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增速連續11年超GDP,企業如何增強人才驅動引擎?-善世集團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絕對是推動各國經濟發展的主力,我國就曾多次提到以“數字”賦能經濟、政務、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數字中國”。截至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萬億元,增速連續11年超GDP,前景可期。
在此催生下,借助互聯網和平臺就業的新業態不斷涌現,《2023中國數字經濟前沿:平臺與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就顯示,2030年數字經濟帶動就業人數將達到4.49億,意義非凡。
理解數字經濟,先分清這兩個詞
除了直接拉動就業外,數字經濟對產業的驅動作用也是日益增強,最明顯的就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兩個詞都長得差不多,無非是順序調了個兒,有什么區別嗎?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曾明確指出,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主要有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5大類。其中,前4大類為數字產業化部分,涵蓋了各種與數字技術相關的行業,第5大類產業數字化部分,指的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簡而言之,數字產業化代表的是技術,產業數字化代表的是業務,兩者就是與底層邏輯和應用實踐的關系。
得益于數字技術與應用場景不斷結合,大數據工程師、智能制造工程師、互聯網營銷師、金融科技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一系列數字人才也開始顯山露水。人社部發布的97個新興數字職業前25%從業人員中,平均年薪最高可達54.1萬,最低也有13.6萬,可謂是前途與“錢景”兼備。
數字人才需求井噴,缺口極大
人才的增速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增速,更決定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增速,隨著數字經濟規模日益龐大,該領域對數字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智聯招聘面向企業端的調研數據顯示,在員工數字技能培養與提升方面,26.9% 的企業預計2023年將增加 25%-50%的投入經費。
同時,智聯招聘還對職場人發起了調研,總計有 71.8%的職場人看好數字新職業未來就業趨勢,并且有部分人表示愿意進行數字技能認證,拓寬職場發展空間。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數字技術新職業趨勢洞察報告》
無論是企業需求端還是個人供給端,都在積極擁抱數字經濟的發展,希望乘風而上,但也難逃人才供給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現實。
?人才供給滯后于產業發展
“雖然部分高校開設了數字經濟相關專業,但這個領域的相關崗位對工作經驗有較高要求,一般集中在3-5年,剛畢業工作的小白比較難滿足現階段的基層技術人才需求。”善世中高端人才尋訪中心負責人介紹道。從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看,本科生的直接就業率普遍低于其他高等院校,這是因為本科生更傾向于考研、考編、留學而非直接就業,相比之下,接受過職業化教學內容的畢業生的直接就業率更高。
?高端人才&低端人才招聘難
另一方面,數字人才在自身資質上也有巨大差異。根據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經濟人才發展報告》,得益于數實融合和院校擴招,中端通用人才的缺口逐漸縮小,但現階段依然呈現出高端人才供不應求,低端人才供過于求的現狀,高端&低端兩頭都存在招聘難的困境。這是因為,數字經濟的高端人才因稀少而招聘難,低端人才需求供給充沛,但薪資較低,求職者偏向于花時間自我提升,推遲就業,這也導致了部分地區企業出現招人難的情況。
整體來看,目前我國數字人才需求約4500萬,但人才缺口已經接近1800萬,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2500萬,數字人才的缺口極大。
招才引智,不僅是筑巢引鳳這么簡單
有人就意味著擁有更大的生產力,各經濟大省都十分關注數字人才的培育。
-
浙江提到要在2030年末,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工程應用領域,培育數字技術工程師1萬人以上;
-
江蘇蘇州發布十條加快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提出三年新增數字技能人才10萬人;
-
上海財經大學正式成立數字經濟系,從人才源頭開啟數字經濟復合型研究人才培養。
盡管如此,數字人才也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方面,人才市場的供不應求導致國內外之間、二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之間,互聯網行業與傳統行業之間,都在進行著激烈的人才爭奪;另一方面,不少企業認為數字人才不僅越來越難招,還越來越貴,出于“攤薄成本”的目的,他們將目光轉向校招,但據智聯招聘數據顯示,42.4%的應屆生并不打算直接就業,這也間接拉長了數字人才的供給周期。
而且,數字人才的流失率也不小,他們在一家公司的平均年限大概是1.5年,很多企業好不容易搶到人,結果還是要失去。
更重要的是,有些企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過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圍繞“人”就涉及到人才梯隊建設、改革認知宣導、新舊文化過渡、團隊重組融合等一系列問題,企業若沒有堅定的破局決心、缺乏清晰的實施路徑,很容易半途而廢、打回原形。
身處激烈的搶人賽道,企業只靠自己可能勝算難定。即便有心儀候選人,但如果沒有厘清人才引進策略,不能給出誘人的職業發展空間,也只能望而興嘆。所以,企業想脫穎而出的話,還需要一個人脈和渠道兼備的專業“外援”,在人才供不應求的背景下,獵頭在中高端人才生態鏈中更能發揮作用。
例如扎根人力資源服務業多年的善世集團,就時刻關注各行業人才流動趨勢,積極為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出謀劃策,依托內部百萬人才庫,形成人才地圖,完成顧問面試、素質測評、候選人推薦、協助入職、定期回訪等一系列尋訪服務,降低客戶用人風險,實現精準推薦。
根據國際“高級人才參謀協會”統計,全球超過70%的高級人才流動是由獵頭協助完成的,他們以成熟的人才渠道、專業化手段,承擔了招才引智中最困難的環節,幫助企業從人才爭奪轉向人才吸引、實現人崗精準匹配。憑借高度匹配到崗的尋獵服務,善世被評為 2021 年度高端人才尋訪創新品牌,還成功當選《互聯網周刊》“2022 高端人才尋訪 TOP10”第四名,至今已為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等行業企業引薦超千名人才。
如今,為了吸引更多高質量人才,各個城市都在加大搶人力度,陸續推出各類人才補貼、放開落戶政策,從傳統的人才保障服務向賦能人才發展、助力產才融合升級,服務深度不斷拓展。在政策搭臺、獵頭尋訪的助力下,企業也可以更好地乘勢而上,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走出人才困局,為“數字中國”新時代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