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細數產品加與減的6大要點
作者:王鈺 公眾號:鈺見SaaS
個人簡介:歷任聯合創始人、COO、客戶成功團隊負責人,8年ToB行業互聯網運營經驗,主導物流SaaS、醫藥SaaS、大家居SaaS等多個垂直行業SaaS解決方案
在互聯網產品開發中,普遍有很多非產研人員會認為做產品并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所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每個人都能對還未落地的場景化需求說這么兩句。
所以也經常流傳著這樣的調侃:這個需求很簡單,怎么實現我不管,哪種語言你隨便,不服可以找老板。
雖然是一句調侃,但是不難看出產品知與行之間的認知鴻溝。
在SaaS產品早期的SLG階段(Sales Led Growth,銷售驅動增長),大家賣軟件靠的是銷售力,當產品力相對較弱的時候,不可避免會被市場客戶需求推著走,是克制還是放寬?是順應還是推翻?是增加還是減少?
這些,都是產品經理和團隊負責人應該思考的事情,為什么別人眼里看著很簡單的需求,實現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想,知易行難,問題之所以顯眼的存在而不易解決,或許是思考維度的多元化沒有打開。
如何打開這些維度呢?我和你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看法。
“做加法的想法幾乎立刻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但做減法卻需要更多的認知和努力”
你是否發現,市場和運營提出客戶產品需求時,只要是合理的客戶需求基本上都要去實現,因為你不滿足客戶的使用需求,產品在一線落地會遇到較大的阻力。
那么,在做需求加法的時候,產品是否可以多思考下,增加需求是否會影響原有產品架構的完整性,減少需求又是否真的勸退客戶,或者有沒有B計劃來填補需求空缺。
集中精力專注在核心產品功能上,真正去解決客戶場景問題,而不是大而全的覆蓋,客戶要的都有,但是都不好用,自然無法做成叫得響的拳頭產品。
面面俱到不如深挖一點,好比現在的CRM系統,產品功能同質化競爭下,如何在差異化上做精做深,給客戶心里打上屬于自己產品的標簽烙印。
做減法是反人性的,不信你試試問下自己,誰不希望好處多多益善。只做順應人性的事難以有成就,逆人性的事情才會有更多收獲。
反饋在產品上,一味順從客戶需求做加法,尤其是SaaS產品,牽一發而動全身,最后肯定會拖累產品,在滿足現有客戶需求和滿足未來客戶需求上,辯證和克制也是必修技之一,既能順應市場客戶的使用需求,又能克制產品臃腫。
產品的反復推翻和重構具備極強的殺傷力,相信你肯定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在產品MVP階段,公司領導和產研團隊好不容易內部論證推演做出了產品發展規劃,但是在一線實施人員指導客戶落地時發現事實和規劃相背,這時候產品該堅持哪個方向?
很多公司的產品發展和最初的構想并不一致,這是事實。
沒有一步到位的產品,盡快用MVP去驗證市場,快速試錯中暴露的很多細節和問題,都可以積累沉淀到下一次迭代。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SaaS產品在前期客戶體量還不足夠大的時候,不要去思考太多高度靈活配置化的功能,一來是可供驗證需求的客戶樣本有限,沒有誰能確保一定會是這樣的適用場景;二來是會讓自己反復的做加法,因為你不得不在每個功能點上留有余地,以便后期開發。
讓客戶適應產品,還是讓產品適應客戶,沒有標準答案,至少會是一個拉鋸戰,但產品最終要落實在客戶層面實施,簡單易用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低的實施成本。
閉門造車式的論證推演,自信滿滿的將產品推向市場,結果發現PMF不達預期((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和市場匹配度)。
很多我們認為用戶應該關注的場景并沒有發生,尤其是垂直型行業SaaS產品,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客戶場景并不是坐在辦公室想出來的,去哪里?怎么想?應該在聽到一線炮火的聲音后再去做決定。試想一下你的產品,是否有70%以上的功能并不被用戶經常使用。
????產品知易行難,縮短認知鴻溝,不妨打開以上維度
????順應客戶需求,但也要克制需求,加法容易減法難
????專而精好過大而全,找到自己殺手級的產品功能
????回歸場景,簡單易用,產品要經得住前線考驗
加與減,你今天做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