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專家團|李靜:信創最關鍵的一步是什么?司庫管理!

李靜
+ 關注
2022-11-25 10:52
1542次閱讀

導語

 

疫情反復、美聯儲加息、資本寒冬、俄烏軍事沖、中美科技脫鉤,近幾年的不確定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猛烈。黑天鵝早已變成“家禽”,悲觀、焦慮、不安彌漫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人們在對抗各種不確定性時,情緒往往被放大。在“信心比黃金更寶貴”的當下,軟硬件的自主可控是為數不多的共識。

為了順利完成主線任務,把核心技術攥在我們自己手中,一場由上到下的信創熱浪席卷了產業界。政策的暖風頻頻吹起,沾上信創概念就拉出漲停板的故事比比皆是。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才能理解背后的邏輯。所以,為了發展信創,這步棋究竟布局了多久,哪些環節才是企業的得分點?

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答錯了,就是后退。

面對同一個問題,人們的解讀可能不同。但在這兒,我只想以政策為據,按照時間線來為這道論述題作簡答。

在我看來,企業的自主可控核心是資金的可控,而提到資金管理,自然是離不開銀行的。司庫管理的核心其實就是做銀企直連,通過國內的金融系統將國內企業的賬戶連接起來,為企業提供跨銀行、多賬戶、統一平臺的資金管理解決方案,讓事情從源頭變得可控。因此,信創最關鍵的一步是什么?司庫管理!

故事的開始要從數字化說起。

2012年,IBM提出數字化轉型概念。該概念強調應用新一代數字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塑客戶價值主張和增強客戶交互與協作。即將信息轉化為數據,將數據轉變成二進制代碼,再將處理完的代碼數據萃取為有用的信息。

此后,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球企業討論的熱門話題。

在疫情階段,數字化進展更像是按下了快進鍵。在《全球經濟十一問》節目中,陳春花曾分享過類似的看法,“數字化轉型讓我們離開真實的物理世界,在數字世界中也能迅速發展。”

任意打開一個資訊平臺,滿屏皆是“不進行數字化轉型,業務就會停滯”“數字化轉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數字化才是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等強調數字化重要性和分享成功案例的文章。

最近幾年的政策導向,也驗證了以上的說法。

2020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系統明確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方向、重點和舉措,開啟了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篇章,積極引導國有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

此后,工信部、國資委等相繼出臺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文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將迎來政策利好。

在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有長達5篇的篇幅都在描述“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據不完全統計,“數字化”這個詞出現過25次,還有其使用了相關詞,比如數字社會、數字 孿生、數字技術等,出現了60多次。

數字化轉型從企業(組織)層面上升為國家戰略。數字化轉型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答錯了、答慢了,都等于是在后退。

云計算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和助推器,它帶來了無限的計算能力和擴展存儲能力的可能性,通過數據挖掘業務價值反哺商業,使得數字化時代加速到來。

因此,云計算的發展歷程幾乎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步。

根據「大勇博士安全觀」整理,近幾年云計算的政策發展如下:

1、2010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

2、2012年科技部印發《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3、2014年12月為加強黨政部門云計算服務網絡安全管理,中央網信辦印發了《關于加強黨政部門云計算服務網絡安全管理的意見》(中網辦發文[2014]14號,簡稱《意見》。)

4、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

5、2016年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26次提到云計算

6、2017年工信部發布《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

7、2018年工信部印發《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

8、2019年7月網信辦、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制定了《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

時間來到2020年4月。這一年,伴隨著新冠疫情,數字化轉型的呼聲由點及面,縈繞在每一個“求生存”“求更好生存”的企業頭上,國有企業的數字化進展如火如荼。

《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中提出 “上云用數賦能”,即“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方向和路徑。

隨后,為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務院《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顯示,到2022年底,組織100家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為不少于1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評價診斷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10萬家中小企業業務“上云”。

