪事整個數據模型的搭建分為五個時期:
(1)2017年之前,所有產品都以免費形態存在,或者以輕量、微量收費的方式存在。積累原始模型和原始維度。
(2)2017年,積累數據形成服務模型,發布Growth oriented版本。
(3)2017年到2019年之間,搭建了30多個維度數據模型,以人力資源為核心進行抽象。
(4)2019年之后,打通企業微信、釘釘、飛書這些IM,以及金蝶財稅周邊應用。數據模型上升到51個維度。
(5)2020年,數據模型經過打磨逐漸完善,完全投入商用。
常興龍亦總結搭建出一家SaaS公司的數據模型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要對這個行業非常懂,有人力資源專家。
第二,技術構架上,搭建非單機版,基于互聯網新一代技術構架。
第三,有數據建模意識。
“同樣的客戶群,同樣的甲方訴求,不同基因交的答卷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我們選擇的是面向未來的,面向數據的,面向模型的。”常興龍覺得。
過去幾年,阿里云等公有云服務商引領了中國云計算市場實現跨越式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選擇上云,更加重視數據資產帶來的價值,把數據智能作為SaaS服務的核心價值,精準貼合了客戶數字化轉型的訴求。
回看這些經歷,39歲的常興龍覺得自己作為創業者是感性的,“無論是現在的大牛,還是其他的在剛開始出來做的時候,我相信都是缺乏資源的,身邊的隊伍都很小。在選擇創業那一瞬間,真正理性的人衡量利弊,很可能是不會出來創業的。”
站在風口上,可以趁勢起飛,但是飛得漂亮,飛得遠則需要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外貿SaaS領域的易倉科技創業8年之后,接連拿了2個輪次的融資,并把重心放在了團隊建設上。
易倉科技創始人莫明義今年創業八年,在炙手可熱的跨境貿易風口上,這家公司快速獲得了B輪4000萬美金的融資,莫明義和他的團隊迎來一場極速擴張。
創業之前,他和團隊一直在跨境行業與不同電商公司合作。2013年,行業中的SaaS軟件發展還處于一片空白,但整個跨境行業蓬勃發展。近幾年跨境電商市場每年都有20%~30%的增長,疫情、政策更促使這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早期發展階段,團隊并沒有在融資上考慮過多。2020年,業務擴張需要資金助力引入人才,隨潮流穩健向上。3月份,易倉科技正式拿到A輪融資。短短半年,又拿到B輪融資。
沖擊更大市場,真正的挑戰剛剛開始。第一個難題是應對公司人才梯隊的迅速擴張。
“去年融資后,我們開始人才調整。以前我不能理解‘人才密度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速度’這句話。現在我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這句話的意義。”
去年疫情期間,易倉科技整體員工數增長到500人。中高層團隊搭建;組織拉通,成為快速迎戰的前提。公司在軟件層面進行架構調整,產品從數據化向智能化過渡,公司招聘了更多的算法、大數據等AI人才。
易倉科技的做法是把幾大產品線重整為事業部架構,推動各部門增強主動性。打造一二梯隊人才,為下一步擴展業務板塊儲備人才。為此,公司制定了一個50人計劃。把公司所有優質的資源導向這50人,集中賦能。
在研發、銷售以及其他崗位管理上,引入OKR管理工具和培訓。“KPI側重結果,OKR側重目標,要做到上下層目標一致。”莫明義解釋。
在高速發展中,每一件事的落地都是有難度的。莫明義和高管團隊意在引導一種機制的形成,讓員工形成習慣,而非強制推行。
員工數快速增長,看到數字,創始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榮耀感,反而是對效率的關注。
“每個事業部都有不同的目標,如何去達成目標,如何拆解目標,對齊認知,保證效率。新增員工之后,新的經營目標能否提升。作為創始人,更要理性地思考投入產出比是否合適。從事情的方向來反推,招的人要能為項目帶來價值。”
人才梯隊的建設讓莫明義作為創始人有了全新的感受。“給我個人的挑戰是什么?時間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花在招聘上。”
“忙碌的狀態應該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快樂煩惱。這需要經歷一個周期。”
莫明義向TO B新勢力回憶,公司團隊剛成立的時候,只有他和CEO兩個創始人。逐漸,每增加一絲挑戰,團隊新進入一個成員,因為有著共同的價值觀,新成員再次點燃大家的激情。
“每個人都很優秀,每個人都充滿熱血,你看不到大家疲憊的狀態。公司從前期幾個人到十幾個人再到幾十人,都保持著這種狀態,一直正向循環。”
“我們要做好,要在市場上打出名氣來。”這個樸素的想法一直支撐他們前進。
在這組采訪過程中,伴隨幾位SaaS創業者的回憶,我的心情亦跟著他們起伏。讓人們回憶自己的挑戰或者復盤失誤并不容易,采訪嘉賓們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踩過的坑。
這其中一位創業者,智贏創始人于培恒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如果從融資的角度看,他是一個反常態的創業者,始終堅持不拿融資。
他創業十年,前五年一直在摸索。因為有過新浪以及電商平臺技術總監等任職經歷,他搭建起了一個技術基因很強的團隊。2013年,亞馬遜上產生紅利機會,于培恒決定把這個生意做大。他們把亞馬遜上商家賣貨的過程自動化,程序化,數字化。
在亞馬遜市場掙到1000多萬以后。他和團隊面臨一個選擇。他們決定把自己的這套系統變成產品,向外輸出。
“如果創業不成功,我喪失的是時間和機會成本。”于培恒告訴我。
“我想解決更多人從生存到擴大的難題。”
打造一套工具,還是打造一套價值觀或生態圈?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簡單的融資上市,這是一條大家經過大家驗證的路。智贏有過多次融資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融資。
“從一開始的百萬融資,到后面的千萬融資,我都給拒絕了。因為我覺得我拿了它以后我就走上快車道,好多東西我打造的東西好不好用,我就沒有時間親自去檢驗,只能一輩子去找市場。”他認為。
“所有的盈利全部都自己經營出來了,我今后可能很長的時間都不會考慮融資這件事了。因為我已經走上一條路,我想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但是這個偉大事情是有代價的。”他告訴我現在的選擇。
如果不創業,因為有技術能力,于培恒其實已經能過上一個非常安逸的生活和工作。選擇創業,無論是SaaS的熱潮還是跨境電商,他都要接受很多考驗。
“我只想為個人和小企業提供一個起點,我想解決從零到一的問題,這是一個愿意俯下身去掏下水道的活。”
樸樹唱《No Fear In My Heart》:
墜入黑暗中
墜入泥土中的海闊天空
只有奄奄一息過
那個真正的我
他才能夠誕生
和于培恒一樣,今天回看一些SaaS創始人在某一個方面產生了領先優勢,但這背后是創始人和整個團隊俯下身子,完成一件件小事。去冒險。去選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宇婷對話TO B 新勢力
專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