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天貓 4 月 GMV 下降 10%,暴風雨前最后的寧靜
阿里一季度財報好于預期,給過去一年半下跌 70% 的股價回了波血。
作者 | 魚三隹
編輯 | 鄭玄
阿里一季度的業績表現,比此前極度悲觀的市場預期還是好上不少。
5 月 26 日美股盤前,阿里巴巴集團發布 2022 財年第四季度(2022 年 Q1)及全年財報。兩個關鍵財務指標,季度營收達 2042.52 億元,經調整 EBITA 為 158.11 億元,均好于市場預期(2007 億元和 153 億元)。
財報表現超預期,加上當天聯儲會議釋放出鴿派信號,26 日阿里巴巴股價大幅反彈,最終收漲 14.79%,創下近兩個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最新市值為 2543 億美元,但相比 2020 年 11 月的最高點,一年半里依然下降了近 70%。
當預期悲觀到了極點,「超過預期」本身的難度也已大幅降低,但這并不代表阿里已經走出困境。細究阿里的幾大商業板塊,依然困難重重:中國數字商業的收入增長率依然只有個位數,淘寶、天貓 GMV 甚至多年來首次不增反降;海外部門在東南亞、土耳其等地發展迅猛,但整體的收入增長只有 7%,甚至比中國部門還慢;云計算業務全年收入首破千億,但四季度的增長率也已降至 12%……
更值得擔憂的是:二季度國內經濟環境劇變,上海和北京受疫情影響相繼進入封控狀態,這給阿里電商的經營環境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張勇在電話會上表示,淘寶、天貓的 GMV 在過去的 4 月里出現了超過 10 個百分點的下滑。
風暴即將到來,Q1 是暴風雨前最后的寧靜。
本季是戴珊接管阿里中國數字商業部門后的第一個季度。從一季報的結果來看,這場換帥的過渡還算平穩,雖然沒有帶來什么「意外之喜」,但也沒出什么茬子。
戴珊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四財季,阿里的中國數字商業部門同比收入增長 8%,達 1403.3 億元(221.37 億美元),整個 2022 財年該部門收入收入同比增長 18%,達 5927.05 億元人民幣 (934.97 億美元)。在國內消費者數量上,阿里也達成了超 10 億用戶的里程碑,其中有 9.03 億消費者為年度活躍消費者。
財報將此歸功于阿里在國內業務上的多元化嘗試,通過為不同的消費者創造個性化的消費場景并且提供「身臨其境」的消費體驗,有助于吸引并留存更多的用戶。
早在去年 12 月的投資者大會上,CFO 徐宏就曾對阿里的業務進行過一次分類,對應著具體的發展階段,阿里的業務可以被劃分為播種期、壯大期以及盈利期,不同發展階段的業務有著不同的任務與使命。
在國內市場上,淘寶、天貓已然十分成熟,未來目標更多是從存量中謀質量。擴大消費者規模的重擔自然落在了淘特、淘菜菜這類推出不久、仍處于播種期的業務身上。
淘特、淘菜菜倒也不負眾望。
2022 財年,淘特的年活躍消費者超過 3 億,淘菜菜也收獲了 9000 萬的活躍消費者,整體來自欠發達地區的新增年活躍消費者的比例超過 70%。
雖然專攻下沉市場的淘特于 2020 年才正式入局,比競爭對手拼多多晚了整整五年,但此次淘特的年活躍消費者超 3 億卻只用了兩年,比拼多多快了半年。與此同時,淘特的年度支付訂單同比增長 100%,發展之迅猛令人眼前一亮。
淘特 APP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種子」生長的不錯,但已經成熟的淘寶、天貓卻因疫情沖擊沒能在財年結束時「豐收」。
盡管整體來看,2022 財年淘寶、天貓有 98% 的原有消費者持續保持活躍,有超過 1.24 億的活躍消費者在淘寶和天貓上的年消費額超過 1 萬元人民幣;但從剛剛過去的第四季度來看,淘寶、天貓的季度 GMV 增長出現了 19 年來的首次下滑。
財報顯示,今年 1 月、2 月的 GMV 增速基本與之前持平,但 3 月份卻出現了個位數的下滑,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反復影響,消費者需求疲軟,供應鏈和物流也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中斷。
據張勇在電話會上披露,4 月份淘寶、天貓的GMV更是出現了超過 10 個百分點的下降。
「在疫情下,商業能否持續穩定地經營,是所有商家共同的核心關切。能夠在不確定的疫情態勢下,確定性地保障供應鏈和物流的穩定和暢通,商業才可能穩定經營,消費情緒和意愿才能更好地恢復。」張勇認為促進消費恢復的關鍵在于供應鏈和物流,并表示,「社會物流體系相比于四月已經有很大程度的恢復,但消化積壓包裹仍需要一些時間。」
在國際業務方面,聚焦東南亞市場的 Lazada 依舊是增長的主力。
