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字母榜
+ 關注
2023-01-13 10:16
736次閱讀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曾經的幼兒園老師徐娥,下海經商后連續踩坑、每年虧損百萬元,卻在2022年實現了年入8000萬的大翻盤。

湖北秭歸人徐娥生于1991年,曾長期在宜昌一所幼兒園當老師。2018年,徐娥夫婦返鄉創業,主做臍橙、獼猴桃等水果生意。但水果批發歷來看天吃飯,徐娥很快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

2019年,他們預付120萬元,包下了四川蒲江的一片獼猴桃園。然而,當年10月的冰凍天氣導致獼猴桃表皮開裂、果肉損傷,無法正常食用。最后,這片果園只帶來了不到10萬元的收入,徐娥的損失高達100萬元以上。

徐娥嘗試轉戰線上,扎身彼時火熱的社區團購。不料,一些新平臺燒光資金、陸續倒閉,徐娥受到波及,近百萬元的貨款未能收回,背上債務。徐娥說,那段時間特別煎熬,“每天被各種催債,電話不敢接。”

2020年之后,徐娥把重心放在拼多多上,同時把銷售對象從批發商調整為消費者。她直接從果農收購果實,在本地打包并發往全國,從源頭確保品質、降低成本,并擺脫對于大批發商的依賴。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隨著用戶口碑的不斷累積,徐娥的臍橙生意走上正軌,日均訂單量從數十單逐漸增至幾千單。2021年,徐娥做到了拼多多臍橙品類前三名;2022年銷售額超過8000萬元。

最近,臍橙步入銷售旺季;而全國物流配送能力的快速恢復,也為水果等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帶來利好。再加上春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年貨節,徐娥店鋪再度爆單,單日發貨量最高達3萬單。

除了徐娥這樣的頭部商家,眾多中腰部和長尾農產品商家也吃到了年貨節的紅利。在平臺一系列流量政策、優惠補貼和營銷玩法的助推下,許多商家的銷量達到平時的數倍。

與雙11、618等年度電商大促相比,年貨節的誕生相對較晚,但電商平臺、商家和消費者的參與熱情不斷升溫。

今年春節,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等主要平臺都舉辦了年貨節,玩法各具特色:淘寶天貓首次取消“跨店滿減”,改為官方立減的價格直降;京東年貨節長達一個多月,將元旦和春節涵蓋在內;拼多多繼續主打“百億補貼”“零傭金”“萬人團”等,并提供30億元站內資源和紅包優惠;抖音則從內容入手,直播帶貨和貨架電商雙管齊下。

過年辦年貨,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傳統認知,也是電商紛紛推出年貨節的心智基礎。而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一直是年貨最核心的組成部分;能否提供種類豐富、品質優良的農產品,是辦好年貨節的基本功,也是電商平臺的比拼重點。

另一方面,與農業、農村深度綁定的特性,決定了年貨節除了幫消費者省錢外,還需要讓上游商家省心省力,以低投入獲得高回報。

電商大促以“省錢”為核心競爭力,年貨節自然也不例外。但與常規大促的平臺搭臺請客、商家花錢唱戲不同,年貨節同時幫助供需兩端“省錢”,促進農產品高質量上行,進而帶動整個平臺增長。這套發展范式的本質是讓羊毛出在系統效率提升而非商家身上,有望讓年貨節跳出窠臼,跑出新的電商大促路徑。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記憶中,與吃有關的年貨大都局限于當地農副產品,能夠買到的外地特產通常是深加工食品,比如臘肉、臘腸等。北方傳統年貨流行各種蜜餞和腌菜,也與冬季新鮮蔬菜不易獲得有關。

直到最近幾年,覆蓋城鄉的物流網絡逐漸完善,新鮮農產品的長距離運輸成為可能;再加上“農地云拼”模式從供需兩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全國乃至全球的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春節餐桌。

以圣女果(又名櫻桃番茄)為例,這種原產南美的水果適宜在溫暖環境中生長,最合適氣溫為20~30攝氏度。但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黃河以北普遍低于冰點,無法大面積種植,需要從外地輸入。

廣西等南方省份是國內圣女果主要產區,種植戶眾多、供應鏈成熟。但由于圣女果不耐保存和長距離運輸,在傳統批零經銷體系下,新鮮果實的銷售范圍往往局限于本地本省;面對全國各地的年貨需求,商家心有余而力不足。農產品電商興起后,許多商家開始借助線上轉型,把生意從當地擴展至全國。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梁吉是廣西百色一家大型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目前已經與當地30多個行政村的超過700家農戶達成收購合作。有了充裕供給后,梁吉除了做線下分銷外,還在拼多多開設店鋪,拓展線上渠道。

