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點評專家團楊夢:司庫紅利之下,財資廠商的春天到來了嗎?
2022年,對于從事企業財資業務的廠商和從業者來說,是機會之年。
1月和3月,國資委分別發布了《關于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自檢管理的意見》和《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2項政策指導文件,對于數字化浪潮之下央企、國企的財資管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期待和要求。
政策既出,驚起一灘鷗鷺,軟件公司、SaaS廠商紛紛入局,攪動起這個原本并不遼闊的市場。司庫軟件市場,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螞蟻市場,2021年我負責組織的一項行業研究顯示:司庫市場規模在20億元左右,小山頭林立,略有名目的廠商20家左右,但并無真正意義上的頭部玩家。廠商入局,是因為看到機會,看到市場擴容的可能性;但作為這個領域的從業者,我樂觀且忐忑,且信且疑:財資廠商的春天就要到來了嗎?
我的答案,春天還遠。
司庫,更慣常的說法是財資管理,并非全新的概念,2000年左右中國加入WTO,跨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將西方管理模式帶入國內,司庫是其一。以通用電氣為代表的全球資金池的管理模式,讓司庫風靡一時成為國央企、集團企業爭相學習和效仿的對象。
但知易行難,從概念到道路隔了萬水千山。企業端的艱難,來自管理理念如何找到可執行和量度的標準,如司庫管理中的風險管理,如何進行評估、確認、管控,理念上是共識,但真正落地到企業管理實務,卻很艱難;而在此背景下,作為乙方的財資廠商產品力脆弱,商業模式存疑,更加劇了這一困境。
按照司庫理論框架,理想的司庫系統應融合賬戶收付、資金運營、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四位于一體,內外聯通,實現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但現實的狀況卻是財資廠商需要面對技術限制、管理專業化難題,最終交付的產品脆弱,與甲方司庫建設期待存在巨大偏差,導致關系微妙敏感,各懷不滿。
難以驅動的技術變革
中國數字化變革之洶涌目所共睹,但與司庫密切相關的企業金融服務的數字化卻非常緩慢。
2000年左右企業全球資金池建設,開啟了銀行企業服務數字化進程;各大銀行通過企業網銀系統輸出服務,同時也通過銀企直聯接口與企業內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但總體參與銀行較少,局限于幾家技術能力強的國資大行;同時能夠直聯的業務也僅停留在賬戶管理和收付結算,財資廠商的服務更多還是企業內部臺賬管理,離期待的全業務品類實在太遠。
此后20年里,金融服務的數字化緩慢迭代。更多的銀行開始提供銀企直聯支持企業互聯互通;服務類型也有所延展,資金池、票據業務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突破,但傳統單體式的技術架構,很難讓銀企直聯服務能夠產品化復制,且銀企聯接建立涉及的企業和銀行角色鏈條長且復雜,溝通成本極高,90%的企業在漫長的溝通過程里敗下陣來。與現實相對悖的事,由于C端的快速數字化,企業對司庫的數字化期待往往極高,財資廠商們為了拿下訂單在藍圖設計上用力過猛,執行中技術所限無法交付,不切實際的熱情和現實慘淡的交撞,讓財資廠商被甲方們拿捏得死死的,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的循環往復。
難以驅動的技術變革,讓企業司庫建設在20年里并未得到質的變化,除了賬戶和支付結算得到了有限的集中,資金運營、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還基本原地踏步,這也面對高漲的司庫建設熱情的廠商們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司庫專業化進程緩慢
雖然司庫概念早已提出,但“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缺少在管理實踐中的落地。管理的不專業化,將導致了財資廠商的產品迷惘。
