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甲子光年
+ 關注
2022-08-01 19:11
732次閱讀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勾勒中國產業升級之路。

作者 | 李賢煥、范文婧、周曉莉、木南、武靜靜

編輯 | 劉景豐

7月27日,由中國科技產業智庫「甲子光年」主辦的2022「甲子引力X」科技產業投資峰會在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洲際酒店成功舉辦。深創投、達晨財智、復星、聯想創投、華登國際、源碼資本等近40家投資機構合伙人作為特邀嘉賓,通過現場及線上連線的方式論道產業投資。

峰會針對今年的投資焦點,特別設置了“雙碳”新能源、半導體、智能制造、數據智能、SaaS等五大領域的圓桌論壇,并就各自行業的熱點話題展開探討。

當下的科技投資行業,正呈現一副多面貌的圖譜:有的賽道正處在風口、熱火朝天,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有的賽道則進入寒冬或下行周期,如半導體、SaaS等領域;又或者“舊”賽道上出現新變化,如數據智能下的量子計算、光計算??此撇灰恢碌谋澈?,是中國正在用最短的時間快速走完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科技產業升級之路。

而在這過程中,投資人和創業者遇到的困難將越來越復雜,其考驗的不僅是技術能力和應用思維,還有對產業的認知和耐心。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從2020年起,“雙碳”便作為一個爆熱詞匯活躍在投資和產業界,而今年表現尤甚。

“近幾個月硬科技企業估值調整幅度很大,但是新能源賽道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資本的)火力也都集中在這個行業,熱度很高。”光速中國合伙人蔡偉在日前「甲子引力X」新能源投資圓桌論壇上表示

萬人追捧下,難免出現投資過熱現象。單看新能源車賽道,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賽道融資事件數量為歷年最多,共計239起,披露總額達人民幣3639億元,同比大增181.66%,創下歷史新高。可以對比的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賽道年融資披露總額僅僅剛突破1000億元。

與投資過熱相伴而生的是產能過剩。

多年前,中國光伏市場尚未成熟,許多光伏企業完全依賴政府光伏補貼,赴美上市后,陷入產能過剩的瓶頸。但此輪“雙碳”的產能過剩與上一輪的本質區別在于——國內光電、鋰電、風能產業鏈已非常成熟,加之下游需求爆發,使得上游產能緊缺,倒逼產能快速擴大。

因此,某種程度上,這種產能過剩是必然趨勢,而此時投資人需要關注的是,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在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的時期更好地生存。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從左至右依次為:凱聯資本創始合伙人&CEO李哂時、光速中國合伙人蔡偉、國壽股權科技投資負責人甘霖、源碼資本董事總經理吳凡、杉杉創投常務副總徐斌(線上)

目前,從技術能力來看,中國的硬件及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技術已頗具實力。這一點在國內外投資市場均有反映:中美投資出現“一軟一硬”“一多一少”的情況。美國投資人更多關注軟件,對硬件、新能源技術關注較少;國內LP也逐漸意識到新能源技術帶給中國的巨大機會。

不過,中國的技術優勢更多體現在產業落地方面,例如技術引進后的優化工藝、成本控制,不斷迭代技術直至大規模量產,打開國內外市場,這都是中國創業者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在對“碳”本身的研究利用及原創技術的延展上,中國尚且落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例如對固態電池的探索。同時,在鋰電、光伏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今天,上游部分重要原材料、核心設備依然需要從國外進口。

總的來看,中國新能源產業已經形成一定全球影響力,國外很多資本也希望在中國市場進行新能源產業布局。有位專家曾說,“現在的鋰電池就是二十年前的石油”。此時此刻,中國新能源產業正處在踩下油門的關鍵時期——

首先,制造業本身有“成本”和“質量”兩大核心,未來中國新能源產業需回歸制造業本質,以科技實力、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在中國的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都躋身全球前十的浪潮下,具備提供核心產品、持續創造適合產業鏈發展價值的企業,就是有投資價值、并且具有高回報價值的企業。”源碼資本董事總經理吳凡表示。

