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企服點評專家團李靜:時代呼喚新的B2B在線支付
告別網銀,B2B支付走向銀企直付
導語:
過去十余年,中國最大的創業機會來自于ToC消費互聯網,ToC在線支付也借助互聯網滲透和下沉紅利,完成了爆發式增長。
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漸見頂,中國將迎來以科技創新驅動為主的產業互聯網。下一個十年甚至被稱為ToB企業的黃金十年。
但ToB的在線付款之路仍在泥潭中掙扎。各類B2B平臺打著利用互聯網技術破除信息壁壘,去除中間商,縮短中間流通環節的旗幟,卻仍舊擺脫不了“打開若干個網銀系統手工付款”這一步,無法完全去“去中間化”,實現“端到端”的交易。
B2B支付的提升是B2B企業發展的核心發動機,是不下牌桌的能力。
然而,現在B2B支付市場卻是一團糟,真真假假摻雜在一起,容易引發大眾誤解,本文試圖向大家分享,我對于B2B支付的看法。
先點明3個觀點:
1、銀聯在線支付不屬于ToB支付;
2、在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后,第三方支付已然不是ToB企業的最佳選擇;
3、搭建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高速公路,銀聯直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B2B在線支付
ToC支付和ToB支付發展的差異,可以歸結于它們針對的群體不同。ToC是針對個人用戶的,而ToB是針對企業用戶的,支付主體是企業對公賬戶。相較于ToC支付而言,ToB支付交易金額更高,交易頻率低。
再加上監管政策的不同,ToC支付的技術無法服務于ToB支付,兩者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ToC支付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我們不再贅述,本文主要講述市面上常見的B2B支付。
通常,大家認為B2B支付可以分為三類:網銀支付、銀聯支付、第三方支付。
但現在,我要強調的是,B2B支付只有一種交易模式——網銀支付。
澄清1:銀聯在線支付不屬于ToB支付;
銀聯在線支付,其實也是ToC支付,無法承擔ToB支付職能。銀聯在線支付適用于個人和家庭的日常消費支付與轉賬。客戶可以通過個人網上銀行服務,完成實時查詢、轉賬、網上支付和匯款功能,屬于ToC支付。
澄清2:在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后,第三方支付已然不是ToB企業的最佳選擇。
大部分第三方支付都是基于虛擬賬戶體系的支付模式,其運轉邏輯如下:當B1、B2企業存在交易關系時,B1企業向B2企業購買產品,B1企業會將銀行賬戶中的資金打入B2企業的銀行賬戶中,B2會向B1開出一張發票。
在B2B商業行為中,資金流、發票流和貨物流需要相互統一,即三流一致。
三流一致是指,納稅人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支付運輸費用,所支付款項的單位,必須與開具抵扣憑證的銷貨單位、提供勞務的單位一致,才能夠申報抵扣進項稅額,否則不予抵扣。
而一旦使用第三方支付后, B1企業會將錢打給C,C將錢打給B2。合同注明的交易是B1、B2,而實際的交易卻經過了C之手。
第三方支付的虛擬賬戶在真實的商品和交易過程中承擔著支付功能,但卻不被現有的金融體系所統計,容易滋生市場灰色空間。
2017年開始,監管重拳出擊。央行209、238、281、296、248等文響徹行業,要求第三方支付斷直連,必須接入網聯平臺,再轉發到銀行處理,監管范圍從上到下涵蓋了清算組織、金融機構、支付機構、收單及聚合支付機構。
因此,B2B支付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依靠網銀支付。
如今,網銀支付弊端愈發明顯。
我之前和一家招聘公司合作過業務,當時那筆單子的成交金額僅為數千元,整個合作交接流程卻持續了超過1個月,涉及公司至少10個人。
