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靴子落地,我們聽到了各方聲音:抱怨的、偏激的、慶幸的、叫好的……智齒科技作為一家服務了數百家教培機構的一體化客戶聯絡提供商,今天也想站在企業服務的視角談談我們對「雙減」的看法。
7 月 24 日,教育部官網公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文件。該文件全篇八大章節,三十細則,其中,前三條是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后面二十七條是具體措施,學校部分在校外培訓行業部分之前,針對教培的部分是在第四部分及以后。可以看出,文件不僅是鐵拳向教培,更是指向作業、家校、教師職責等根深蒂固的問題!
「雙減」對校外培訓機構整頓提出了一些要求,可以概括為:「三限」(限數量、限時間、限價格)、「三嚴」(嚴管內容行為、嚴禁隨意資本化、嚴控廣告宣傳)

這些屬于合規性要求、針對性糾偏,但并沒有禁止培訓機構提供服務。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說:「我們治理的目的不是說要打倒培訓機構,國家也沒有說培訓機構不能進行,而是要合法合規進行,在規定的時間和范圍內還是允許學科類的培訓存在。」
從3月份初次提到合規整頓再到后續一系列文件細則的發布,其實不單單是指向培訓機構的合規整頓,同時也是整個教育系統價值重塑的過程。
機構層面,「雙減」之下,K9學科培訓類機構紛紛轉型,開始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智能硬件、課后托管、家庭教育等領域探索,組織架構的調整、課程產品的定位、師資團隊的搭建等,是新模式的探索、也是企業新價值的重構。
國家層面,體制內的學校要盡力做好課后服務、實行教師輪崗,體制外的機構要做好校內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補充,共同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任何一場挑戰的到來都會伴隨著某些機遇誕生。同樣,當下的教培行業也是危機與轉機并存。
「限制培訓時間」和「嚴控廣告宣傳」成了擺在機構面前的兩大硬核難題。因培訓時間壓縮嚴重,以課外輔導為主營業務的機構營收縮水高達50%-70%;因廣告投放受限,機構獲客受阻,增量變緩,拓客變難。
轉型對機構而言,更像是「求生」的一種本能反應。我們觀察到,眾多機構陸續從焦慮、迷惘的情緒中抽離出來,選擇繼續前行,開始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積極布局新的業務模塊,這個暑期成了機構新業務布局的緩沖期。
行動比較快的如新東方、好未來、高途課堂、猿輔導、學大教育、網易有道等公司均已公開宣告轉型動作,這些公司擁有多元業務,具備更高的抗壓能力和轉型實力。總體上,機構轉型普遍看好三個方向:
分析來看,學科類課程轉型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和成功性最大,盡管會涉及到課程重新開發及師資組建,但至少服務的客戶群體未發生變化,生源可以得到部分導流和補充。其次是轉型職業教育,對業務中心更多集中在高中階段相對更具優勢,賽道成熟且有穩定的市場需求,加上政策利好,機構的試錯成本相對較低。
2)順暢轉型,可參考兩個邏輯+三個建議
基于多年來服務教培行業沉淀的經驗,我們認為,轉型階段機構首先要保證有足夠的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生存的命脈,這里需要遵循兩個邏輯:
-
政策限制業務的縮水比例與經營業務的增長比例,衡量兩者是否呈正相關。
-
現金流承受赤字率的比例,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生存周期。現金流赤字與兩個指標密切相關,即支出金額(如退費、人力成本、房租場地設備費用等)和流入金額(新業務新項目帶來的營收)。
其次,還要考慮市場占有情況、師資能力、各項制度是否滿足轉型。建議如下:
-
市場夠大:企業應選擇相對熟悉且市場規模前景足夠大的項目,比如素質教育的美術項目、編程項目,職業教育的公考、考研項目;
-
資源復用:最大化復用現有的資源,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比如現有場地、辦公設備、師資、課程等;
-
業務流相近:選擇業務流程匹配的項目,即與原有流程大致相似的項目,比如前端獲客、邀約試聽、銷售跟進、交付服務等;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更加關注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培訓時間受限、廣告嚴監管獲客受限怎么辦?針對前者,「混合業態」的發展模式基本達成業內共識,即周中開設學科培訓課程,周末提供素質教育課程類、托管類服務;
周中開設學科培訓課程,周末與其他素質教育等機構進行場地合作。針對后者,一些機構在嘗試新的獲客渠道探索,比如轉課合作、異業合作、返古地推等;一些機構將目光聚焦沉寂數據、關注私域流量,從重投放向重運營轉變,注重數據的盤活、觸達、變現。
生源是機構的生存之本。獲客受限,一方面可以發掘存量的價值,實現新業務的導流補給,另一方面,也要對私域流量進行精細化運營,實現高效轉化。培訓機構究竟如何做才能實現「質效雙增」?