其次,新能源產業鏈各環節正在互相滲透,有抱團趨勢,純市場化的投資機構需要幫助上、中、下游的被投企業做好產業協同。

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新能源產業涵蓋領域既多又廣,技術路線也很多,到底哪條路徑能夠勝出,需要花時間到產業中,和上下游最好的公司、專家交流,結合未來發展的應用場景,形成自己對產業認知的拼圖。這樣,才能發掘到價值洼點的新機會。

第三,海外市場充滿想象力。國外富士康、奔馳等龍頭企業會布局整個產業鏈及全球市場,投資機構可以與國外技術原創及延展能力較強的企業拉近距離,吸收、消化其核心技術,再反哺被投企業。

未來,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投資人、企業及整個產業鏈協同努力,不斷通過技術與產品革新,擴大規模、降低成本,迭代傳統技術,并更積極地參與全球競爭——這或許才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良性之道。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不同于“雙碳”市場的火熱,今年的半導體投資似乎遇到了“寒潮”。年初,科創板上市的芯片公司頻頻破發。在一月上市的六家芯片公司里,就有國芯科技、天岳先進、翱捷科技、希荻微、臻鐳科技五家公司在首日破發,其中數家均為所在領域上市的第一股。

在「甲子引力X」的半導體投資圓桌論壇環節,新鼎資本創始合伙人張弛坦言,盡管二級市場已經遇冷,一級市場項目的估值卻沒有下跌,一些封測、材料類的項目,收入和盈利并不太理想,但估值已經達到20億元、50億元。此時,投資機構面臨的難題是,無從下手——“我們測算了一下,很多項目在一級和二級市場之間沒有盈利空間,很難下手投資。”張弛表示。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從左至右依次為:創新工場執行董事&半導體基金總經理王震翔、知存科技創始人&CEO王紹迪、峰瑞資本合伙人楊永成、新鼎資本創始合伙人張弛、達泰資本合伙人方元(線上)、和利資本合伙人湯治華(線上)

根據在場嘉賓們的判斷,這種“遇冷”有多方面原因。

半導體是一個周期性波動行業,永遠都處在供需的動態不平衡中。不同類型芯片的周期長短,取決于芯片研發、生產的時間和終端銷售情況,一般在4~5年。

具體而言,外部因素是疫情導致的生產端產能緊張,讓芯片價格一度上漲。而在后疫情時期,產能相對充足,而早先各個環節過度囤貨,導致芯片下跌,迎來一個周期性寒潮。

內部因素則是過去20年里讓芯片爆發式增長的需求端已成為存量市場,如手機、PC芯片,雖然已經在不斷迭代,但增量有限。而目光轉向未來,也很難再有類似的技術創新,可以創造這類巨大的需求。

多數從業者并沒有因此呈現負面態度,畢竟半導體行業在“冷板凳”上已經坐了太多年。蟄伏是常態,火熱才是異態。與其說“寒潮來臨”,不如說這是泡沫期后的擠泡沫,讓行業回歸正常軌道。

對于市場導向型的企業來說,在缺芯潮和泡沫之下,“產能為王”是更有利的經營傾向。而回歸常態之后,知存科技創始人&CEO王紹迪認為,“熱錢和資源將不再流向那些技術含量不高但缺貨的領域,投資趨于理性,資源才能集中到頭部有技術壁壘的公司”,讓硬科技企業專注于研發和技術創新,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而對于投資人來說,雖然缺芯為被投的半導體企業帶來了一些“緩沖空間”,但硬科技創業的本質是技術和商業,因此擠出泡沫之后,機構更能夠從“價值”這個維度來做投資判斷,更能觀察到企業在面對考驗時,在策略、經營理念上的能力。

