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30個“中外混血”酒店品牌的下一站愛情

空間秘探
+ 關注
2022-03-24 19:04
983次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空間秘探”(ID:MESPACE007),作者:許柚,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世茂喜達酒店集團舉辦了四周年慶新聞發布會。這一由世茂集團和喜達屋資本集團聯姻而來的酒店集團,如今已有了7個品牌,實現了136家(含籌建)自主品牌酒店的成就,并在持續前行。中國現代酒店業發展至今,中外混血的聯姻酒店品牌,已不少見,在“聯姻”之外,品牌也有著新的“圖謀”。

30個聯姻品牌,各自開花

據亞洲旅宿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本土酒店市場中,共有來自10個不同中外基因所締造的30個聯姻品牌。

30個“中外混血”酒店品牌的下一站愛情

除了前文提到的深耕以一、二線城市為主的經濟和旅游發展強勁地區,在國際化酒店集團的發展道路上砥礪前行的世茂喜達酒店集團之外,無論是13年的“老品牌”,還是只出現一年多的新品牌,都在中外“聯姻”之后,走出了各自的成績。

2019年,首旅與凱悅成立合資公司——宇宿酒店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8月,針對中國市場推出逸扉品牌。在品牌推出之初,便野心勃勃。宇宿酒店管理的首席發展官晏春曾表示,預計逸扉酒店的開店數量將在五年內達到300家,分別會在商旅目的地和商旅客群的度假目的地做布局。

一年過去,繼承凱悅的專業、高端與首旅如家高效、市場敏銳度優勢的逸扉,也的確步步踐行著野心。如今的逸扉已陸續于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開業迎客,貼合著“中國速度”。

華住與雅高的合作,也為美爵、諾富特、美居、宜必思尚品、宜必思等品牌在中國打開本土市場,實現擴張提供了契機。根據華住2021年Q1財報,以宜必思尚品為例,在營酒店為2484家,酒店數量上僅次于華住旗下重點經濟型酒店漢庭與海友,超過中檔品牌全季。待開業酒店1369家,則超過了華住旗下其他品牌。

而被華住收購的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施柏閣、城際酒店等品牌被引入后,動作頻頻。今年3月,華住集團與融創中國宣布戰略合作,成立永樂華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華住集團將旗下施柏閣、施柏閣大觀等品牌的未來開發、運營授權至合資公司。此外,施柏閣還與保時捷設計精品集團合作,共同打造聯名奢華生活方式品牌——施柏閣保時捷設計酒店。

分別被鉑濤與鳳悅引進的希爾頓歡朋與希爾頓惠庭,也實現了快速擴張。2015年中國第一大酒店集團錦江收購了鉑濤股權,希爾頓歡朋在華的經營管理轉移到了錦江酒店旗下。兩個集團不僅把合作協議延長至2034年,更是計劃在2034年之前在中國實現開業600家的目標。截至2020年10月,希爾頓歡朋中國已有150家酒店開業。

被引入僅一年的希爾頓惠庭的簽約速度同樣不容小覷。截至2021年7月,其已經完成簽約以及有簽約意向的酒店共計130家,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重點城市。希爾頓惠庭也是希爾頓旗下品牌入華首年簽約數量最多的品牌。

盧浮酒店集團與麗笙酒店集團旗下品牌,也在錦江收購后,實現了中國化布局的重要突破。麗笙旗下品牌,2020年在中國一共新簽約了72間酒店及度假酒店,集團旗下所擁有的客房總數增長近9000間。

郁錦香、凱里亞德、康鉑作為錦江重點推進的“盧浮三劍客”,實現了經濟發達城市核心商圈的有效覆蓋,憑借極具優勢的投資回報率,備受青睞。

顯然,融合的基因,意味著更高的起點,給予了這些聯姻品牌在品牌推介與擴張上的暢通無阻。

合作、引入、收購…混血基因由何而來?

