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前景如何?
無論從國家政策和戰略層面,還是產業創新、學術研究等方面,云計算都備受關注,它帶來了深刻的產業變革,讓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新的創新與發展機遇,云計算市場正在全球迅速發展。
調查公司IDC預計,2019年用于公有云的支出將達到驚人的2100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24%。國家大力發展云計算,政策優勢明顯,為云計算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預計到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
云端應用市場的蓬勃發展,催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云計算人才的薪酬也水漲船高。據國內權威數據專家預測,未來5年云計算人才缺口將達到130萬人。根據ObjectiveSet數據顯示,初級云計算工程師的月薪在9000以上,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的月薪可輕松達到16K。
現在是云計算行業發展的最佳時期,如果你想要它。參與這個專業的學習是個很好的選擇,學完之后可以勝任諸如運營工程師,云計算工程師和Web滲透測試工程師等職位。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云計算行業,出現了大量的應用解決方案,云應用的成功案例也日益豐富,用戶對云的理解和認同也日益增強,云計算行業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但是,云計算產業鏈中的企業的受益順序和程度將有所不同。
在這個日益緊密聯系的世界里,云計算提供了靈活、靈活和可擴展性,但是這一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由于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組織希望獲得更高的運作效率,遠離傳統網絡。
據調查機構預測,到2020年,企業無云政策將和今天的無互聯網政策一樣稀少。云計算的就業前景可以說是相當廣闊。
云計算是什么?
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由一系列可以動態升級,被虛擬化的資源組成。
云計算是通過網絡“云”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后通過多部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并返回給用戶。
云計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自助服務。
消費者可以單方面獲得云端計算資源的自助服務,消費者不需要也很少需要云計算提供者的協助。
2.廣泛的網絡訪問。
通過廣泛的網絡接入,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使用云終端設備訪問網絡和使用云端計算資源。常用的云端設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PDAPDA以及桌面電腦等等。
3.資源池化。
云端計算資源需要被池化,以多租戶形式共享給多個消費者,也只有一個池化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動態分配或再分配各種實際和虛擬資源。用戶一般不知道他們所使用的計算資源的確切地點,但當進行自助申請時,可以確定大概的地區范圍(例如,哪個國家,哪個省,哪個數據中心)。
4.快速彈性。
用戶可以方便、快速地按需獲取和釋放計算資源,即需要時可以快速獲取資源,從而擴展計算能力,不需要時則可以快速釋放資源,從而降低計算能力,從而降低資源消耗。對用戶而言,云計算資源是無限的,并且可以在任何時候申請和獲得任意數量的計算資源。但我們必須澄清一種誤解,即真正的云計算系統并不一定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或者購買數千臺計算機,或者擁有超大規模的運算能力。實際上一臺計算機可以組成一個最小的云端,云端的構建方案一定是采用可擴展的策略,一開始要有幾臺計算機,然后根據用戶的數量來增減計算資源。
5.計費服務。
消費者使用云計算資源需要付費,收費有多種計量方式,例如根據某一類資源(如存儲、CPU、內存、網絡帶寬等)的使用情況和使用時間進行計費,也可以根據每次使用次數進行計費。但是,無論怎樣計費,對消費者來說,價碼要清晰,計費方式要清晰,而云服務供應商需要監控資源的使用情況,并及時輸出各種資源的使用報告,做到供/需雙方費用結清清楚。
云計算的特點包括哪些方面?
1、超大規模
“云”具有相當的規模,Google云計算已經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Amazon、IBM、微軟、Yahoo等的“云”均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企業私有云一般擁有數百上千臺服務器。“云”能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虛擬化
云計算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實體。應用在“云”中某處運行,但實際上用戶無需了解、也不用擔心應用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一臺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3、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可靠。
4、通用性
云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云”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云”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5、高可擴展性
“云”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6、按需服務
“云”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你按需購買;云可以像自來水,電,煤氣那樣計費。
7、極其廉價
由于“云”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采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云,“云”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業無需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優勢,經常只要花費幾百美元、幾天時間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數萬美元、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
云計算可以徹底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但同時也要重視環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為人類進步做貢獻,而不是簡單的技術提升。
云計算服務都有什么模式?
云計算有三大服務模式,分別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首先我們先來解析一下官方給出的概念:
1)IaaS是通過網絡對外提供IT基礎設施資源,將計算、存儲等基礎資源封裝成服務,可幫助用戶快速擁有硬件資源,面向企業或開發者;IaaS對應的是數據中心和虛擬兩個層次,這里的數據中心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平時使用的電腦主機里面的硬件;
虛擬是一種技術,虛擬機想必大家都用過,可以在電腦里虛擬出來一個系統,與當前系統使用同一個主機里面的硬件,那么它的功能顯而易見,就是將主機里面的硬件進行重整合以再分配。
2)PaaS是通過網絡提供無服務器的應用開發環境,將互聯網資源服務轉換為可編程的接口交付,可幫助用戶快速開發應用程序,面向開發者;PaaS對應的是云操作系統和開發與管理工具兩個層次,Windows操作系統想必大家都知道,操作系統主要功能是根據系統任務的需求,對IT資源進行管理和調度,以保證任務的高效進行。
云操作系統也是如此,對虛擬機重整合后的資源池進行管理和調度,以保證云端任務的高效進行。而開發與管理工具,運行在操作系統之上,將一些調度底層硬件資源的功能封裝成接口的形式提供給開發者使用,以協助開發者開發應用。
3)SaaS是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將軟件應用封裝成服務,用戶可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通過客戶端界面訪問軟件。SaaS對應的是應用,電腦和手機軟件大家應該很熟悉,這些軟件應用是由開發人員通過調用開發與管理工具完成開發,運行在操作系統之上,只不過SaaS是運行在云操作系統之上,軟件任務執行時所使用的硬件資源在遠程的云端。
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區別
云與大數據的不同之處:云注重資源的分配,是硬件資源的虛擬化;大數據則是對海量數據的高效處理。大數據和云計算之間并不是單獨的概念,而是具有非同尋常的關系,無論是在對資源的需求還是在對資源的重新處理上,都需要兩者共同使用。
云計算平臺的三個特點
一、云計算平臺可以有效地分析數據
在海量數據中挖掘隱含的、未知的、對決策有潛在價值的關系、模式和趨勢,正是數據分析的價值所在。在巨大的礦坑里找到微金,不僅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算法的幫助。云管理的不僅僅是資源,還有算法。大量的通用算法和數據集被管理在云計算平臺上,企業只需支付一小部分費用即可直接使用,為大數據分析提供了強大的算法支持,避免了二次開發,使數據分析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二、根據需要提供資源,按使用量付費
云計算平臺利用虛擬技術,虛擬出一個或多個有計算能力的計算機,并將云計算資源構建成同構化、量化的,為云用戶提供按需分配和按量計費。所以云計算平臺資源的動態特性表現就是按需分配。借助互聯網,面向海量信息的處理:云計算需要穩定而高效的數據通信和云存儲來支持海量信息交互。云底層需要各種類型的基礎軟硬件資源服務;在上層,需要大量的異構業務服務支持。
三、云計算提供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處理
形式靈活,聚散自由:云計算平臺需要支持同時運行多種不同類型的異構業務,也就是說,企業既不是已經存在的,也不是預先定義的,而是用戶自己定義服務。對于云計算部署和服務的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分別介紹了云計算部署模型和服務模型。依據云計算的服務對象和范圍,可以分為4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