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案例精選|抓緊抓實抓細,萬應為安全生產全域監管護航

一、 項目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明確指出,安全生產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強調要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與政府監管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學士街道位于長沙市岳麓區西南,地域廣、人口多,轄區面積達42.28平方公里,有6萬學生,14萬常住人口,24萬總人口,生產經營單位3642家,既有城區又有農村片區,有樓盤小區27個、農安小區5個,居民自建房達4430棟,同時還肩負著岳麓高新區的企業安全監管責任,監管對象多、分布散、任務重、難度大。
而鄉鎮(街道)安全監管力量相對薄弱,雖建有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應急辦),卻缺少辦事人員,很多鄉鎮(街道)安全監管人員要么年齡偏大動力不足,要么剛出校門經驗缺乏,而且崗位人員流動性較強,面對壓力大、責任重、危險性高的維護治安工作,運用技術力量輔助監管成為必然之選。
二、 方案設計歷程
“小安大愛”云服務平臺,是萬應團隊基于安全生產領域的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探索,秉承“予民小安,即是大愛”的宗旨,通過打造國內領先“互聯網+安全“人工智能管理平臺,整合力量、統籌管理、統一指揮,實現轄區多方聯動,將區域內原有縱向單一的安全管理體系升級成橫向綜合的安全管理體系,工作重點由從事后補救轉變為事前防范,實現網格化、信息化、實名制,更好地加強人員及事件的責任把控,把隱患消滅于萌芽。
三、 典型場景
場景痛點:
非法、違法的生產經營單位屢禁不止,安全生產隱患排查難、處理難,傳統手段“看不住、管不全、管不好”,尤其是危化品企業,一旦發生事故,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社會影響不容小覷。
解決方案:
“小安大愛”云服務平臺提供“覆蓋全面、機制健全、職責明確、責任到人”的安全生產管理機制,合理劃分責任網格,“定格、定人、定責”,專職安全員化身“24小時偵察兵”,“掃雷式”對企業(生產經營單位)進行檢查,發現隱患通過移動端一鍵即可向“云平臺”上傳曝光,形成安全風險預警指數,上傳到平臺的監管信息,對應職能部門在48小時必須有回復,回復時必須包含整改時限,利用數據公開倒逼職能部門、社區、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整改,對現場檢查、復查核實、處理審批、結案歸檔等環節進行一體化管理,在規定時間到達后由專職安全員進行復核,精準高效。
網格化管理
場景痛點:
安全隱患檢查由應急管理部門牽頭,但組織、參與關停和取締等處罰落實仍需涉及多個單位協同,執法難度極大。
解決方案:
按照感知層、企業層、園區層、政府層“多層布局、三級聯動”的思路,落實屬地責任、落實職能部門監管責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聯合街道綜治辦、安監站、派出所、城管辦、社區等多個部門打出監管執法的“組合拳”,隱患出現由相關人員共同處理,各部門各司其責、標本兼治,將隱患問題整改實現閉環管理,處理進展隨時同步,徹底改變以往職能多權分立、效能反復浪費和動能拖累企業的不良現象,構建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體系。
移動端示例
場景痛點: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安全意識是重點,企業缺乏安全隱患意識,隱患發現慢、整改慢,想抓安全生產卻不知道從哪里抓起。
解決方案
執法也送法,萬應團隊通過建立安全生產文化宣傳平臺,從督促整改入手,結合安全生產宣傳知識庫、培訓與小游戲,寓教于樂地完成對管控難度大、隱患易回潮的重點場景安全教育,教方法、教措施、教經驗,將轄內與安全生產相關的經營單位、屬地部門及職能部門等按照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安全文化宣傳,并將宣傳結果通過平臺進行分類展示,營造出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安全生產文化的局面,打牢末端防控“最后一公里”。
安全宣傳相關界面示意
場景痛點:
違法傾倒、排放工業、建筑垃圾等行為多發生在凌晨,靠現有的人力查處難度很大。過往模式下,安全檢查還存在多套系統,存在信息孤島,且缺乏健全的大數據隱患清單排查體系和智能化信息采集研判機制,安全檢查數據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解決方案:
平臺接入了轄區內的聯網感知數據,如安全監控、人員定位、視頻監控、煙感、衛星遙感等設備,讓平臺具備“千里眼”和“順風耳”,及時鎖定證據,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模型,實現轄區內所有安全生產信息實時的互聯互通,促進跨區域、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解決多個安全檢查系統產生的信息孤島問題。
還能夠一網統覽全轄區安全生產的大數據,實時滾動播放專職安全員隊伍在企業現場檢查的情況。在線監測重大安全風險,動態評估轄區的安全生產形勢并進行可視化地圖預警,對企業進行安全風險畫像,從而圈定執法重點,將安全生產隱患被動接單變為“主動上門”,提前發現、提前預防和消除各領域的安全隱患。讓安全生產管理做到靶向出擊、精準監管,掌握安全生產的主動權,有力提升執法的科學性、準確性、針對性,為消除萌芽狀態的安全隱患奠定堅實基礎。
圖 / 數據分析示例
四、 成效與展望
“小安大愛”云服務平臺自2017年8月份運行以來,已穩定高效運轉5年時間。平臺實現了安全生產信息采集自動化、數據分析智能化和隱患管理數字化,帶動安全生產監管從“九龍治水”向“一盤棋”全領域轉變,破解基層安全生產監管“老大難”問題,加強了轄區對各類安全領域的隱患排查、責任傳導、長效管理。平臺成效曾多次刊登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權威媒體,并受到國家應急管理部宣教中心、省、市各級領導高度認可。
圖 / 權威媒體報道
來學士街道學習基層安全生產監管先進經驗,是為了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央一再強調要實現社會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街道作為基層社會治理最小單元能這樣狠抓落實非常不易。“小安大愛”云服務平臺的搭建,既實現了安全生產信息化監管和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又確保了整個地區的長治久安。
——王月云,時任國家應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副主任
“這個平臺的創新搭建,很好地解決了安全生產隱患排查難、處理難的問題,為解決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提供了一個寶貴經驗。”
“小安大愛”云服務平臺實現了“一張網”抓大安全,“一盤棋”抓預防,突出“以教育為先、執法墊后”,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胡春山,時任長沙市應急管理局局長
截至目前,平臺已錄入生產經營單位6千余家,開展隱患排查近4萬次,發現隱患2千余處,有效預防和遏制了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為全域安全生產經營單位系好“安全帶”,目前已成為學士街道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力抓手。
未來,萬應將堅持以科技賦能安全生產,凝練科技內核,在安全開發領域不斷積累與探索,持續推進安全風險管控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為安全生產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確保街道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