確定合作后,對方將合同郵件寄給我們蓋章,我們將郵件提交律師復核,如有修訂的地方,還需要等待對方確認。之后,我方提交蓋章審批流程并將合同郵寄到對方。
我們給對方打款后,對方銷售人員需要不斷催促財務確認款項、開發票。
在沒有銀企直聯的情況下,財務人員手里的U盾掌握著全公司的命脈,所有的收付款結果查詢都需要依賴財務人員查詢。
此時,財務人員會變成公司的大客服,假設財務人員每10分鐘查詢一次,一天8小時的帶寬拉滿也只能查詢48次,無法響應隨時可能出現的需求。數據孤島的形成給大家的工作徒增很多麻煩,所以財務人員經常被吐槽,臉難看、事難辦。每天要在各種系統之間來回切換,反復橫跳,大家不可能開心。
偶爾還會碰到限額拆單等情況,財務人員的暴躁程度直線上升。限額是國內支付的特點之一,不同銀行、不同分行的限額都不同。假設需要向對方賬戶付款100萬,財務人員需要將其手工分成100筆,進行上傳。
收付款完成后,財務人員還會通知銷售人員進行訂單認領。通常,公司的銷售人員和財務人員會組一個微信群,叫做銷售認領群。財務人員只要收到一筆款項,就會將相關信息發送到微信群中,讓銷售確認。
緊接著,銷售會向跟蹤的客戶致電咨詢,明確打款的業務項目,并向財務確認簽字,這是銷售工資組成中銷售提成的依據。
B2B支付嚴重依賴網銀支付,網銀支付依賴手工單筆支付。
首先,制單依賴手工,需要財務人員對照合同上標明的賬戶明細逐筆手工錄入。人工操作,容易出錯;
其次,單據需要二次復核,這使得很多創業公司的老板、財務人員手里總是擁有一大把U盾,時時掛在身上。但在疫情期間,由于隔離及其他因素導致“人盾分離”,或者有U盾卻沒有適配的電腦,一些公司的經營業務因此受到牽連。
每個系統都是一個孤島,你得同時打開多個系統才能完成一件事的溝通。我們數字化的初衷是讓事情更高效,而現在-人們同時打開多個系統-的這一刻,新技術顯然違背了它發明的初衷,它并沒有讓人們的工作更高效、簡單,系統并沒有遷就人,反而是人在遷就系統。
因此,連接銀行,打通“銀企”一體化,實現銀企直付,才能實現真正的B2B支付,填補產業空白的一角。
這也會更適應監管對三流一致的需求。企業使用合同約定的銀行賬戶支付,合同、發票、銀行支付記錄才能夠一一對應上。要想讓銀行賬戶支付實現線上交易,銀企直聯是唯一通路。
企業99%業務都和錢有關,像收款、付款、投融資等全都離不開資金,業務流和資金流相輔相成,企業的一切運轉活動最終都表現為資金的流入和流出,而這一切最終都會反映在企業的銀行賬戶流水之上。
實現銀企直聯后,當銷售人員完成在線電子合同的簽訂,業務系統審批通過的同時,資金已經自動打入對方賬戶,銀行回執單信息會同步出現在我方系統中。系統中 ,付款客戶的名稱和銷售人員跟蹤的客戶會實時匹配上,信息孤島被打通。
銀企直聯其實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傳統的銀企直聯,單個前置機只能連接1家銀行,投入成本高達27萬元/年。為了完整安裝前置機,需要專業的IT運維人員,開發周期長達1.5-2個月。
假設按照60天完成1家銀行的開發周期來計算,要想連接1000家銀行,2個人不間斷需要84年才能干完。
因此,傳統的銀企直聯是一個不能普及的事物,稱之為“接口”更合適,不符合B2B支付工具的定義。
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新型的銀企直聯產品,與國外Stripe類似,以支付為核心,搭建企業和銀行直通的高速公路。但資金仍在個人的銀行賬戶上,用戶平時的支付習慣也不曾被改變,只用在一個超級網銀上就能實現所有銀行賬戶的操作。
此時,銀聯直聯才算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B2B在線支付,變成了通用型產品,類似大插座。一邊鏈接企業的應收應付訴求,一邊鏈接銀行獲取現金流流水和交易憑證,讓資金管理真正做到更高效。
當下,經濟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新舊動能的轉換已然開啟,規模驅動退場,效率驅動抬頭,企業會選擇最相適應的產品或者技術來提升內部效率,增加利潤。B2B支付的升級,正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