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淘汰賽,誰能活到最后?
今年以來,新造車行業加速內卷,淘汰賽升級。車企之間的競爭,從產品戰、價格戰,到輿論戰,一波接一波。
理想汽車CEO李想說,之前華為操盤問界M7,把理想的團隊打殘了,虧了十幾個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說,未來會更卷,車市的洗牌會非常慘烈,要么倒閉,要么成為巨頭;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認為,今天沒有誰拿到船票,下一個五年才會看到誰有可能成功。
如今,新能源汽車已經走到了關鍵路口,如何打磨產品,如何應對競爭,如何讓企業走得更遠,成為擺在每家車企面前的難題。
最近,「定焦」與和高資本創始合伙人何宇華、久謙咨詢硬科技負責人王逸洲,就當前新造車的行業格局、競爭態勢、技術方向等話題聊了聊。何宇華在汽車產業鏈上下游進行了廣泛投資,王逸洲在行業里做過深度調研,他們對汽車行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以下是對話內容,經過「定焦」整理和精簡:
定焦:“蔚小理”現在分化比較嚴重,不論是銷量還是市值,理想把差距拉得越來越大,你認為理想現在的領先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
何宇華:這可能是產品周期性和公司戰略組織的周期性交接的結果。誰能領先,取決于誰的產品周期與自身市場周期恰好相符。蔚來是多產品策略,甚至產品之間會有重疊或者競爭。小鵬的產品定位更偏向于智能化,在迭代中更傾向于緊湊型車輛。從需求和產品供給角度來看,理想目前確實處于相對領先的狀態,但從各自的現金儲備和未來競爭策略來看,我覺得現在很難確定哪家能跑出來,未來幾年處于各領風騷的狀態。
王逸洲:理想始終是一家穩扎穩打的產品公司,競爭策略首先不是高端的品牌調性,也不是差異化的服務價值,它的所有理念都是先造一臺好開的車。在今天這個時間點,產品公司會短暫領先。
蔚小理的初始定位、初心以及競爭環境和競爭要素的變化,客觀導致了今天的格局。我認為在短時間內,產品公司的地位仍然相當牢固,除非自動駕駛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或落地時間線有了明確的預期,但在中短期內,自動駕駛相關要素可能僅是一個差異化競爭的小點,還不足以顛覆市場。
定焦:蔚來這幾個月銷量下滑很嚴重,產品專門進行了降價,你覺得蔚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何宇華:蔚來的整個產品策略存在互相侵蝕的問題。作為一個汽車品牌,蔚來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給消費者的定位,并根據消費者定位進行產品區分和定價,混亂的車型定位無疑模糊了品牌定位,也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作為為數不多敢走豪華路線的品牌,如果產品太多,單品的銷量上不去,高昂的運營成本就無法攤銷,如果毛利率上不來,公司整體的凈利潤水平就會受到影響,未來能否掙得到品牌溢價會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因此,如何找準市場定位,了解市場寬度和廣度,產品之間如何適應市場以實現良好的制造毛利率和品牌溢價,這是蔚來要解決的問題。
定焦:如果拋開銷量不談,“蔚小理”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他們各自的標簽,是否對消費者購車形成了促進作用?
王逸洲: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用戶決策集中體現在四個核心要素:續航、安全性、空間、價格,這與傳統主機廠并無太大差異。新勢力造車的重點不在新勢力,而在造車。當前階段最重要的是,誰能先制造出一輛好開的、價格合理且安全的好車。因此一家車企的側重點,決定了它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生存狀況。
蔚小理這三家公司的底色不一樣,在底層基因和組織能力上的關注重心也不一樣,比如蔚來通過更積極的服務和車主運營實現品牌溢價,小鵬在自動駕駛投入更多精力,理想在產品矩陣上穩扎穩打。用戶訴求所需的核心能力和公司所放的重心,互相匹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定焦: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如果以銷量為標準,當前的格局是“兩超多強”,比亞迪和特斯拉遙遙領先,其他車企奮力追趕。這個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你認為這樣的局面能維持多久?
王逸洲:造車這門生意的門檻或者必要條件,一定是對供應鏈管理、產品定義和商業化這些核心能力的掌握。
比亞迪擁有豐富的車型矩陣和眾多車企中最嚴格的供應鏈管理。許多創業公司都想加入比亞迪的供應鏈,但加入后,又面臨比亞迪非常嚴格的成本控制。實際上,比亞迪的底色是一家嚴格基于供應鏈控制的企業。因此,基于消費者關心的車型、保有量、品牌要素以及價格等因素,以及車企所擁有的能力,比亞迪能夠取得成功是完全不意外的。
特斯拉的品牌價值和馬斯克的個人魅力,是其他車企無可比擬的優勢。特斯拉采用了更激進的新技術如一體化壓鑄等來優化供應鏈。此外,特斯拉基于視覺的FSD自動駕駛技術,代表了產業最前沿的發展方向。
這個格局在可預期的未來都是很難改變的。
定焦:作為投資人,你會怎么看待比亞迪這個品牌?
何宇華:比亞迪需要在實現規模化量產的前提下,確保穩定性和一致性。比亞迪在學習豐田在全球化市場上的經驗,它對整個產業鏈,包括供應商都進行了整體重塑。在做好一輛車的同時,我們需要關注全棧自研,但全棧自研并不代表所有自研。比亞迪會使用一部分供應商,同時自己生產一部分產品。作為供應商,不論是A供還是B供,壓力都特別大,因為它會持續動態地接受比亞迪整個供應鏈的考核,不斷地進行挑戰。
比亞迪取得今天的成績,是過去十多年積累的結果。這既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也有相對巧合的因素。比亞迪的業務其實非常多,如果只是造車,它可能無法撐到今天。
我不太認同兩超多強的觀點,我認為埃安會是一個變量,隨著埃安資本化的推進,它可能會成為市場上第二家突破百萬臺銷量的國內自主品牌。
和高資本創始合伙人何宇華
定焦:很多人認為埃安網約車的痕跡較重,在C端市場銷售的車輛數量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你怎么看?