司庫管理不專業化表現之一,是司庫職能定位不清晰。而定位的不清晰,也將導致產品設計上缺陷。傳統財務的角色定位是響應和支持,支付順暢,滿足流動行性基本需求即可,談不上要管理,自然也談不上司庫。職能上如此定位,會使得財務管理,間接的反映在財資廠商缺少對管理提升的熱情,產品設計上限于基礎結算,提供支付結算通道,保障順暢收付即可,而相應的資金運營、投融資管理、風險控制上缺少考量,難以匹配司庫管理的系統需要。
其次,司庫管理理論本身缺少系統化可落地框架。一方面司庫理論涉及廣泛,框架龐大,但四位一體的職能又缺少一以貫之的理念穿行手段,很多舉措只是定性的,缺少可觀測量化評估標準,也難以實現線上化管理;另外一方面司庫管理要面向場景,不同的行業背景下企業的投融資和資金運營差異巨大,再加上企業管理便好差異,很難形成一套統一的共識性的管理工具,實現司庫系統產品化面臨著巨大挑戰。
除了產品維度,財資廠商要想實現突圍,還得在商業模式上做出改變。
軟件模式向SaaS模式艱難切換
截至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財資廠商是軟件模式經營。企業提出司庫建設需求,廠商通過一定程度上產品,再附之以定制化交付,來滿足需求。但這樣的想法仍然偏理想,實務中,絕大多數財資廠商都深陷于定制化交付的泥淖里,進退維谷。這樣的軟件經營模式,本質是研發能力外包,能夠盈利,但產品化不足,缺少規模化增長潛力,與當前追捧的PLG(產品驅動的增長模式)大相徑庭。這也是當前財資廠商小山頭林立的原因所在。
與之伴隨,是To B領域的SaaS化演進,部分財資廠商開始轉向SaaS的經營模式,小額可持續收費,目標在于客戶生命周期價值。但就當下而言,這樣的模式調整無疑雪上加霜,一方面高企的獲客成本,另外一方面脆弱的產品力,青黃不接,轉向SaaS很可能是快速客戶流失,根本無法獲得理想中的生命周期價值。
于是,軟件廠商陷入艱難的選擇。趨勢所在,繼續堅持軟件模式能夠維持今天的生存,但很可能沒有未來;而轉向SaaS模式,圖謀未來,很可能即刻流血不止,今天都難以維系。到底向左,還是向右?
扭曲的盈利,羊毛出在豬身上
除了大的商業模式,在變現邏輯上財資廠商也面臨困擾。
按照角色分工,財資廠商包括軟件商和金融機構兩重角色。軟件商提供系統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內容服務。但受互聯網模式影響,“羊毛出在豬身上”,金融機構向前延展,不僅提供金融服務,還輸出系統,一體化服務且免費,只要金融收益能夠彌補軟件免費損失。但這樣的變現邏輯,極大程度侵擾了純粹的市場價格機制,也侵蝕了財資軟件廠商市場空間,打折或免費,可能導致虧損,不降價不打折,則很可能失去市場。最后妥協的結果,很可能是打折,但財資服務,無論是軟件本身還是聯接的金融服務資源,都可能摻了水。
盡管有司庫的政策紅利,但由于產品力和商業模式上的固有限制,讓春天到來仍然艱難。實現突破注定是一場漫長的跋涉。?
司庫管理認知持續進階
司庫政策的出臺,背后邏輯是中央層面對于財資管理創造價值的理念推崇。因此要抓住這波紅利,財資廠商在必須在產品底層觀念和具體行動中持續提升。
觀念上,財資廠商的追求不應當只是被動的業務輔助,而是主動的價值創造,是財務和資金資源管控的引領者。不應當只謀求成為企業互聯互通的支付結算路由,而應當是涵蓋交易結算、資金運營、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為一體的企業財資管理中樞。
行動上,財資廠商不能只停留在理念追捧和概念營銷,而應該是背后體系化的管理理論和具體落地場景的持續耦合,是行業認知的一次次提升和突破。
擁抱開放銀行,系統上實現互聯互通
雖然企業金融服務數字化進程遲緩,但可喜的變化也在發生,近2年來,開放銀行模式逐漸風行,金融機構的核心系統從單體模式向微服務架構切換,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得以產品化輸出。雖然還還停留在早期,能夠提供此類型服務的銀行的并不多,但其便捷性和業務縱深性已經得到充分驗證,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開放銀行模式一定會蔚然成風。鑒于開放銀行模式所提供的底層數字化能力,讓企業司庫落地性具備了現實的操作空間。開放銀行,是通向司庫模式的樞紐。
