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甲子光年
+ 關注
2022-08-19 15:14
567次閱讀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2021年,被稱為中國“碳中和行動元年”——政策、行業動作頻頻,大量創業者和投資人開始轉身看向碳中和;但與此同時,時間的緊迫性也導致一些企業心存投機,減碳動作變形,運動式“減碳”成為雙碳進程中一道刺眼的疤痕。

“碳中和”是社會發展給出的一個確定結局,但過程中,依然充斥著諸多不確定性。為此,「甲子光年」推出「碳道」系列專訪,對話碳中和領域優秀創業者、投資人及相關從業者,一同探知雙碳目標下各行各業正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這一期「碳道」,我們來關注不那么“性感”的碳市場。

作者 | 木南 涂明編輯 | 九月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提到碳中和,或許你最先想到光伏、儲能、新能源車、電池等一二級市場熱捧的領域。相比之下,碳交易,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重要方向。

過去兩年,“技術減排+碳交易”是實現雙碳的兩個解題方向

前者從源頭封堵二氧化碳的產生途徑,或者通過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將二氧化碳再利用,“變廢為寶”。但受制于技術和商業化程度,企業布署減排技術要承擔額外成本,而且這個過程牽涉產業鏈的不同細分環節,想要實現絕對的“零碳排”,幾乎不可能。

于是,碳市場應運而生。

碳市場大致的運行邏輯是,國家設置碳排放基準值,企業的碳排放量如果低于基準值,可以將富裕的碳排放權賣出,反之,則需要花錢購買超出部分,以此在國家層面整體實現碳中和。

在經濟學家眼中,碳市場是理論上成本最低的減排政策。近些年,歐盟碳價一路飆升,今年價格已經沖到80歐元/噸左右。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企業如果做好減排,還有可能賺錢。

現階段,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僅一年,電力企業打頭陣,遠遠沒到爆發的階段。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幾年,中國碳市場會從電力企業擴展到建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民航等行業,最終覆蓋8000多家企業。想要實現碳中和,參與碳市場交易幾乎是繞不開的一環。

2021年以來,國內有數千家“碳資產”相關企業成立。VC也看到這個蘊藏巨大機會的市場,比如,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一家碳管理企業碳阻跡沉寂十年,突然成為資本寵兒,連續獲得兩輪融資,B輪融資過億元,高瓴創投與經緯創投連續加碼。

但碳是一個復雜的跨學科領域。經緯創投循環經濟碳中和賽道負責人于曉軼告訴「甲子光年」,碳的產生和計算,涉及到大氣、環境、遙感、光譜、數學建模等相關學科;減碳技術涉及到很多化學、材料、生物、電力相關技術;而碳交易本身又具備金融屬性;整個產業又與政策息息相關,“ 在對于整體底層邏輯有全面了解的前提下,找到自身最適合的切入點,是企業參與碳市場的最佳方式。”

本期,「甲子光年」對話于曉軼,聊一聊中國碳市場的不確定性與可能性。

1.“碳中和的前提是把碳算清楚”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甲子光年你們在去年5月和今年8月連續兩次投資碳阻跡,背后的投資邏輯是什么?

于曉軼:經緯在“3060”雙碳目標發布之前就開始系統性地研究碳相關方向。但一開始不是碳中和視角,而是從循環經濟的視角關注。雙碳政策出臺后,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碳中和。經緯認為,碳中和的前提是把碳算清楚,把碳核算與管理定義為一個基礎設施。

過去一年,我接觸了20多家碳核算公司,但當時國內能做基礎設施的公司只有三四家。碳阻跡做了10年,服務了1000多家客戶,對投資來說,是一個比較清楚的判斷。

甲子光年循環經濟視角和碳中和視角的投資邏輯有何不同?

于曉軼: 碳中和的邏輯更關注哪里碳排高,如何減碳,而循環經濟邏輯更偏向通過何種商業模式在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達成減碳。我們相信,最終碳中和相關企業能夠長期做成偉大的公司,要回歸商業本質,準確衡量出新技術與原有方案的優勢,而不是過度強調碳減排指標未來的價值。

甲子光年和去年相比,今年加碼投資碳阻跡,你們希望企業加強哪方面的能力建設?背后碳市場發生了什么變化?

