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專家圖|吳昊:產品商業化十問

吳昊
+ 關注
2022-09-27 14:05
765次閱讀

咱們都知道危中有機。這次資本寒冬、市場深秋的機會在哪里?

首先,近兩年將是SaaS公司重要的分水嶺。勝出的必是那些產品更優秀及營銷方式更互聯網化的企業,反映出來的結果是NDR和人效。(詳見《SaaS創業路線圖(152)人效即戰略》)。

其次,誰說資本寒冬中不能創業?其實今年開始SaaS創業,也許正好抓住了大節奏——

專家圖|吳昊:產品商業化十問

SaaS產品上市前普遍需要2年左右的打磨周期,今年用自己和朋友的錢啟動種子輪、用MVP(最小可用產品)的邏輯出產品及迭代;兩年后SaaS投資轉頭向上時,正好融天使輪;再過一年半SaaS投資恢復熱度時,A輪正當其時。

身邊朋友現在開始SaaS創業的,我至少會說:嗯,Timing(時機)很對......

所以,咱們今天聊聊新產品的商業化。

這篇文章的來由是一個我在服務的SaaS公司,擁有十幾家超級大客戶,現在準備做面向腰部企業的標準產品。其產品負責人及PMM(產品市場經理)約我聊商業化的過程中,我提出了以下十個商業化的問題——

一、核心價值與差異化優勢

在這個案例中,通過產品和PMM同學的描述,我大概理解了產品的核心價值以及與競品相比的優勢。但會發現這個描述還很模糊、不夠具象化,客戶理解起來困難不小。

我認為這里還需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產品團隊多與客戶及銷售、市場團隊泡在一起,把價值描述做到位。也需要客戶使用過程中的驗證。

描述還包括面對不同角色的客戶,應該有針對其崗位職責有不同角度的描述。

二、新品類還是老品類?

這個選擇與營銷工作的關系巨大。

定為老品類”(例如CRM、HRM、BI等)在市場推廣上會容易被客戶理解,但普遍是紅海市場;如果用新品類會有獨特性,創業公司教育全部市場難度很大,只能一個個教育客戶。

有一個巧妙的方式,就是在老品類上加字舉例來說,十幾年前EC推出“社交CRM”(即SCRM)的概念就很巧妙。它有CRM的核心功能,又有社交的屬性(記錄銷售與客戶的溝通過程),名實相符;借力CRM,又保有自己的獨特性。

這個適不適合你的產品,需要更多考量。也許,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業公司還有更多新玩法,咱們拭目以待。

三、ICP(目標客戶畫像,Ideal Customer Profile)

該案例中的的描述算是自己人能聽明白,但無法實現“按圖索驥”——

銷售團隊往往需要更多關于行業、人員及營收規模等信息的描述,幫助Sales高效找到目標客戶。這也能幫助市場同事測算TAM(市場規模)。

同時,早期的ICP不能太寬泛,要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一般會從一個行業開始,再擴展到更多行業。

當然,一個產品的遠期ICP范圍是在不斷擴大的。按行業走是常見方式,也有按客戶營收規模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打的方式。

四、通過掌握客戶使用狀況落實產品價值(活躍度、健康度)

這是我們產品提供價值的落腳點。在產品初期,后端比前端跟更有說服力。

專家圖|吳昊:產品商業化十問

也就是說,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產品真正的使用價值;這比銷售過程要更扎實,銷售過程可能有很多“飄”的東西,在使用中未必能落地。

五、在該市場上,頭部客戶與腰部客戶需要的是否是同一個產品?

我發現,在大部分倒三角型市場(按營收分布),頭部客戶要的與腰部、尾部企業并非一個產品。而橄欖型市場、正三角市場,也有小部分領域存在這個特點。

如果明確是兩個產品,選擇一般是:超級頭部用OP項目制(客單價超過100萬),腰部需要做標準產品。兩個研發團隊在平時經常交互、相互借鑒。

如果明確頭部與腰部客戶需要的是同一個產品,我們堅持用一個版本實現。避免多版本帶來未來維護及成本上的無解題。

六、是否要有行業版?

這個答案明確是No. 對于一個SaaS公司的產品來說,需要用一個產品版本覆蓋多個行業的客戶,而不是做多個行業產品。后者在不用行業版本之間維護代價過高。

Salesforce的銷售云服務各行各業的海量客戶,也只有一個版本。

但不排除為了某個行業,做個別行業特色的模塊。只是不露出給其他行業客戶罷了。

那么,如果各個行業的需求并不一致怎么辦呢?

SaaS公司的方式是通過產品的高可配置能力實現不同行業的配置,而銷售前端則通過不同的行業解決方案(PPT及Demo)來展示給客戶。

專家圖|吳昊:產品商業化十問

 這也帶來行業化方案交付實施的話題。我認為雖然困難,但實施效率是可以通過積累經驗得到不斷提升的。

這個產品的高可配置能力,升級到最后就是aPaaS。但行業SaaS、小領域的通用SaaS產品都沒必要做這么復雜。

此外,大家還糾結客戶希望“開箱即用”的話題。

我認為幾十萬的產品不存在開箱即用。如果能開箱即用,在國內那會是一個紅海市場;如果同時市場規模還特別大,那這個領域就是平臺公司的菜。

七、預測該產品的總市場規模TAM(Total Available Market)

確認落地價值后,可以根據遠期目標客戶畫像(ICP估算TAM。

根據TAM可以決定是通過大項目制、還是標準產品交付?是通過OP,還是私有云、公有云SaaS運營維護?營銷方式上,是通過KA狙擊,還是更大范圍的市場營銷獲得客戶?

八、驗證產品市場匹配PMF(Product-Market-Fit)

筆者對PMF的認知也不斷被海內外的SaaS創業實踐刷新。目前我認為嚴謹的PMF標準是

①累計銷售額超過200~400萬人民幣,且

在該目標客戶群體(ICP)范圍內,活躍度、健康度良好的比例超過70%,且

③擁有10家以上付費客戶。

如果達到第①條,但第②條不能達到,也許是目標客戶太寬泛,需要縮小ICP.

所以SaaS產品一般需要18個月以上才能完成PMF;除非這是公司面對同一客群的第二、第三個產品。

九、產品的市場定位及定價

關于這個話題,本號有個定價四篇小系列,其中最后一篇文字的標題就是“定價即定位”。鏈接見文末,歡迎查閱。

十、客戶決策鏈條決定營銷手段

這個話題更大,咱們今后再起專題探討。這里只說一句,客戶的決策鏈條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方案需層層上交、層層折損轉化率,是否能從營銷上考慮切更短的路徑?(需要重新思考對產品價值的包裝)

總結

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把這十點串聯起來,就畫了下面這張圖:

專家圖|吳昊:產品商業化十問

這十問是有關聯的。左邊綠色的與客戶相關,右邊藍色的則與產品有更大關系。左右呈兩個瀑布疊流下來,左右之間又有一定相關性。

看完文章,再對照這張圖,也許你能理解得更透徹一些。

不僅是新產品,Go-To-Market遇到問題的老產品,也可以拿這張圖出來重新審視一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SaaS白夜行”(ID:SaaSKnight),作者:吳昊SaaS,36氪經授權發布。

SaaS創業路線圖之SaaS的銷售模式和營銷組織演進

資深作者吳昊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