因此,聰明的財資廠商,應當擁抱開放銀行,形成先發優勢,而這可能在司庫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越的絕佳機會。
產品形態從支付工廠走向管理工具
具體到產品形態上,財資廠商必須實現從支付中介向管理工具的提升。目前市面上的財資類軟件絕大多數聚焦在支付聚合上,對接更多的銀行渠道、更多的ERP廠商。但實際上,隨著開放銀行和ToB領域的SaaS化推進,系統間對接門檻的會在未來1-2年消失殆盡,僅憑對接渠道多,很難形成競爭優勢。所以當下財資管理廠商的目光,必須從專注賬戶結算向高階的“管理”維度傾斜。
交易運營維度上,未來的財資管理軟件應該在資金池、票據池的管理上足夠的便捷,提升資金運營效率,提高收益。
投融資管理維度上,要實現投融資平臺的直接對接和集成,一個平臺進行投融資的集中化管理,同時借助平臺的數據能力,建模分析,形成更有效快捷的投融資決策。
風險管控維度上,操作風險能夠通過系統集成和系統流程節點實現有效控制;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通過更多維的內外部信息,進行及時準確預警和監測,實現風險有效的識別、評估和處置。
產品之外,企業司庫的建設是一門生意,應該在商業的邏輯上進行精細化盤算。
壯士斷腕,從軟件模式向SaaS模式切換
當前財資廠商,都在軟件模式和SaaS模式邊緣瘋狂試探,但真正以SaaS形態經營的基本沒有。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或者Solution as a service(解決方案即服務),是價值的交換形式,軟件模式交付的是軟件資產,而SaaS交付的是服務價值。但關于軟件模式和SaaS模式差異的討論,絕大多數都關注了技術形態,而忽略了最本質的價值創造這一目標追求差異。
當下在開放銀行和司庫建設風口之上,財資廠商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關注價值創造,拿到新世界的門票,雖然可能失血,但畢竟已在通往未來的途中。而糾結于眼前,關注某一個大單得失,只會被困在重復“定制化”循環中,難以動彈,最后只能被時代和機會所拋棄。
關注持續訂閱,客戶終身價值,而非單次付費,一次性合同金額。
關注客戶成功,產品為客戶進行的價值創造;而非付出的工時,交付的功能點。
焦點服務,單點突破而非全面開花
從軟件模式向SaaS切換,重要的是要形成焦點服務,要為客戶提供可被記住的焦點功能,創造價值,占據心智;而非妄自菲薄的“我們什么都可以”。
軟件模式下,財資廠商往往會花費太多的時間研發出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因為要按功能點收費,但實際上客戶并不使用。而在SaaS模式下,客戶對服務付費,客戶的切換成本很低,只有長板足夠長,才會被客戶所選擇。
所以,對于財資廠商的SaaS化之路,建議焦點服務,要么集成收付,要么專注資金運營,也或者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全面開花的生態模式不是不可以,但機會屬于巨頭,或者在單點突破后的第二曲線。
重塑市場,清晰的定價與盈利模式
財資管理商業模式的升級,還需要更加清晰的定價和價值核算模式。
當前不管是財資軟件還是財資SaaS,定價模式都是傳統軟件模式,一口價,并沒有完整的成本收益測算;再加上“羊毛出在豬身上”免費模式因素疊加,往往算不清也說不明,缺少精細化的價值判斷,真正的價值也就難以到應有的對價,間接的導致了財資廠商們的持續內卷,生存空間逼仄。
財資廠商應采用SaaS定價模式,一方面要么選擇按用戶定價,要么選擇按照流量計價,考慮用戶留存與增購;另一方面,要考慮從營銷到銷售的獲客成本和實施交付、客戶成功的服務成本。清晰的生命周期價值核算,才是長期有耐心的底氣。
針對免費模式,應建立清晰的內部轉移計價機制,規避免費模式對市場價格機制的擾動。否則,免費模式表面上對客戶有利,但實際上會“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創造價值的財資廠商因為無法免費而退出市場,最終,財資廠商和企業雙輸。重塑市場,良性健康的價值交換也才能創造新的價值增量。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楊夢Bruce,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