“上云”建設大勢所趨。

上云和數字化都不是終點。只有驅動在此基礎上的資金流發展,讓資金管理變得自主可控,才能讓企業具備“增值”空間,給予股東更豐厚的利潤回報。

這就是大家之前提到的三流合一,即業務流、資金流、數據流三者集結于一體。只有拿捏住它們,才能真正算拿到了企業數字化轉型這艘巨輪的船票。

這也很好理解,企業99%的業務都和錢有關,像收款、付款、投資融資等全都離不開資金,業務流和資金流相輔相成;企業的一切運轉活動最終都表現為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而這一切最終都會反應在企業的銀行賬戶流水之上。

因此,連接銀行,打通“銀企”一體化,實現銀企直付,才能實現真正的三流合一,解決數字化底層問題。 

司庫立方的創始人李靜算是國內倡導實現“銀企直付”的代表人物,其公司司庫立方已經靠1個API鏈接了1000+銀行和支付機構,目前也已經拿到政府多輪融資。

2022年,國資委1號文件的頒布,更是讓司庫站上了風口,資金管理的價值被擺到臺前。

2022年1月,國資委頒布1號文《關于印發〈關于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的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中央企業要將司庫體系建設作為促進財務管理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切入點和突破口。2個月后,國資委再度發布23號文《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

我們看一下文件描述,“全面整合資金管理,加快與生產等業務信息系統兼容互通、數據共享,實現全集團“一張網、一個庫、一個池” ,打通各應用系統壁壘,確保數據流轉實時準確、高效順暢,消除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 。

“有條件的企業要突出行業鏈長優勢,合理借助上下游業務、資金等信息,發揮數據和服務支撐作用,引入優質金融資源,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精準對接供應鏈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生產、流通、交易等各環節的金融需求,提供優質高效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要基于供應鏈真實業務背景,靈活運用各類金融產品依法合規盤活存量資金。”

短短3個月,國資委接連推出2則重磅文件,司庫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被提上臺面。文件明確指出,凡是有條件的企業都要基于供應鏈真實業務背景,靈活運用各類金融產品依法合規盤活存量資金。可見,這不僅僅是對中央企業的要求,更是向所有企業敲響了警鐘。

文件內容再一次呼應上云政策。要求處在“行業鏈長”地位的企業,通過政策規定開始推動實施,當然不只是“行業鏈長”們。中央企業和鏈上供應商企業都要“上云”,而這些供應商不一定是國企,更多的是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 

一切準備就緒,自主可控的國產替代高潮在此時來臨。

近日,國資內部指導信創的文件再次引起行業大范圍討論,文件指出要求在2027年前,所有中央企業100%完成信創替代,替換范圍涵蓋芯片、基礎軟件、操作系統、中間件等領域。這意味著,未來5年,是信創市場發展的關鍵期。

“信創”這個詞最早由來自一個組織。2016年3月4日,24家專業從事軟硬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國內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并將其命名為“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信創是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基礎,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中興事件”是這件事情的導火索,由俄烏軍事沖突引發的科技制裁更是將信創推上新的高度。科學無國界,可是科技卻有了姓名。

隨著中國的發展,很多技術因為一些原因越來越受制于人,尤其是上游核心技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明確了“數字中國”建設戰略,搶占數字經濟產業鏈制高點。

為了順利完成主線任務,一場由上到下的信創熱浪掀起。

科技大道不孤,政策的暖風頻吹。

億歐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開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招標指定國產化標包,各省份信創項目已逐步啟動,進行招標。9月,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聯合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加快關鍵芯片、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動重點工程及項目建設,積極擴大合理有效投資。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2+8+N”落地體系。“2”指黨、政;“8”指關于國計民生的八大行業:金融、電力、電信、石油、交通、教育、醫療、航空航天。隨后,信創將在N個行業全面推廣。

One more thing:

信創并不是“孤棋”,而是犬牙交錯形勢下,最關鍵的一步。從力推數字化轉型開始,企業逐步擺脫物理空間的依賴,走向更敏捷的數字指導發展。受限于算力和安全問題,云計算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前兩步只是在做奠基,只有資金管理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才能徹底實現國產替代。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于是,國資委今年的1號文件重點強調司庫管理,2個月后,再次重申要打造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決心。至此,信創的落地實施的政策網已經完全建立,信創產業也提出了明確的落地時間要求。

資深作者李靜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