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牛葉杰平、薄列峰加盟阿里達摩院,13位「掃地僧」還剩誰?
新智元報道
【新智元導讀】阿里達摩院新布局下,兩位AI大牛加入,是否代表阿里將發力智能城市和人機交互?
據雷鋒網獨家消息,
原貝殼技術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葉杰平,前京東數科 AI 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薄列峰加入阿里達摩院,分別擔任達摩院城市大腦實驗室和XR實驗室(X Lab)負責人。
達摩院城市大腦實驗室的原負責人華先勝在今年5月份離職阿里,XR實驗室(X Lab)原負責人譚平也在今年8月離職。
目前,達摩院官網關于這兩個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成員暫未更新。
葉杰平:機器學習領域國際領軍人
作為AI大牛,葉杰平曾是「滴滴戰勝Uber中國」關鍵人物,此次加盟阿里城市大腦實驗室,推動城市智能的發展。
AI首席科學家葉杰平2005 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畢業,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智源學者、IEEE Fellow、ACM杰出科學家。
葉杰平是機器學習領域國際領軍人物,主要從事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大數據分析領域的研究,尤其在大規模稀疏模型學習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在其個人學術主頁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算法,其中就包括實時派單等。
他是一個能把AI變現的科學家,2015年加入滴滴,葉杰平帶領技術團隊主導了滴滴從搶單到智能派單的過渡,成功戰勝Uber中國。
在滴滴任職期間,葉杰平曾帶領團隊推進滴滴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的研發。
2017年,葉杰平曾公開闡釋了機器學習在滴滴中的大規模應用,例如打車熱力圖,能夠預測哪些區域在未來半小時會有訂單需求。
在有中國「AI 春節」之稱的新智元2017開源·生態 AI 技術峰會上,葉杰平出面給大家做了一場關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出行難題的演講
2018年1月,滴滴正式宣布成立AI Labs,葉杰平擔任負責人。滴滴表示,AI Labs為加大AI研究,吸引頂尖的科研人才,推進全球智能交通前沿技術發展而建立。
任職5年,在2020年,他離職滴滴,并發布全員內部信提出希望去探索AI在其他領域的可能性。
緊接著10月12日,葉杰平正式加入貝殼找房,任貝殼技術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從此前的「行」轉變到現在的「住」進行探索。
在貝殼找房任職期間,新智元對葉杰平教授做了獨家采訪。
葉教授曾表示,
未來AI將為新居住行業帶來巨大變革。在居住行業,人工智能的應用及發展相較而言仍處于萌芽期,具備極大的增長空間。未來居住行業的大趨勢已經確定,即線上化、數字化到智能化,未來的新居住主要將在智慧社區、智慧家居、數字平臺三大方向發生巨大變革。
在接受采訪之際,葉教授帶團隊剛剛風塵仆仆地結束了線下店面的調研工作。只有深入了解居住服務行業,以及從業者的特點和痛點,才能找到AI前進的方向。
通過自己在AI領域的技術經驗和積累,葉杰平來挑戰不可能,打造「找房大腦」來解決二手房交易環節的各個痛點,最大程度提升用戶體驗。
薄列峰:VR大牛,主抓產品落地
據薄列峰博士Linkedin個人頁面顯示,在加入阿里達摩院前,他自2017年10月起供職京東,任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供職京東期間,他負責領導一個由應用科學家、軟件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組成的團隊,負責開發人工智能服務和產品,包括視頻理解和生成、推薦系統、語音聊天機器人和聯合學習。
薄列峰在CES 2019上發表演講
據公開資料顯示,薄列峰1998年-2007年就讀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后獲得應用數學學士學位,計算機科學碩士、博士學位,2010年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共3w多篇參評)。
隨后,他在芝加哥大學豐田研究院和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領域。
2011年,他的論文Sparse Distance Learning for Object Recognition Combining RGB and Depth Information 獲機器人會議ICRA 2011最佳計算機視覺論文獎(每屆僅評一篇)。
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上合計發表論文100余篇。論文被引用總計達11200余次,其中自2017年以來被引用5300多次,H指數為47。
在國際學術活動方面,薄列峰曾任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合聘教授,擔任過包括 NeurIPS、CVPR、ICCV、ECCV、AAAI在內的AI頂會的程序委員會委員。
在加入京東之前,薄列峰就職于亞馬遜,擔任 Amazon Go首席科學家,領導研究團隊,從事Amazon Go無人零售店的基礎算法研究和工程落地。利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和傳感器融合技術打造「即拿即走」的全新購物體驗。
薄列峰博士多年來從事RGB深度物體檢測和識別、場景分析、視覺模型、機器人等相關研究,再加上此前國內外大廠的豐富項目落地經驗,此次入職阿里達摩院XR實驗室任負責人,正與該部門的研究方向和落地目標相契合。
在阿里達摩院的組織架構下,作為達摩院「X實驗室」的一部分,XR實驗室的總體目標為:
「致力于探索新一代的移動計算平臺,即XR眼鏡以及基于新移動計算平臺的互聯網應用技術,推動顯示、人機交互技術的歷史性革命。在“新顯示”和“新交互”的場景下探索各種互聯網應用,構建一個讓人類可以沉浸式體驗的虛擬世界,并與真實的物理世界融合和聯動。」
具體研究方向包括:物品與人物的三維建模、高真實感渲染、自然人機交互、大場景地圖與定位、機器人抓取操縱等。
此次薄列峰的加入,為阿里繼續發力下一代人機交互技術研發和應用落地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也填補了此前技術負責人離職的空白。
達摩院注新血
過去兩年里,阿里達摩院掀起了一股「科學家出走潮」。
今年1月初,阿里巴巴副總裁、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已宣布離職,并在未來開啟清潔機器人領域創業。
2005年,王剛本科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工程系,并于2010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獲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他先后師從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者Li Fei-Fei(李飛飛),計算機科學家David Forsyth和Derek Hoiem。并獲得了著名的Harriett/Robert Perry獎學金和CS/AI獎。
在自身積累足夠科研功底后,他在2010年入職南洋理工大學(NTU),任終身教授,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
2016年,阿里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s)。
僅在NTU任職一年后,王剛在2017年3月毅然選擇加入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成功跨入產業界。并擔任首席科學家,負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發工作。
除了王剛,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達摩院城市大腦實驗室負責人華先勝在今年5月份離職。
華先勝畢業于北京大學,獲得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曾獲選IEEE Fellow、ACM2015年度杰出科學家、MIT TR35大獎等榮譽,也曾擔任ACM Multimedia大會的程序委員會主席,是視覺識別和搜索領域的國際級權威學者。
同樣在5月,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巴巴達摩院副院長金榕離職。他是在2014年7月加入阿里。
金榕本科畢業于天津大學,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是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博士,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學終身教授。
加上2021年11月,達摩院金融智能負責人漆遠加盟復旦;2019年,阿里達摩院前視覺實驗室負責人任小楓離開達摩院轉入高德地圖。
至今,達摩院13位「掃地僧」已出走了多位。
早在2019年,達摩院曾公布了以院長張建峰為核心13位「掃地僧」名單。
緊接著今年8月,阿里巴巴達摩院XR實驗室負責人譚平被曝離職。
譚平于2019年9月入職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擔任計算機視覺首席科學家,并于2021年擔任XR實驗室負責人。
由此可見,阿里達摩院多位高管人事變動對自身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
而此次AI大牛葉杰平和薄列峰的加入為達摩院再次注入新的血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作者:新智元,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