于曉軼:過去一年,碳阻跡的一個核心業務重點是標準化碳核算與管理SaaS產品的打造與推廣。雙碳政策剛剛執行的時候,大部分企業的痛點是如何解讀碳中和以及制定碳中和路線,因此存在大量咨詢需求。而當企業制定了碳中和路線之后,如何通過標準化產品持續服務他們的碳核算與管理需求,則成為像碳阻跡這樣公司的業務中心。

甲子光年針對碳中和,你們建立了一套怎樣的系統性認知?

于曉軼:經緯關注碳中和,依照的核心邏輯是碳從哪里來,用到哪里去。碳的兩個應用方向分別指向能源和化工品生產,經緯會把不同的細分領域排出商業化落地周期,依次關注。

其中,化工品可以升級原材料,用可再生物質生產化工品,經緯去年就投了中科國生,是一家生物基材料公司。

生物基材料,是利用谷物、豆科、秸稈、竹木粉等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化學品,例如,生物基化工原料、生物基塑料等。

能源相對比較復雜,主要分為綠色能源、節能減排、CCUS三個方面。綠色能源里,目前經緯主要關注光伏,儲能等新能源和輔助技術,未來能源,如氫能和核聚變,經緯很早之前也已經開始研究了。減碳環節,經緯會關注高碳排的八大行業相關的先進技術,幫助它們更好地減碳,完成履約。

此外,經緯也會投一些本身具備商業邏輯,同時也有減碳效果的項目。比如去年投了做垃圾分揀機器人的公司弓葉科技,把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資源化利用的方式固定在碳循環中,這也是一種減少碳排的方式。

2.“未來肯定會有一些巨頭出現”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甲子光年碳市場的運行共包含哪些環節?

于曉軼:第一步是碳盤查,統計全國的碳排放總量。中國從2005年《京都議定書》之前很早就開始碳盤查,碳盤查由國家主導,都是偏國企背景的公司在做,一些科研院所也參與其中,比如清華,現在已經基本完成。

第二步是碳核算。碳盤查完成后,碳市場就聚焦到企業端,企業需要核算自己每年的碳排放量。

第三步是碳審計,這是裁判員的角色。現在有一些拿到國家相關資格證的人在做,也有一些商業化公司,包括四大都在積極加入,因為跟他們的業務非常接近。

這三個環節的分工已經基本明確。國家現在有一套監管框架,約束企業進行碳核算和碳審計,去年也處理了一批碳數據造假的企業。但畢竟碳產業是一個新行業,碳管理核算和審計需要不斷迭代,才能夠越來越精準。

第四步才是碳資產管理。現在很多公司都說在做資產管理平臺,但是大家對于碳資產的概念還很模糊,還沒有把碳資產很好地管理起來。

大多數情況是,比如2021年12月15號履約,但12月初,一些企業發現碳排放仍然超過了國家規定的基準值,才趕緊買碳。但更健康的狀態應該是,在下一個履約期(2023年12月15號)到來前,有一個資產管理平臺,不僅能夠預測接下來兩年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能夠評估在這兩年內公司采用減碳項目后的ROI(投資回報率),公司如何在不同時間、不同的碳價買碳。總的來說,企業的核心目的是減碳,碳資產管理平臺應該是一個輔助決策平臺。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全國碳市場在履約周期臨近結束時空前活躍,12月日成交量多在500-1000萬噸之間,遠遠高于其他月份。圖表來源: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

甲子光年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剛滿一年,目前國內碳產業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于曉軼:這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些專家有說1000億元,有的說5000億元,具體的規模要根據市場金融資產的豐富度、換手率(交易量與市場流通總量之比)及市場活躍程度而定。

國內碳市場還處在很早期,高排放的八大行業只納入了電力行業,十四五期間,八大行業都會納入控排管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碳資產管理,隨著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重啟、金融機構允許參與碳交易,市場將迎來爆發期。

如果單看企業端的碳核算,分為強制控排企業和自主減排企業,碳核算市場規模目前接近百億——這是建立在碳配額交易額85億元,換手率4%左右的基礎上。隨著碳交易額增加,碳核算以及聯動的碳資產管理、撮合交易等市場規模近千億。

甲子光年自主減排非控排企業都有誰?