2022 財年,國際商業部門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 3.05 億,財年訂單總量同比增長 34%。其中 Lazada 的訂單強勢增長 60%,Trendyol 訂單增長達 68%,AliExpress 的訂單增長量持平。
但本季度的增長明顯放緩,根據財報,第四財季阿里國際商業零售業務收入 98.87 億元(15.60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94.96 億元增長 4%。四季度訂單總量同比增長 7%,其中 Lazada 和 Trendyol 的訂單量保持上升趨勢,但 AliExpress(全球速賣通)的訂單量下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前者的增長優勢。
Lazada 上的泰國主播正在推薦中國產品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海外市場,阿里同樣深受外部環境及行業競爭的影響。
在電商業務持續增長的中東地區,僅 2021 年,土耳其的電商交易量就增長了 79%,電商交易總額占土耳其貿易總額的近 18%,大約 70% 的交易是在手機應用程序上進行的。生長于此的 Trendyol 在四季度訂單量穩步增長 48%。
而在東南亞地區,受疫情緩和、線下消費放開的影響,四季度 Lazada 的訂單增長則由上一季度的 52% 放緩至 32%。
AliExpress 四季度訂單下降,更是直接受到歐盟 VAT 政策變化、疫情中供應鏈中斷以及俄烏沖突的影響。
在三項主要的海外零售業務中,增長放緩的 Lazada 面臨的競爭尤為激烈。
首先是老對手 Shopee 的增長依舊迅猛。
據 Shopee 2022 年一季度財報顯示,Shopee GAAP 營收 15 億美元,同比增長 64.4%,訂單總數為 19 億筆,同比增長 71.3%,盡管訂單增長量低于前幾個季度超 100% 的成績,但與 Lazada 相比仍優勢明顯。
其次是,去年 6 月 Shein 開始進入泰國、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并在新加坡設立總部,今年 4 月,TikTok Shop 也逐漸將其跨境業務拓展到了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隨著 Shein 和 TikTok Shop 的加入,東南亞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被搶占,Lazada 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在去年 12 月的投資者日上,Lazada CEO 李純曾表示未來將服務 3 億東南亞消費者,實現年均 GMV1000 億美元的增長目標。如今,服務 3 億東南亞消費者倒是達成了,但是 GMV 的 1000 億美元增長怕是遙遙無期。
但好在 Lazada 也沒打算只在東南亞這一棵樹上「吊死」。
今年 4 月,有外媒曝出消息稱 Lazada 將走出東南亞,開啟全球化擴張,歐洲是其選擇的第一站。
背后原因無外乎兩個,其一是早在去年 10 月,Shopee 就曾嘗試在法國上線運營,但其發展不及預期甚至還造成其母公司 Sea 的市值一度跌去近 74%,Shopee 在歐洲發展受阻無疑為 Lazada 日后開發這一新市場留下了口子。
其二是阿里的物流和倉儲網絡已經覆蓋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能夠為 Lazada 的業務提供基礎支持,加之阿里的 Trendyol、AliExpress 均涉及歐洲業務,三者共同發力也許更能抵御不確定的市場環境變化所造成的影響。
在國際批發業務方面,過去一個財年,阿里巴巴國際站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2022 財年,外貿中小企業在阿里巴巴國際站平臺上完成的交易額同比增長 46%,通過向更多的商家開放數字外貿服務,阿里國際站正逐漸轉型為數字化外貿全鏈路服務平臺,并由此帶來了增值服務收入的快速增長。
核心的國內外商業業務之外,此次阿里的云計算業務表現也算亮眼。
2022 財年,云計算業務總收入為總收入為 1001.8 億元人民幣 (158.03 億美元),同比增長 21%,首次實現年度盈利;四季度,云計算業務收入達 189.71 億元(29.9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
據 CFO 徐宏在電話會議上披露,過去一年阿里在技術上投入的成本費用超過 1200 億元。高成本的投入給阿里帶來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分布式儲存系統「盤古」、CPU 芯片倚天 710、磐久、神龍 4.0、龍蜥、靈杰等多款底層自研技術產品相繼面世并入選領先科技成果。