1)沉寂激活:進階式管理
過往,機構獲客成本動輒成百上千,加上行業廣告投放導致的水漲船高,極大增加了企業的營銷負擔。加上轉化有限,90%的leads是浪費閑置的。
我們測算過,如果喚醒一個客戶,即便采用智能外呼+呼叫+APP Push+短信提醒+郵件提醒,按照百分之一的轉化率計算,成本大概100元~200元左右(含低價課成本),遠低于獲客成本。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沉寂數據的盤活和價值變現。
激活喚醒除了降低成本、釋放更大價值外,本身也是企業用戶運營的一部分,通過體驗課(內容)和智能喚醒(形式),召回有價值的用戶,補給到新的業務模塊,減少客戶資產流失。
基于培訓機構外部困境及內部業務考慮,智齒科技首發沉寂數據激活場景解決方案,我們提供「先活客、后粘客」策略:
智齒科技教培行業客戶眾多,覆蓋各個細分賽道,從售前到售后交付沉淀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客戶內部大數據分析,實現沉寂數據分階段標注、激活。
1)數據識別階段,考慮了客戶的歷史瀏覽軌跡、渠道來源、身份標簽等,旨在區分頭部、腰部、尾部數據。
2)激活喚醒階段,在識別數據基礎上,匹配不同的激活能力,旨在形成不同層級數據的多級漏斗,促成內循環。
3)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跑通,能夠快速有效地進行激活喚醒,在運營轉化階段,通過遷移、運營、管理及全鏈路的主動服務,提升學員最終的轉化率。
以智能外呼激活為例,首次撥打接通率約40-50% ,復撥接通率約60-70%,體驗課邀約成功率2%左右,低價課轉化約0.6%-1.5% ,正價課轉化約0.4%-1%。
2)私域運營:社群運營,如何從流量到轉化
除了沉寂激活發揮數據價值外,轉型當下,教培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構建私域流量的重要性。高質量的私域流量和高效率的私域運營,能夠為教培企業帶來更好的用戶增長和營銷轉化。那么,教培企業怎么做好私域流量運營呢?
站在機構的業務考慮,我們拆解了不同賽道成功的運營案例,考慮了各部門的內部協同及考核指標,將客戶轉化路徑分為五個環節:獲客引流(引)——流量承接(承)——私域沉淀(蓄)——運營轉化(轉)——售后服務(復)。
1)獲客引流:除了對接常規的線上、線下渠道外,同時可對接微信內外場景,基于最強流量平臺,做訪客的引流接待。
2)流量承接:流量進來后如何做承接響應?一種是通過在線方式建立企業與客戶的交互聯系,比如在線機器人、企微智客;另一種是通過語音方式與客戶建立聯絡方式,比如呼叫中心、呼入機器人。
3)私域沉淀:客戶在營銷、運營、服務環節所產生的所有數據可以沉淀到SCRM系統。
4)運營轉化:增量數據可以依托企微智客與呼叫中心、外呼、社群、朋友圈等做運營轉化動作,此外,老客戶也可以通過活客、粘客策略做喚醒、轉化。
5)售后服務:售后是降低投訴、促進學員復購的重要環節,智齒提供效率和質量兼具的服務產品和智能輔助插件,助力企業客服人員做到秒級響應,提升服務滿意度。
守城不易,轉型維艱。機構一方面需要解決原先學科類培訓業務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騰出足夠多的精力布局新的業務。即便存量問題和增量問題同時擺在機構的面前,我們依舊看到了諸多企業繼續前行的勇氣,也看到了機構積極轉型的嘗試。作為一體化客戶聯絡供應商,智齒科技未來愿與機構一起探索,提供更多滿足企業需求的解決方案,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