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SaaS圈氣氛壓抑。資本寒潮與疫情的疊加,令SaaS企業瑟瑟發抖。年初我也發了兩篇文章提醒大家注意投資環境的變化;但今天想和大家說:不用過度悲觀,我認為——
目前的黑暗和低潮,只是中國SaaS駛向星辰大海的前夜。
今天我先從宏觀經濟聊聊SaaS的前景,再用一個40年SaaS企業的財務模型估算其長期價值。
文末提供估值計算的Excel文件鏈接,各家SaaS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參數,算出自己公司的長期價值。
先說這部分的結論:to C領域經歷互聯網改造的巨大波浪,將會在to B領域緩慢重現一遍。
首先,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to C(消費者)的影響,大家有目共睹。個中差異,就是報紙與網易新聞App的區別,WORD與石墨文檔的區別、街邊打出租車和用滴滴叫車的區別......
由于每個人都是C(消費者),我們的生活被互聯網改變的現實是很容易感知到的。
同時由于每個C的屬性差異不巨大,C端互聯網浪潮用20年的時間飛速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這里我提出一個問題:toC與toB,哪個經濟體量更大?
GDP報告里不能直接找到這些數字,我們先用做個簡單的“面包”推算。
比如,我們去買個10元錢的面包,to C經濟體量就是10元;它背后有多少to B業務?舉例來說,其包含2元的食材成本、1元人工、1元設備折舊(機器總價3萬元)、2元店租、1元營銷費用和3元利潤。而這2元食材的上游,有農產品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多次業務的產生;而價值3萬元的面包機等設備生產的過程中,有采礦公司、煉鋼廠、沖壓機廠、面包機制造廠......
所以單從這塊10塊錢的面包里,我們就可以看到toB比toC的經濟體量大得多。
以我國2020年GDP為例,114萬億的總量中,農業占7.3%、工業39.4%、服務業53.3%。
農業品大部分是經過集中采購、批發、零售才到消費者手里的,大部分業務是toB的。
工業生產中,大部分是零件、設備與原材料,即便是個人購買汽車,也是零售商先進貨再專賣,所以大部分業務也是toB的。
服務業中,餐飲這類門店類是直接toC的(4.7萬億,占GDP的4%),大部分也都有個轉售的過程。仍然是to B體量大于to C。
(以上數據來自:《重磅!2021年國民經濟成績單發布:GDP破110萬億!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公報全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981112194082869&wfr=spider&for=pc )
我們大致可以推算出,toB的體量是超過toC不少的,因為大部分toC產品/服務提供之前,都有多倍的toB產品/服務被提供。
而這么巨大的toB經濟體量,需要使用SaaS來接入互聯網。
順便說一句,只把局域網OP軟件的功能搬到云上不是SaaS; SaaS要實現B與B的連接,通過網絡連接、數據打通,實現更大價值。
那么,我們如果站在10年后的某天看中國SaaS,會看到什么。我大膽推測一下:
1、SaaS機會巨大,在每個產業的互聯網化進程中,SaaS都將起到連接器的作用。與今天中國SaaS的體量相比(百億級營收),整體還有百倍以上的上升空間(萬億級)。
2、從具體行業+具體領域看,會出現眾多王者。例如某個具體行業的主營業務系統,由于數據及服務上的規模效益、甚至連接上的網絡效應,一家行業SaaS獨大,是更符合互聯網特性的。
3、但從全局看,不會有壟斷寡頭。因為toB最大的特點是行業差異,不同行業有不同需求;但同一個行業里會逐步形成有限的幾套最佳實踐。一個通用SaaS產品(例如CRM、OA、ERP)可以占據很多小市場,但其中諸多相對獨立的大市場一定由行業SaaS占據(例如醫藥行業的CRM)。
即便是美國的Salesforce擁有force.com(我說的第三層PaaS,鏈接見文末),也只在客戶側(市場、銷售、服務)有較強市占率。中國SaaS領域,則更難如to C領域一樣出現寡頭。
那么,平臺公司是否會壟斷大部分SaaS產品呢?也不會。絕大部分行業市場不適合BAT、頭條、華為云這些平臺公司。我查過騰訊和華為的人效都大約是500萬/人·年,大廠無法承受只有20~80萬人效的大規模的行業SaaS部門。平臺公司更希望由ISV(獨立軟件供應商)提供產品或SI(系統集成商)提供定制開發服務,來補齊行業解決方案。
4、SaaS企業之間形成強連接。除了大廠提供各類iPaaS能力和連接機會,SaaS產品之間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協同和連接。這不來自于SaaS CEO們的意愿,而來自于客戶的需求——沒有一家SaaS公司可以提供文檔、營銷、客戶、生產、供應鏈、HR等各方面的全部能力。SaaS產品之間必然要打通為客戶提供更有效的服務。我特別開心在今年看到很多這類實踐。
5、由此,我也預測中國SaaS與全球SaaS需要強連接。在IT建設上閉關鎖國是愚蠢的,我們的基礎仍然很差(目前中國IT水平與歐美仍有10年以上差距,而且未見有縮小的趨勢),我們即便可以忍受重復投資,但不能忍受IT成為國內所有行業發展的瓶頸。
是的,符合產業趨勢的方向、巨大而又碎片化的市場、巨頭不能獨自完成,這是SaaS創業的優美之處。
由此看來—— SaaS領域的未來必然是百花齊放、漫天星辰。

