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撐起教育裝備行業半邊天:教育裝備采購中的過億生意
導語
曾幾何時,課桌、講臺、黑板,就組成了一間教室。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互聯網環境的快速發展,上至高校,下至幼兒園,各級各類學校的“附件”越來越多,投影儀、校園網、智能黑板,等等軟硬件教育裝備成為了校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擴充、便捷師生的校園學習工作生活。種種設施是如何進入學校的?學校采購教育裝備需要什么?如今教育裝備采購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
教育裝備是指學校(及其他專門教育機構)對教育教學產生作用的可移動物質資源,由學習資源、教學儀器、教學設備、育人設備組成。
在我國整體經濟、教育水平較為落后的時期,教學工具只局限于紙質書本,基本上沒有教學儀器設備的概念,也少有能夠提供一定規模的生產廠家。直到 1930 年后,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才開始漸漸樹立起教育技術裝備的采購管理概念,再將這些教裝設備按需分到到所需的學校,一批教育技術裝備的生產廠商應運而生。
新中國成立之后,對于教育技術裝備在實驗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得以重視,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門在當時資金拮據的情況下,仍然重力發展教育技術裝備的普及。彼時由國家行政機構的商業部承擔全國的教育技術裝備的管理工作,1966 年后,改由國家教育部開始正式對教學儀器設備管理分發。之后,全國各地為了適應當時的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幾個經濟發達的省份率先建立了教育技術裝備的生產廠房,各省份也陸續成立了專門的教育技術裝備管理部門,教育技術裝備的供應開始擴張。
1980 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教學儀器供配開啟從完全計劃調節向發揮市場作用的轉變,實現了供需雙方直接見面,擇優選購,促進了教學儀器生產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與此同時,有關校內各項儀器相關標準出臺,規范教育裝備行業發展。
2001 年,全國教學儀器定點廠完成歷史使命,定點生產、計劃調撥、統購統配的供配方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教育裝備供配進入公共財政制度下的政府采購階段。當前,以學校需求為基礎,按財政體制開展政府采購是教育裝備工作的主要供配方式。
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經費逐年攀升。教育技術裝備的項目采購使用國家財政性撥款,教育經費整體的增加,側面帶動了教育裝備的擴充升級。千萬級大單偶現。教育技術裝備由教具、教學儀器設備等逐步擴展、演變。例如,隨著 STEAM 教育的發展,該類課程開始被融入中小學,有關創客空間儀器、編程機器人等成為有余力學校的采購熱門項目。
如今,教育裝備產品系統包含實驗教學儀器、音體美衛器材、課桌椅、圖書、教學軟件、課件、校園網絡以及國旗旗桿、校車、安全監控,飲水、食堂、取暖設備等,被視為多門類、多行業產品的集合。
按國家教育部或省級裝備標準,必配的各科教學實驗儀器及實驗場館、設備設施已基本配足配齊,逐步或者已經向現代化裝備過渡。《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中小學實驗室規程》等政策出臺,加大了學校信息化建設、實驗室建設經費,低線城市相關教育得到進一步改善。根據中國教育裝備采購網此前公布數據顯示,教育裝備政府采購年數據中,有關信息化設備的比重達 1/3 以上,其次是實驗室設備、職教實訓設備等。
以浙江省為例,近十年來,中小學各類教育技術裝備投入資金均所增加,其中,信息化裝備投入資金最多,主要原因為交互式多媒體、錄播教室、配備移動學習終端的學校需求比例增加,建有錄播教室的學校比例從 70.42% 提高至 92.20%;實驗室裝備 2018—2020 年每年經費投入以 7%—12% 的比例增長,2020 年實驗室裝備經費投入已達到信息技術裝備經費投入的 83.24%。
教育裝備采購是政府采購中的一項延伸性工作。目前,大多數省市地區的教育技術裝備采購計劃通常分為年度裝備采購和專項采購。年度裝備采購是每年由當地財政廳定時定額劃撥;專項采購則是由教育部或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教育發展需要,制定某一時期的教育裝備采購規劃綱要。無論是何種采購方式,都需要發布招標公告,并發售招標文件,進行評標記分后,確定中標供應商。
集中式的采購方式可以幫助教育裝備管理部門的很好地取得教裝設備供應商相互競爭的低價,使得更好地壓縮教育技術裝備項目的采購成本,以達到效益的最大化,并且把資金納入統籌的預算范圍內。傳統的采購方式大都存在很多問題,毫無章法、統籌性差、欠缺一定的規范化。現在教育技術裝備的管理部門已逐漸將采購過程變得更加規范,且促使供應商之間存在一定的市場化競爭,使教育裝備采購工作走向社會化、合理化。隨著線上教育裝備經銷企業的發展,招標信息能夠吸引到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參與投標,雖然覆蓋面廣,但也存在很多風險,比如樣品與實際供貨質量差別過大、缺少售后服務等。
教育工作本身具有前瞻性、先導性的特點,縱使國家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出臺相關教育行業標準,涉及多科多種實驗儀器、標本,操場設施等,但從上述科教裝備種類圖中也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尚未全面完善各類教育裝備類的統一標準化。
不過對于信息化等領域教育裝備未有統一標準也不難理解。不可否認,較低線城市與一二線城市學校差距雖有在縮小但持續存在。比如一二線城市或許已經對校園網更新換代提出新要求規劃,而農村、縣鎮等學校還沒有配備相關裝備。另一方面,教育裝備行業總體上來看,創新和領先的領域還相對較少,多數技術應用還處于跟隨階段。教育裝備企業需要在建立信任感的基礎上,加強教育裝備規范化管理,提升教育裝備服務質量,緊跟時代趨勢。
結語
創新課程的實施、數字化教育的運行,種種都離不開教育裝備的不斷更新與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存在部分地區學校將實驗室、專用教室等當成擺設的情況,僅用于公開課或應對檢查。“跟風”買來的設備,沒有發揮出其最大價值。在教育裝備采購完成后,校內相應教育資源也應跟上補足,使物盡其用。
參考資料:
[1] 張娟.基于供應商動態調控機制的中小學教育裝備采購質量控制[D].2014.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張雪玲,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