短期來看,半導體行業充滿著周期性的波動,但長期來看,在地緣政治和國產替代的影響下,半導體行業依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

向上游看,市場還有更多的發展和探索空間。生產、制造、設備都有一些卡脖子的環節等待技術突破,如光刻機、光刻膠、刻蝕設備、離子注入設備等。材料端也有不少公司投身其中,如第三代半導體、大硅片、特種氣體等。

在應用端,從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到AR/VR、5G等領域將成為未來5~10年芯片行業主要的拉動因素。同時,存量市場的手機、PC、服務器芯片技術的更新迭代也同樣值得繼續關注,包括AI芯片、CPU、GPU、DPU、NPU、光芯片等。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智能制造不僅是未來芯片行業的拉動因素之一,更是帶動中國產業升級最核心的一環。

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智能制造業產值規模逐年攀升,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的產值規模約為25056億元,同比增長18.85%。產業的資本熱度也持續高漲,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先進制造業以667起項目居各行業投融資數量之首,平均每月發生111起投融資事件。

行業熱了當然是好事,但對投資人來說,卻需要更敏銳的目光去識別真問題。國科嘉和執行合伙人陳洪武在智能制造圓桌論壇環節談道,中國工業產值占全球30%,接近美國、日本、德國總和,“世界工廠”不是虛名,市場也足夠大,“過去長久的現狀是,應用端做得好,但核心的信息系統、工業基礎都建立在國外的技術基礎之上,這也是未來長時間需要攻克的課題。

大課題的背后,智能制造落地呈現的是一幅各行各業深度改造的圖景。對于這一領域的投資人而言,不僅需要把握風潮的走向,還要關注技術在長短期帶來的成長可能性。至臨資本董事總經理陳粲然認為,由于不同行業的進程不一,分清楚哪些細分板塊存在自動化和智能化機會,對投資機構至關重要,這不僅與行業自身的信息化基礎能力有關,也與產線自動化改造的需求意愿有關。

在他看來,當前智能制造的規模性已經不只包含單個的產業規模數字,還包括每個新工具引發的場景數字化變革能力,以及客戶投入力度與意愿。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從左至右依次為:創世伙伴CCV董事總經理壽翀、至臨資本董事總經理陳粲然、國科嘉和執行合伙人陳洪武、達晨財智總裁助理鄔曦、深創投執行總經理&華北總部總經理周軍

機會除了出現在一些細分的場景之外,還出現在一些由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可能性之中。達晨財智總裁助理鄔曦認為:“不同于互聯網的投資,制造業很難在短期之內用資本造就壁壘,性能、指標等都需要結合具體的場景反復磨合,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個過程中涌現的機會在于硬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賣給誰?定價權如何?商業模式是什么樣的?”

答案不是企業的盤子做的越大越好,也不意味著只守著原來的業務邊界。這是一項新的挑戰,需要在場景中一步一個腳印的摸索。

這對此前更擅長通過數字衡量機會的投資人提出了新的挑戰。

深創投華北總部總經理周軍的看法是:“在確定的大機會里面,選什么時點、什么估值投,在細分領域里投哪一支團隊,如果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出了偏差,就可能會賺不到錢,甚至令投資行為與基金屬性不匹配。”他認為,這不僅考驗機構團隊的專業性,也和基金自身的性質、對產業的認知息息相關。“比如一個5年周期的基金,非要往這個賽道扎就會很有問題。”

這是一個復雜的命題,方向明確但是挑戰重重。

一方面,隨著新增機會的減少,投資機構也需要更謹慎、更細致的評估具體機會,同時要區別每個機會背后的產業質變。“需要找到真正帶來科技創新的企業,比如,我們曾經看的某一個芯片項目,差異化邏輯就是成本低,比國內某一個競爭對手產品便宜,要先去替代對方的市場,所以本質上他們做的是進口替代的替代,投資價值比較有限,也不是當下我們的優先級。”國科嘉和執行合伙人陳洪武談道。

