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一項數據提取程序,體現公司的經濟價值活動。協助企業領導和管理人員分析、檢查企業經濟活動是否符合制度要求;考核計劃指標如資金、成本、利潤等的完成程度;分析、評價經營業績和不足,采取措施,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而審計工作恰好是一個反向的會計工作,它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接下來,小編就將詳細介紹審計與會計的區別主要有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審計與會計的區別主要有
透過財務報告,對公司規模、經營狀況、盈利能力有初步判斷,再透過一次剝繭、去偽的過程,把握重要程度(抓大放小),看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合理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1。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從上到下層層拆分,找出支持這些報表數據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的證據鏈(其中完整性很難保證)。
2。現金流量表:大部分都是基于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明細項目。使用業務邏輯分析收益數據,包括與去年同期的比較,以及同同行業其他公司的比較;銷售收入與經營環境變化的關系(例如,釣魚島事件對日企的銷售收入有嚴重影響)。查看財務報表是否存在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如有,則采取以上方法深究。
會計師——財務做表要全面準確;審計師——看報表的重要性程度。
(1)會計人員:更加關注利潤的可分配、主要成本和控制、現金存量和現金流量、稅金支付等。
(2)審計師:更加關注當期的凈利潤、收益額、收入增長率、產品的毛利率等。
(3)會計人:經常沉迷于憑證和各種報表中,把細枝末節的問題緊緊地扣在一起,這也使會計人員的眼界變窄,而如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人員常常不用自己手工做賬目,無法實際接觸到業務,局限性更加明顯,或許更擔心報表的平整度,報告之間的關聯等問題。
(4)審計師:審計師在進行審計時,通常是通過帳表返回業務活動,因此對企業整體業務活動及內部控制有一定的了解,根據重要性水平,對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這也正是導致審計人員的整體觀較好的原因。
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主要反映和監督生產經營或管理過程,而審計則在具體的經營管理中,它是經濟監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財政、財務收支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查,具有外部性、獨立性。以上就是審計與會計的區別主要有的相關內容,感謝您的閱讀。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審計與會計的區別主要有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