空口無憑,我們一起對SaaS企業的第一重價值——“工具價值”做一個測算。
沒有財務經驗的同學也不用著急,我們不談財務知識,只談SaaS企業的特性。也就是說,大家看假設條件和結論就行了。
其實3年前我做過一個SaaS公司的財務模型,分析的理論基礎是“管理會計”中的變動成本。今年我分析了幾個準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也寫了幾篇關于財務成本結構的文章。這次的模型是在以往這些沉淀上,再次做了更貼近SaaS企業財務實戰的升級。
我建立的模型有很多與現實接近的假設:有一個SaaS企業創立于2021年,并延續了40年。我們用“凈現值法”(將今后40年的凈利潤按7%的折現率轉換為當期的價值)。

其中還有很多貼近今天中美SaaS企業實際情況的業務參數假設:
* 早期產研費率高(產研費用占營收的比例),然后逐步降低,到第11年時降為12%
* 新購增速開始很快,到第8年逐步降到30%,從第16年起降到10%
續費率開始很低,到第5年逐步上升到80%(模型對業務做了簡化,所有的訂單均為12個月,則金額續費率與NDR相同)
* 銷售折扣率只影響營收,不影響按營收比例計算的產研、服務、管理費用
* 管理費率(管理費用占營收的比例)保持12%不變
我們將每次調整一個參數、同時固定其它參數,以期發現每個參數與公司長期價值之間的關系。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表(只關心結論的讀者可以略過下圖)

我們做這個模型,想看到的結果是什么?是通過凈現值折算的公司40年經營總價值。

假設該企業分別在成立第1年、第2年、第4年、第6年拿到四輪投資,然后在第10年成功IPO(股票公開發行),A、B、C輪融資當時分別按30倍、20倍、15倍PS(市銷率)估值。我們看到IPO時(12倍PS)的估值為47億,如果把后30年的公司利潤折現到2030年這個時點上(采用7%的折現率/利息率),價值為227.3億。也就是說IPO時購買該SaaS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也有非常多的增值空間。
而作為之前A\B\C輪的投資者,到IPO前也有很大的增值幅度。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每家SaaS企業都會有這樣的價值增加;只是說,能持續發展下去的SaaS企業,是有巨大投資價值的。
我們采用一套基礎的參數,來看看這家SaaS企業的“基線估值”是多少?

40年凈利潤折現后為124億元。我們將此數字作為“基線”,來衡量各個參數變化后對估值的影響幅度。
以“服務費率”為例,我們基線參數取20%(據我了解,大部分SaaS企業的服務費率為15~25%)。

如果其在10~75%之間變化,公司的長期估值變化是線性的。但不是1:1的關系,而是2.74倍。也就是說,服務費率每增加1%,公司40年總價值減少2.74%.
不出所料,“續費率”(分子含增購)是對公司長期價值影響最強烈的指標:

而且續費率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不是線性的。在80%附近,影響倍數是5倍;在100%附近是17倍!
為了下一篇文章《定價4》,我將折扣率也作為參數放進來。

結論是,平均折扣加深1%,公司長期估值減少2.58%.
最后,這個財務模型對比了各個參數變化5%,對公司估值的影響。數值如下:

1、SaaS公司持續經營40年,哪怕從第8年起只有30%的增速,公司價值巨大;
2、產研費率、服務費率、折扣率,這幾個參數每變化1%,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都是2.6倍左右;
3、續費率(本簡化模型中與NDR相同)是SaaS公司最重要的指標。所以說:SaaS的本質是續費。

當然,這個模型還只計算了SaaS企業的第一重價值——工具價值。
如果該SaaS公司還進入了我說的第二重、第三重價值,那么公司的估值當然會更高。當然,這部分估值就很難用今天這樣具體的數字來計算了。

總結一下,作為一個SaaS企業,只要做到持續較高續費率,公司就有巨大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最后,我知道會有不少同學質疑這個財務模型的一些假設:
* 公司是否能延續40年?(這有點像生存者偏差,但當我們看全局,可以肯定總有一部分優秀的創業公司能走下去)
* 能否把產研費用壓縮到12%這么低?(美股IPO的SaaS企業很多能做到)
* 一個企業如何能做到連續25年增長10%?(這個比例并不高,而且是基于我前文說的行業SaaS有機會成為具體領域的王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SaaS白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