目前,梁吉拼多多店鋪每月拼單超10萬件,售出約50萬斤圣女果,約占電商總銷量的70%。他預計,今年年貨節的銷量有望增長10%以上。

除了新鮮水果蔬菜,更不易保存的鮮活海鮮,也成為年貨節的熱門商品。

山東半島東南沿海的乳山盛產生蠔,但這種海產品在交給買主時必須做到“三包”——包鮮、包活、包肥,物流配送要求極高。這導致當地商家長時間囿于本地,難以觸達全國市場。

但近年來,農產品電商的“產消對接”模式砍掉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壓縮了從產地到餐桌所需的層級和時間;再加上冷鏈物流的日益普及,乳山生蠔開始走向天南海北。如今,乳山市每年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生蠔3億斤以上,銷售額超30億元。

作為乳山當地的知名生蠔商家,吳東是這一波農產品電商紅利的受益者。他在2019年開設了拼多多店鋪,日訂單量很快從四五百單飆升至5000單以上。2022年,吳東公司的生蠔銷量已占到當地線上總銷量的1/5。

本屆拼多多年貨節,乳山生蠔被列入活動重點扶持的地標、品牌農產品,訂單量明顯增加。吳東透露,年貨節期間他的公司每天要賣出4萬斤生蠔,峰值時段可能再翻一番。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目前,拼多多已經聯合全國上千個地標產區,引入百色圣女果、乳山生蠔這樣的優質特產。此外,在全球供應鏈的加持下,來自全球各國的農產品也加入了年貨行列。

例如,來自7000公里外的挪威三文魚,在落地上海浦東機場后,當天就能送達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消費者餐桌,全國其他城市也能實現隔天達,或者48小時配送至大倉。

方便快捷的配送確保了商品品質,也擴大了三文魚等“洋年貨”的消費群體。有商家表示,過去三文魚的主要客戶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且以商超、餐廳供貨為主;如今,從拼多多數據來看,三文魚的消費人群已經覆蓋三四線城市,家庭成為購買主力。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國內外眾多農產品商家的加入,讓年貨節的商品豐富度得到保障。不過,消費者已經走過了置辦年貨只看重數量的階段,而是既要“多”,又要“好”;商家要想沖高銷售額,產品本身的競爭力是關鍵。

一些商家針對線上渠道的特點,篩選出更適合電商平臺的專供品種。

廣西百色的梁吉注意到,在電商平臺銷售圣女果,產品標準必須與線下不同。這是因為,不同品種的圣女果除了甜度、水分等口感差異外,硬度也存在區別。硬度更高的品種更能承受路途顛簸,可以走電商渠道;而另一些品種容易破裂,不適合發快遞,就只能在線下售賣。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此外,梁吉公司分選圣女果,先由人工篩出裂果、壞果,再通過機器根據果徑、果重進行分級,整套流程的損耗率達到10%。但梁吉認為,這是保證品質的必要之舉。

還有一些商家把農產品標準化,化解網購農產品“開盲盒”的顧慮。

在較長時間里,乳山生蠔的銷售規模難有突破,除了產業規模較小、集中度低外,海產品缺乏統一標準也是重要因素。過去幾年,當地聯合科研院所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標準,并統一規劃和運營管理示范區,為標準化生產打樣。

如今生蠔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吳東,正是是彼時入局。除了產品的標準化外,他和團隊還建立了品質追溯體系,每箱從拼多多店鋪發出的生蠔都帶有“防偽+可追溯+地理標志”三合一的可追溯標簽。這套體系常見于陽澄湖大閘蟹等知名特產,如今正在被乳山生蠔等更多地標農產品所采納。

也有商家嘗試在傳統品類中進行創新,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吸引力。

雞蛋幾乎是家家戶戶置辦年貨的必需品,同時也是供需兩旺的常見農產品。但近年來,健康標準更高的可生食雞蛋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讓不少商家看到了新的商機。

四川綿陽的圣迪樂是一家大型雞蛋生產商,在全國各地建有17座智能養殖場,母雞養殖規模超1300萬只。圣迪樂相關人士介紹,可生食雞蛋不能攜帶任何致病菌,生產標準很高。