與此同時,云計算的發展也將有利于阿里全球化業務的發展。
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阿里云共為全球 27 個地域提供云計算服務,并于去年年內在印尼、菲律賓、韓國、泰國以及德國等地新成立了數據中心。
據財報顯示,云業務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釘釘在過去一年為超過 2100 萬個組織的用戶提供了遠程服務,為現代企業和組織提供了新的工作、共享和協作方式。
但除了云計算,阿里其他的業務情況則乏善可陳。
本地消費服務部門年活躍消費者約為 3.76 億,同比增長 20.5%,季度凈增 400 萬;2022 財年年度及季度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超 25% 和約 9%。
其中「到家」業務里的餓了么受疫情影響,非餐(生鮮、藥物等)訂單需求量猛增;「到目的地」業務中的高德、飛豬本財年訂單快速增長則主要由高德用戶的使用頻率增多以及交易量提升推動。
菜鳥業務板塊在 2022 財年(抵銷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后)的收入同比增長 24% 至 461.07 億元,主要得益于來自跨境電商零售業務中第三方商家的收入增長,以及為中國商務零售業務提供的履約解決方案和增值服務的增長。
在物流基建方面,過去一年菜鳥極為重視 eHubs、干線、分揀中心以及最后一公里派送網絡,持續加強國際物流建設,日均處理的跨境及國際包裹量超 450 萬個。第四財季,菜鳥更是有 2 個新的國際分揀中心投入使用,阿里海外的自營分揀中心增至 9 個。
數字媒體與娛樂版塊,財年收入同比增長 3% 至 322.72 億元。四季度收入為 80 億元,同比下降 1%,持續虧損,優酷日均付費用戶規模同比增長 14%,依舊是在 88VIP 會員計劃的幫助下才得以實現。
考慮到無法控制疫情風險以及其他不確定性,阿里沒有提供今年的財務指引。
面對愈發不確定的宏觀環境,一向敢于嘗試的阿里也開始變得慎之又慎。
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公布了下一財年的關鍵財務目標,「高質量發展」、「優化成本結構」、「建設云基礎設施」、「保持健康的現金流」是四大關鍵詞。
在經濟前景不明朗,地緣政治越發復雜的情況下,阿里選擇在控制成本的同時,轉向高質量增長,通過發展高質量的消費者、數字商業、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創新,在不確定中謀求穩定、可持續的收入增長。
當被問及成本控制將涉及哪些方面時,CFO 徐宏給出了兩個回答,一是關停長期價值不明顯的業務,二是根據業務的不同性質很多業務端均需進行相應的降本增效。
「整體的角度來講,我們沒有對利潤或收入的具體要求標準,但是提升運營效率、降本增效,控制好現金余額一定是未來一年很重要的任務。」
疫情風險外,政策的變動一向也是各大互聯網公司以及大眾關注的焦點。
前不久,5 月 17 日全國政協召開了名為「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專題協商會。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企業家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要支持平臺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外還表達了將「支持數字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
消息一出,市場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利好的信號,各大巨頭自然也對未來的發展自信不少。
「近期國家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釋放了對于穩經濟、穩就業、保民生的強烈信號,」張勇在電話會上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這些方面包括了非常重要的消費領域,包括基本的民生領域、供應鏈領域等等,這些都與阿里的業務息息相關。」
張勇表示,阿里未來將致力于履行社會責任,承諾讓消費者過上更好的生活,幫助商家推動技術創新,同時還將密切關注政策的最新進展,保證公司合規且遵守政策規范。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極客公園”(ID:geekpark),作者:魚三隹,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