于曉軼:幾大類型:一是頭部科技公司,阿里、騰訊、百度、滴滴、字節等互聯網公司;二是對外承諾了碳中和路線的跨國公司歐萊雅、沃爾瑪等;三是跨國企業的供應商,中國大約有80萬家工廠在給跨國企業做供應商,都在逐步被他們的客戶要求做碳核算。

甲子光年但現在國內碳市場主體還是控排企業。

于曉軼:因為現在還沒開放CCER,也沒有正式開放機構參與碳交易,但開放在即。現在一些金融機構都開始提前準備碳交易員資格證,未來這是一個挺大的機會。

甲子光年有媒體報道說,過去一兩年國內冒出數千家碳資產管理公司。對碳資產管理平臺的創業公司來說,技術壁壘是什么?

于曉軼:碳核算和SaaS公司類似,除了比較特殊的碳排放測算模型之外,更多是產品、服務層面的壁壘。從碳核算、碳資產管理,到輔助決策、碳交易,企業需要滿足客戶對不同場景的需求,不斷拓展模塊,積累數據模型和服務經驗,成為一個企業管理工具,這是碳資產管理企業發展的核心邏輯

甲子光年除技術邏輯外,碳資產管理平臺在商業模式上和SaaS有相通之處嗎?

于曉軼:相通之處肯定是有的。SaaS幫企業做公司內部管理提效或者拓客增收,碳資產管理平臺也是輔助碳相關的企業進行管理決策的平臺。

不同之處在于,碳交易涉及碳價,碳市場是一個公開的交易市場,有強烈的金融屬性。SaaS是基礎,更深入的是與減碳輔助決策和碳金融相關的部分。

甲子光年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也宣稱在做碳核算,初創公司的市場機會是什么?

于曉軼:碳核算是企業服務的邏輯。大廠是做標準化產品,滿足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但是碳管理涉及到碳交易,跟企業盈利息息相關。同時碳排放數據涉及到企業最為核心的生產數據,數據安全也是企業的重要考慮因素。類比當年公有云、私有云的發展邏輯,會有一些企業不愿意把自己的碳排放數據全部給大廠,需要有第三方平臺

第三方碳管理企業也能更好地針對客戶需求,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比如幫助客戶更好地參與碳市場,把他們的碳資產盤活等。

過去十幾年,碳圈是一個比較小的圈子,人員儲備比較少,行業認知門檻高。過去一年我們拜訪了很多行業專家和碳圈老人,發現這些堅持了10年以上的人有很大先發優勢。當然,先發優勢肯定有時限,市場那么大,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按照早期投資的視角,有先發優勢的同時,初創企業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先發優勢保持下去——能否招到優秀的人才,以及不斷有好的產品推進等等。

甲子光年現在做碳核算服務的公司,如果想要進一步做碳資產管理,要打通哪些環節?

于曉軼:現在做碳核算的公司,只是收集一些企業的數據,幫助企業計算排放量等。但如果想做資產管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幫助企業對比在某個時間點應該投資減碳項目,還是買賣碳。這就涉及到一方面要針對不同行業客戶的生產情況,預測碳排以及減排項目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切入碳交易環節,比如預測碳價走勢、撮合交易等。目前國內碳價比較低,這個市場暫時還沒有熱起來。但是碳中和的大目標不會變,未來碳價肯定會上升的。

甲子光年碳資產管理領域是否也會像會計事務所一樣形成一批巨頭?

于曉軼:碳市場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這種預測可能不太準確。但目前來看,我認為這是一個集中度比較高的市場。

碳交易有很強的金融屬性,肯定會存在信息不對稱,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掌握更多數據,了解各家控排企業的減排計劃,就可能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碳資產管理方案。

國家未來會制定詳細的碳核算規則,跟會計師事務所一樣,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肯定會有一些大的巨頭出來。

這些巨頭可能表現出一些特質:首先要足夠了解行業know-how,能夠精準核算碳排放量,同時為企業提供一些咨詢服務;其次要有足夠的平臺效應,比如掌握市場上誰的碳排放量不達基準線需要買碳,誰的碳排放權更富裕可以賣碳,作為一個管理平臺,能夠把兩者匹配,進而提高交易效率。

甲子光年碳交易要“算賬”,在碳市場沒有充分流動時,一些客戶可能會盡量壓低碳核算的成本,作為碳資產管理企業該如何應對?