為此,圣迪樂引入全自動蛋品潔凈線,對雞蛋進行自動化消毒殺菌和無菌保護處理;兩次清洗去污、烘干、紫外線殺菌、噴油保護、電磁光檢、超聲波裂紋檢查、稱重打碼、分裝及裝箱等工序的每個步驟精確到秒,雞蛋從上傳到裝箱,5分鐘內便可完成。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可生食雞蛋的零售價格為每枚2~3元,相比普通雞蛋高出不少,但仍然很受品質型消費者的歡迎,尤其是25~35歲的有孩家庭。目前,可生食雞蛋已占到圣迪樂線上銷量的50%。

事實上,傳統品類的消費升級,已經成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趨勢之一。圣迪樂2020年在拼多多開設旗艦店,起初認為拼多多消費者更看重性價比,而圣迪樂主打中高端,有可能不太好賣;但實際上,圣迪樂如今一年可在拼多多售出1200萬枚雞蛋,復購率和好評率很高。

這也促使圣迪樂將拼多多作為重點銷售渠道,定制專供產品,并在價格、生產線和供應鏈等方面優先保障。今年年貨節,圣迪樂預計銷量有望增長50%。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除了商品更多、品質更好外,年貨節的另一層含義是“更省”。

這種“省”首先體現在消費側。各大電商平臺在年貨節期間紛紛加大優惠力度,如淘系的官方直降、京東抖音的跨店滿減,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萬人團等。

與此同時,年貨節也在幫助商家“省”。以拼多多為例,年貨節期間,平臺繼續堅持農產品零傭金政策外,再加上各類補貼,讓商家參加年貨節的負擔更輕,回報更高。

另一方面,在農地云拼的產消對接模式下,年貨節聚攏大量訂單,提供確定性更強的批量需求,讓商家在備貨、營銷、發貨、客服等環節有的放矢,預留與訂單規模相匹配的人手、貨源和資金,從而把更多資源用于長線經營能力建設上,比如品牌、研發、擴大生產等。這也讓年貨節超越春節,具備了更長期的價值。

目前,不少頭部農產品商家已經成為當地的企業新名片,在為本地特產開辟銷路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幫助農民從田間地頭之外獲得收入。新農人企業的社會價值,又被年貨節進一步放大。

廣西荔浦出產的芋頭是本次拼多多年貨節的重點扶持地標產品之一。當地芋頭銷售企業“芋口福”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把銷量從日均幾十單做到3000單。

“辦年貨”的儀式感,沒人能抗拒

芋口福創始人龍啟強表示,芋頭銷售的線下批發需要現款現貨,單量很少;相比之下,電商渠道起量快、銷量大且穩定。如今,拼多多等電商渠道銷量已占到90%。針對本次年貨節,芋口福備貨達到了100噸,每天銷售近1萬單。

在荔浦,像芋口福這樣的企業改變了產業分工,帶來了覆蓋青中老群體的就業機會: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做電商,四五十歲的搞種植和加工貿易;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提供粗加工領域的指導。到了銷售旺季,不少人每月收入超過1萬元。

除了新農人外,一些老字號也成為年貨節的受益者。

天津特產狗不理包子名聲在外,但也面臨著品牌老化、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的難題。2020年,狗不理在拼多多開設旗艦店,售賣自有品牌速凍食品,如今已成為肉制品頭部店鋪之一。

略微反直覺的是,狗不理以線下門店起家,網售不過兩三年,但根據內部人士的說法,其線上線下的銷售占比已經達到“一半一半”,電商渠道占據半壁江山,消費者以年輕人居多。

嘗到甜頭后,狗不理對于本屆年貨節熱情很高,從去年10月起開始準備,還為電商渠道專門研發了面食和家宴禮盒,期望年貨節銷量創新高。

年貨節對于商家的提振作用,已經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上月底,商務部、中央網信辦等共同指導舉辦“2023全國網上年貨節”,各個省份設立分會場、策劃配套活動,并組織電商、生產制造企業、快遞物流企業等參與。

在疫情陰霾逐漸淡去、經濟消費逐漸復蘇的2023年初,一場惠及多方的年貨節恰逢其時。它讓消費者感受到了久違的春節“儀式感”,給農產品商家帶來了生意增量,同時也有望在更長的周期內,為農產品上行提供更多動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彥飛,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字母榜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