另一方面,新場景的應用開發以及出海也在迎來新的產業機會。

深創投華北總部總經理周軍認為,智能制造在出海方向的機會來得更快:“依托于中國龐大制造業的各類創新智能制造項目,無論是軟件、硬件還是軟硬一體,如果團隊足夠優秀,提早出海,就有望更快地站在全球舞臺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公司。”

這也是達晨財智總裁助理鄔曦認為的新增量機會:由于此前大的離散型生產、流程生產、精密加工都沒有這么大規模在海外出現過,未來,做廣泛的數字孿生、數字車間、數字工廠出海是中國的一個巨大機會。”

這條從國內綿延行至國際化市場的路,需要企業、投資人和每個場景廠商一起來走。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談到智能制造,就不得不提今年企業服務市場的另一條賽道——SaaS。

近半年,二級市場科技SaaS公司的估值調整,已經大大波及到一級市場。自去年11月份以來,超過60%的公司已經跌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Zoom、Shopify、Snowflake等明星SaaS公司的市值,距離最高點跌幅超過70%的震蕩。

2021年,頭部SaaS企業曾迎來大幅增長,一度將SaaS行業的估值水位推向更高點。但進入2022年以來,很多SaaS上市公司的股價都在大跌,有些甚至是跌到了一半的市值。近日,Shopify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宣布,公司將裁員10%,涉及員工1000人,主要原因為業務的增長不如預期強勁。

當SaaS企業出現估值下跌,業務放緩,如何看待SaaS的市場遇冷?

在「甲子引力X」的SaaS投資圓桌論壇上,多數投資人并沒有出現悲觀情緒,反而認為業務做得扎實的企業,會繼續得到資本青睞,長期而言依舊看好。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從左至右依次為:信天創投管理合伙人蔣宇捷、云啟資本執行董事韓義、分貝通創始人&CEO蘭希、紛享銷客聯合創始人兼高服事業部總經理劉晨、初心資本合伙人許旸洋、真格基金合伙人尹樂

分貝通創始人&CEO蘭希提到,這種遇冷主要原因在于美國SaaS企業的PS倍數在前兩年漲幅非??鋸?,“頭部SaaS公司PS倍數已經超過五十倍,這幾年也有十幾倍,平均八倍左右,所以美國SaaS企業估值的下跌實際上是回歸前幾年的正常狀態。”同時,受全球估值下調的影響,也讓中國的估值相應下降了不少。

對于當前SaaS的處境,蘭希表示:“短期謹慎,但長期樂觀,特別對中國企服的子賽道SaaS是非常樂觀。原因是,中國企業的基礎設施尚處在早期,無論云、OA,還是IaaSPaaS、SaaS等基礎設施都在早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中國的SaaS環境不能完全類比美國。他認為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而言,解法就是“修煉內功,做時間的朋友”。

由于中美環境不同,到現在為止,中國的SaaS企業跟美國相比,無論從數量、質量以及估值,事實上存在很大差距,這就需要中國的SaaS企業要找到更符合國情的路徑。

真格基金合伙人尹樂表示,中美環境跟市場差距巨大,歸根結底在于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要走完美國過去幾百年走的進程,不同行業企業數字化程度完全不一樣。基于中國現有市場情況,未來可能有一批服務大企業的公司,也會產生一大批服務中小企業的SaaS公司,同時,很多小的工廠主,也有迫切提升效率以及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需求,這些中小企業聚集起來將會是一個很大體量。

在今年SaaS公司遇冷的挑戰下,保持平和心態,做組織和結構上的調整很重要。過去靠資本或許能快速增長,但泡沫出清階段,接下來將會重新定義估值真正的價值,將對產品、市場、客戶有更高的要求。

為此,紛享銷客聯合創始人兼高服事業部總經理劉晨表示,這段時間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是修煉內功非常合適的時機。

