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云計算風起云涌,很多企業都將自己的數據信息進行云遷移。但面對多種多樣的云服務,企業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業務呢?先要了解什么是云計算,云計算有多種模式,不同模式的架構原理。根據業務模式,云計算可以分為三類: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個模式組成了云基礎設施構建和使用的基礎。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公有云私有云的區別。
公有云私有云的區別
下面,我們將對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逐一進行分析,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些云產品,依此為參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云服務。
“公共云”反映了這種云服務不屬于用戶所有,公共云是為大眾提供計算資源的服務。資源是由IDC服務商或者第三方提供的,例如應用和存儲,而這些資源都部署在服務商的位置上。使用者透過因特網獲得這些資源的使用。公共云服務供應商包括Amazon、Google和微軟,以及國內的阿里云、騰訊云等。
公共云的優點是成本低,擴展性非常好。其缺點是缺乏對云資源的控制,保密數據的安全性,網絡性能和匹配問題。
私有云是企業傳統數據中心的擴展和優化,能夠為各種功能提供存儲容量和處理能力。所謂“私有”,更多的是指這類平臺屬于非共享資源,而非安全優勢。私人云是為單個用戶創建的,因此這些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都比公共云更有保障。另外,由于是客戶獨享,所以用戶有構建云的基本設置,并且可以控制在該技術設置上部署應有程序的方式。
在私有云模式下,云平臺的資源只供一個包含多個用戶的組織使用。私人云可以由組織、第三方或兩者聯合擁有、管理和運營。私人云的部署地點可能在機構內或外部。
私有云(on-premise)私有云:又稱內部云,是由組織在其數據中心內部構建的,如下圖所示。這種格式在規模和資源的可擴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有利于云服務的管理流程和安全的標準化。企業仍然需要承擔物理資源的費用和維護費用。這個方法適合于需要完全控制應用、平臺配置和安全機制的機構。
外置(off-premise)私有云:這種私有云部署在企業外部,由第三方機構管理。第三方向組織提供專用的云環境,并保障其隱私和保密。這種方法相對于內部私有云的成本更低,更便于業務規模的擴展。
在混合云模式中,云平臺由兩種不同的云平臺(私有的)模式組合而成。它們仍然是獨立的實體,但使用標準化或專有技術來實現綁定,并且可以在彼此之間移植數據和應用(例如,平衡不同云平臺之間的平衡)。使用混合云模式,機構可以在公共云上部署小規模的應用和數據,充分利用公共云的可擴展性和成本優勢。在私有云中同時放置任務關鍵應用和數據,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差異1:從云的建造點、公有云——在因特網上發布的云計算服務,在其提供商所在的位置上建造云的資源;私有云——企業內部(專網)發布的云服務,搭建云所需的資源由企業自給。
差異2:從云服務的協議開發程度,公有云——協議開放云計算服務,不需要專有客戶端軟件解析。一切應用程序都是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的,而非軟件包。私人云,比如微軟的“云(云+端)+,終端用戶需要專門的軟件。
差異3:從服務對象來看,私有云——構建于“單一”客戶,因此提供了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這家公司擁有基礎設施,并且可以控制在此基礎設施上部署應用程序的方式;私有云可以部署在企業數據中心的防火墻內,或將其部署在安全的主機托管地點;私有云可以由云供應商構建,通過托管模式,在公司的企業數據中心中建立私有云。與公共云相比,它是以外部用戶為對象,通過網絡提供可擴展的彈性服務。
公共云用戶基本上是從無到有的:原來沒有一個完整的后臺IT架構的服務器,現在由于業務需要快速、低成本地構建一個IT系統;而私有云用戶則是從有到省:從原來的完善但不靈活的IT系統,轉向一個效率更高的后臺IT架構。
所以每個人的要求都不同。僅講初期需求,公共云用戶的需求是快速上線,經濟實惠。而且私有云用戶更希望平穩過渡,保留現有體驗,不影響現有業務。對于公有云還是私有云,最終的需求來源于用戶自己,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公有云和私有云各有偏重,在不同用戶眼中也有不同的評價。
身為用戶,可以仔細分析自己的需求,做出最經濟的選擇。公共云和私有云的轉換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企業對云服務的需求在不同的階段是不一樣的,由于業務需求的變化,很可能有一天會需要轉換到公共云和私有云。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公有云私有云的區別,感謝觀看。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公有云私有云的區別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