中外聯姻酒店并非新事物,在如今“雙方協作”之前,還經歷過政府主導、外資品牌主導兩個階段。

改革開放初期,向國際敞開的中國市場尚未從計劃經濟中完全走出,對于如何走向市場化,仍頗為混沌。因此,這一時期,由政府牽頭,引入外資項目合作。包括北京建國飯店、北京香山飯店、北京長城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南京金陵飯店等至今仍知名的老牌酒店,便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這些酒店,無疑也從“中外聯姻”中收益頗豐。以建國飯店為例,開業后入住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同時實現了與國外酒店市場的初步接軌。

政府主導期的聯姻酒店,大多是“國”字頭。緊隨其后,喜來登、洲際、希爾頓、香格里拉等國際品牌,也紛紛以中外聯姻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不過,彼時以專業為名的國際酒店集團,對于那些幾乎沒有現代酒店業的中資來說,有足夠的底氣來強勢主導。

隨著中外聯姻酒店的不斷深入,一批職業酒店人出現,國內酒店業實現了國際接軌,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加速前進。本土資本不再愿意被主導,而希望以更平等、甚至主動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協作方式發展。因此,中外聯姻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

一是雙方對等的合資。中外資本方分別出錢,成立一家新的酒管公司,推出新的品牌。如如世茂集團與喜達屋資本集團創立的合資酒店公司世茂喜達旗下,推出御榕莊、茂御、世御、茂御居、凡象、睿選尚品和睿選7個品牌;首旅與凱悅推出逸扉品牌;首旅集團與凱賓斯基合資成立北京凱燕國際飯店管理有限公司,推出諾金品牌等。

這樣的新品牌,更像一個中外共同孕育的“混血兒”,實現了中外資本的深度綁定,兼具了中資對于本土市場的熟悉與外資在品牌打造的專業度,能夠更快擴張。

二是中資更為強勢的收購。國內酒店集團對國際酒店集團直接收購,是納入國際酒店基因最簡單粗暴,也是最快速的方式。不過,收購也是最具門檻的聯姻方式,需要國內酒店集團有著足夠的實力。因此,目前也只有如錦江、華住這樣的國內頭部酒店集團,斥資巨大,收購了如盧浮、麗笙、德意志等國際酒店集團,將“聯姻”后的話語權捏在了自己手中。

三是各有所謀的品牌引入。品牌引入,即國內酒店集團將國際酒店品牌引入國內市場,同時對品牌進行運營管理。國內酒店學習外資品牌的運營管理模式,國際品牌則通過國內酒店集團,實現品牌知名度提升與品牌擴張。

希爾頓惠庭、希爾頓歡朋、托尼洛·蘭博基尼酒店均屬此列。華住與雅高雖交叉持股,結成開創性聯盟,但華住成為美居、宜必思尚品和宜必思品牌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蒙古國的總加盟商,也可視作品牌引入,只是雙方在資本上互相聯結更緊密。

“聯姻”背后的3個市場新變化

中外酒店合作模式更加多元,與本土酒店業的需求與態度正在發生遽變不無關系。

01 從仰望專業到氣質相投

在過去,以專業見長的國際酒店集團,無疑是讓本土酒店仰望的存在。但到如今,站在國際酒店的肩膀上,本土酒店業得益于既有經驗,高速發展了近40年。

在這40年間,盡管對于專業化仍有囫圇吞棗之嫌,但本土酒店市場也已逐步走出了一條更適合本土發展的路子。中國專業、中式氣質,讓本土酒店不再仰望,而是開始遴選氣質相投的品牌。

與此同時,國內針對不同市場的細分新品牌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與2016年對比, 2020年國內經濟型酒店新增15個新品牌,中端酒店新增69個,高端酒店新增37個,給予了市場足夠多的選擇。

這一變化,無論是對國際還是本土的酒店品牌,都是挑戰,彼此聯手,無疑是恰當的對策。

02 從借勢擴張到優勢互補

國內酒店業從粗放發展走向精細化發展,過去憑借品牌優勢大肆擴張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品質與規模兩手抓成為當下品牌發展的主旋律。

國際巨頭在品牌知名度、管理經驗、國際化等方面極具優勢;本土酒店在己方戰場摸爬滾打多年,對于中國消費者需求更為敏銳,也擁有更多本地資源。彼此身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相比起過去不平衡的合作方式,“優勢互補”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外合作的基本點。

首旅如家酒店集團總經理孫堅曾表示,“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通過首旅如家的速度和效率加上凱悅酒店集團的品牌和品質,打造國內中高端酒店市場的特色品牌。”

希爾頓惠庭的引入,同樣依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具備地產基因,且有著豐富的酒店資產管理經驗的鳳悅,對于惠庭來說,更懂業主需求,也更利于打開國內市場;而對于年輕的鳳悅酒店及度假村來說,此次合作有利于積累管理經驗,并在一定程度上打開知名度,進一步實現輕資產轉型。