經濟下行周期里,面對SaaS公司估值回調壓力,企業做好現金流控制,活下去至關重要。信天創投管理合伙人蔣宇捷表示,現金流充沛的公司在未來兩到三年會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中國現在的市場環境在未來2~3年一定會出現大量的市場整合,有充沛現金儲備的企業能夠很快脫穎而出到達非常大的規模。

歸根結底,SaaS公司講的是增長、留存率,產品要讓客戶看到價值,從而愿意為此付費。如果用一個更長的時間窗口去看待SaaS公司,資本熱情降下來之后未必是件壞事,資本冷靜,SaaS估值正?;貧w,能夠讓行業里真正有實力的公司得到相應資源,對整個行業也會更加良性。

與國外發展路徑不同的是,中國底層云服務結構與海外情況倒置。國內的IaaS已經較為成熟,基礎設施層在整個云計算市場上占比過半,而海外SaaS層市場占比超60%,由此可見,國內SaaS市場還有很多潛力待挖掘。

目前來看,SaaS解決方案的數量仍在持續增長,這不失為對SaaS企業最大的肯定。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無論是新能源、半導體還是智能制造、SaaS,科技的核心要素是數據。

如果將數據視為一種新的“石油”,那么數據智能就是“煉油廠”。數據智能通過分析數據獲得價值,將原始數據加工為信息和知識,進而轉化為決策或行動,由此成為推動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

因此,未來將出現數據智能發展的黃金十年。而作為智能社會的底座,算力正被抬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華映資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在此次數據智能圓桌論壇中表示,語音識別、神經網絡是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來的概念,如今能實現應用落地,算力的爆發式增長是關鍵的前提。

從“雙碳”浪潮,到半導體和SaaS“寒冬”,當下科技投資正發生什么?

從左至右依次為:星陀資本管理創始合伙人劉澤輝、奇點云合伙人&戰略咨詢專家何夕、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邱諄、明勢資本合伙人夏令、CMC資本合伙人徐晨(線上)、華映資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

但如今摩爾定律逐漸見頂,要在后摩爾時代打破算力危機,投資者對基礎算力方面的投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其中,光計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章高男表示,光在通信領域已經成熟應用,在計算方面也極具潛能。目前光電混合計算也是非常熱門的領域,理論上能將算力提升數十倍以上,同時性價比也非常高。且在硅光計算這個領域,中國團隊的水平放在全球都是頂尖的。

此外,量子計算則被視為能為算力帶來顛覆式創新的技術,有望實現指數級計算能力提升以量子計算、光計算為代表的先進計算技術被視為推動算力增長的全新引擎。

面向數據量大膨脹的未來,投資算力能鞏固數智時代的基礎設施。而充分利用數據的價值,深扎行業、場景、具體業務,才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落點。

星陀資本管理創始合伙人劉澤輝在分享中表示,信息化方面的投資,最好能增收,其次是降本。市面上一些零售科技企業看起來是在擁抱信息化,比如裝了攝像頭等傳感器,但對推動企業銷量沒有產生實際作用。

因此,數據的價值需要一步一步構建。奇點云合伙人&戰略咨詢專家何夕就表示,數據智能賦能企業實現模式改造,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把數據先用起來,才能逐漸體會到數據的價值。

明勢資本合伙人夏令也認為,數據智能對企業來說,不應僅僅停留在解決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流轉效率等問題上,“不管是哪個行業、企業,想實現規模化增長,尤其是建立在一定個性化基礎之上的規模化增長,必然需要一套系統,一套能將個性化的業務標準化和結構化的系統。”

“更抽象來看,智能化系統核心解決的是業務標準化和結構化問題,支撐業務規模化增長,只有這樣才能把人從實際的非標業務中抽離出來。”因此,智能化系統不僅是解決具體業務本身,還能應對業務過程中的意外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系統效率。

某種程度上,這些賽道的種種變化正在勾勒中國產業升級的路徑。

END.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甲子光年,36氪經授權發布。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