于曉軼:不同客戶有不同需求。控排企業最終為了履約做碳交易,在交易流程不是特別清晰時,減碳對他們來說是成本項。但其實現在一些服務費都很少,他們是可以承擔的。

毫無疑問,碳交易的流動性一定會慢慢提升。未來八大行業、機構交易者的入局以及CCER市場重啟,都會帶給碳市場很多活力。碳市場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后,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碳核算是一個切入點,最終還是要深入到資產管理的交易,當碳資產管理和減排投入做得比較好的時候,對于企業就不再是成本項,而變成潛在的營收利潤。

這要求碳資產管理企業跟隨市場需求的變化,搭建自身的核心能力。

首先是要結合控排企業的相關戰略制定碳資產管理方案,比如電力企業會有自己的排產計劃,碳資產管理平臺需要據此給企業提出減排建議;同時能預測碳價未來走勢,這和期貨市場類似。

3.“最難的是理解碳的底層邏輯”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甲子光年目前一些大型控排企業對碳核算的態度存在分化,有的人更積極,但有的人不太重視,造成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于曉軼:人是主要原因,企業能否找到對這件事非常敏感的人。比如我們接觸到一些企業,基本是這些控排企業下面的二級公司,他們有很多人都是在碳圈待了10年甚至15年的人,非常清楚大型企業應該如何進行碳管理。

甲子光年未來八大控排行業之外的企業,比如一家AI創業公司如果想做碳資產管理,并參與碳市場交易,分幾步?最難的一環是什么?

于曉軼:分為兩種參與方式。

第一種是自愿減排實現碳中和。這種相對簡單,流程就是通過碳核算計算出目前的碳排,比如互聯網公司服務器電耗就是很大一塊。然后指定碳中和時間表,之后不管是通過投資減排項目換取指標還是直接購買CCER抵消排放,都能實現自身碳中和。

第二種是參與到碳市場中主要能夠參與的環節是碳資產開發、碳資產管理軟件打造、碳交易撮合(未來可以直接參與碳交易)

我認為其中最難的還是對于碳產業底層邏輯的理解。碳是一個跨學科領域,碳的產生和計算涉及到大氣、環境、遙感、光譜、數學建模等相關學科,減碳技術涉及到很多化學、材料、生物、電力相關技術,而碳交易本身又具備金融屬性,整個產業又與政策息息相關。在對于整體底層邏輯有全面了解的前提下,找到企業自身最適合的切入點是參與碳市場的最佳方式。

甲子光年現在中國碳交易市場并不活躍,相比之下,美歐的碳市場發展更成熟,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于曉軼:從交易數據來看,中國和國外的發展節奏有一定共通性。

歐盟碳市場從2005年開始,2005-2007年是第一階段,2008-2012年是第二階段,這是兩段摸索期。2005-2007年的換手率不到4%,現在超過400%,增長百倍。同樣,中國去年碳交易市場的換手率也是不到4%,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活躍性一定會慢慢被調動起來。

被低估的碳交易市場,何以成為新風口?

從碳交易機制來看,歐盟和美國加州的碳交易市場機制都值得參考,但不會完全照搬。

因為歐洲的碳交易市場在前兩個階段沒有做更多管控,結果第三階段出現供給不平衡,碳價波動較大,因此出臺了MSR。國內很難會讓碳價有那么大的波動,畢竟這涉及到企業的履約成本。

而美國加州的碳市場,政府始終會限定底價,定價也通過一些軟性政策限定。政府一直在用“有形的手”控制市場,讓碳價穩步上漲。

我國未來的碳交易機制還在積極探索中,不會完全照搬歐盟或者美國加州,一定是取其精華,通過市場機制加政策調節,穩步上漲。碳價上漲的背后邏輯還是為了推動企業進行減排方面的投資,最終實現碳中和。

目前國內外確實存在碳價差,繳稅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從2027年開始,各國產品出口歐洲就會繳納碳稅。未來,國內碳價肯定需要在政府控制下穩步上漲,慢慢縮小國內外碳價差,但速度不能太快,否則經營企業承受不了。

總的來說,中國碳市場的交易機制需要不斷優化。如果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究竟會形成什么樣的交易機制,現在任何人都不知道,還需一點點去摸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木南 涂明,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話題
企服洞察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