被收購的麗笙品牌,為錦江酒店基因向中高端乃至高端提供了契機,讓集團國際化策略加速。與此同時,也正是依托于錦江的強大實力,使得麗笙實現了旗下酒店數量的兩倍增長。

03 從管理引進到管理創新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酒店資方熱衷于引進國際酒店品牌進行管理,但也常常受制于國際品牌在管理上的強勢。如今管理引進的優勢正逐漸削弱,劣勢反而日益明顯。有了更多選擇的本土酒店業,無疑想要將管理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土酒店業不過分依賴國際管理思想與管理人才的大趨勢下,外來的和尚不再好念經,反而更需要具備中國基因的創新管理。

兼具中外酒店基因與優勢的聯姻品牌,溝通更為順暢,在管理上更為靈活,成為中外酒店集團應對管理創新需求的重要手段。

中外聯姻品牌的4個新警惕

不可否認,聯姻品牌有著諸多優勢,是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手段,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酒店集團恐淪為“代孕媽媽”,徒為國外酒店品牌做嫁衣。因此,以下4個警惕,需要關注。

01 學徒心態

中國的酒店品牌,與國外品牌在各種各樣的合作中成長,常常充當了一個謙虛的“學徒”角色。但到如今,學習仍是必要的,但將國際酒店理念奉為圭臬的學徒心態卻要逐漸丟掉。

在最近公布的全球酒店集團225強榜單中,有13家中國地區的酒店集團躋身前50,與美國僅3家之差。可見,本土酒店業,有著自己的優勢,應是平等的互相學習,而非仰望的學徒心態。

首旅如家集團總經理孫堅認為,“中國酒店市場需要注入跟過去不一樣的東西,就是品質。但在這方面我們還缺兩種東西,一種是自己干,一種是學著干?!?/p>

正是在這種認知下,一個“不屬于如家也不屬于凱悅”的全新公司得以出現,一個在雙方平等互學的基礎上誕生的酒店品牌,也得以實現擴張。

02 價值錯位

不可否認,聯姻品牌中,尤其是收購與引入的方式中,國際品牌在品牌價值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讓品牌在推介過程中,更易于觸動投資者。

但國內酒店集團需要足夠的清醒。國際品牌的品牌價值,只能作用于聯姻品牌。國內酒店集團需要學習的,是管理運營手段,加以融合后,打造具備中國氣派的民族品牌,而非把別人的品牌優勢作為自己的優勢,迷失了自我。

這一點上,頭部幾家酒店的目標都足夠明確且一致。錦江著力于打造走出去的民族品牌;華住通過收購,意圖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國服務品牌;首旅與凱悅的合作品牌逸扉則致力于“向本土酒店樹立新標桿的目標邁進”。

03 融合困境

盡管有著多元的聯姻模式,“融合”依然是中外酒店基因的一大關卡。業內人士指出,兩套基因的文化融合、價值認知和市場認知一致才是長久合作的基礎。

萬楓品牌常常被視作未能度過融合關的典型案例。2016年萬豪國際集團與東呈國際酒店進行萬楓酒店品牌的獨家合作,合作之處,雙方都有著美好的展望。萬豪方面表示,“中國市場面臨中檔酒店轉型,東呈對中國消費者更理解,而萬豪也需要學習中國市場”;東呈方面則指出“通過與本土酒店合作,國際酒店品牌在落地上,能在造價上優化不少成本?!?/p>

但最終,這一合作以萬豪在2019年5月的一則微信為終結——東呈不再作為萬豪國際集團的獨家合作伙伴,負責萬楓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業務發展。但東呈作為運營方將繼續籌建和運營已開發的萬楓酒店項目。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雙方合作不盡如人意,不僅是萬楓品牌的擴張速度偏慢,且雙方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問題出現不少分歧。

掌握品牌話語權的收購式聯姻,同樣要關注融合?!百I買買”只是第一步,后續的運營與品牌建設更為關鍵,否則只會削弱品牌原有的價值,甚至成為集團的負累。

04 盲目攀高

國內酒店市場,主體競爭的大趨勢,是從經濟型走向中端再走向高端。對于大多數本土酒店集團來說,打造經濟型就品牌不難,但往往不具備中高端乃至高端的品牌打造能力。

與國外酒店集團合作,可以視作一張進入中高端市場競爭的門票。但盲目攀高而忽視自身經驗、市場現狀以及彼此氣質的合作,反而帶來困境。

可以想見,未來酒店業中,中外聯姻品牌會越來越多。從主導方的變化,到話語權的轉移,新聯姻背后的新市場野心,正徐徐展開。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