何宇華:網約車的痕跡可能體現了產品定義的差異化。其實比亞迪漢一開始也有很多網約車,很多人認為這可能對家用車銷量產生較大沖擊,后來比亞迪對漢進行簡配,差異化推出了E9車型。埃安現在也通過昊鉑平臺,逐步實現車型差異化和定價策略差異化。
埃安在經營性車輛方面的優勢相當明顯,性價比很極致。埃安也在建立自己的保障體系,包括固態電池、建設自己的換電站。家用車和運營車兩條腿發展的策略,很適合埃安,在家用車市場,產品從下往上跨越,從7-8萬的車型做到30多萬的價格區間,難度相當大,對整個管理團隊的運營能力、組織能力以及供應鏈能力,都會有巨大挑戰。
定焦:特斯拉接下來會有一款低價車。這款車號稱價格只要十幾萬,這是特斯拉有史以來最便宜的車型。低價特斯拉一旦上市,會不會改變當前的競爭格局?
王逸洲:一定會。Model 2或model Q歷史上已經推遲了好幾年。燃油車市場證明了10-15萬售價車型占據了最大比例的銷量。從今天的新能源車供給來看,市場上非常缺少15萬元以下的車型。從特斯拉或馬斯克個人技術普惠的理念角度來看,他肯定會去做這個價位段。只是過去兩三年,由于供應鏈和原材料成本的高漲,中低價位段受到了影響。
低價版特斯拉上市后,第一個可能受到沖擊的就是15萬到20萬的價位段。新勢力在這個價位段的車不多,而比亞迪銷量的很大一部分在這個區間,比亞迪受到的沖擊應該會比較明顯。
定焦:現在很多車企都在推進城市場景的高階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到了商業化落地的拐點了嗎?還是只是廠商宣傳的一個手段?
何宇華:我認為在未來很長時間內,輔助駕駛仍然是一種人機交互狀態。行業里需要做的是如何無縫切換人機交互,讓駕駛者基本感知不到機器的存在。
未來L3可能在城市道路出現,它可能是一個運營性移動機器人的新物種,但與量產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相比,量產能力是非常大的挑戰。目前量產的城市NGP,實際上都是在進行類封閉場景的推演,從封閉到半開放再到全開放場景,很多功能仍不是完全開放的自動駕駛狀態。在城市NGP里,極端場景的長尾問題是最多的,現在會有機器和人之間的互相切換,機器也需要一個自學習的過程,怎么在有限成本下去做輔助駕駛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定焦:高階輔助駕駛功能,對消費者購車決策有多大影響?
王逸洲:我們曾做過調研,發現大家最關心的要素,好評始終集中在空間、動力、性價比和續航,差評主要體現在內飾、噪聲、后排空間等方面。我們拿手機的競爭階段來類比,今天中國汽車主機廠仍處于功能機階段,大家關注的是顯性的用戶體驗指標,還沒到關注生態、智能化應用以及自動駕駛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消費者的感受相對落后,尚未完全認識到技術革新或自動駕駛可能帶來的便利,但這確實是一個相當嚴酷的現狀。換句話說,今天如果某家車企無法實現巨大的差異化,那么他們為自動駕駛投入大量資金短期難以變現。
久謙咨詢硬科技負責人王逸洲
定焦:去年有很多車企鼓吹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今年都在提“重感知,輕地圖”,為什么會有這個轉變?
何宇華:無論是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還是地圖,都屬于傳感器。高精度地圖是動態傳感器,在組合解決方案下,通過傳感器計算出的結果將永遠可以有一個最優解,這個最優解可能涉及多個維度的參數,是調優出來的結果。
今年大家都在卷價格,對于量產車型,所有傳感器組合調優的結果,更偏向于極致性價比。因此,今年很多車企不再提高精地圖和激光雷達,主要是因為資源和成本問題,無法在當前銷售量下實現極致性價格的供應。
去年激光雷達更多是作為發布新車的噱頭,但其實這些車型占據整個市場的比例是很低的,現在進入痛苦的量產階段。激光雷達整個產業鏈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持續調整,規模是最核心的問題。
定焦:對乘用車而言,換電模式的可行性被驗證了嗎?
王逸洲:我認為優質產品和優質生意應該分開討論。首先,從產品角度來看,換電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是中國相當多的住宅小區,尤其是在核心城市,無法安裝家充電源。這部分用戶能通過換電解決燃眉之急。第二是,快充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支持,包括更高電壓的平臺、全新的電網配套、碳化硅等全新器件。然而,這部分配套和產業鏈迭代速度不及預期。
從解決的問題和提供的價值來看,我對換電表示認可。但換電同時也會導致現金流和公司資本性支出高企的問題。沒有不好的產品,只有不劃算的產品。因此,最終可能需要在品牌方、電池供應方、用戶價值、資本性支出之間做一個平衡,確定哪一方更符合自身戰略和利益選擇。
定焦:高壓快充發展很快,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現在基本已經實現了。如果有一天充電速度足夠快,為什么還需要換電?什么時間點,充電可以達到加油的效率?
何宇華:現在是綜合補能的格局,換電站旁邊往往會配一個超快充站。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機廠跨門入戶,中高壓600V-800V,需要車和樁匹配,具備中高壓平臺的能力,我認為可能要到2025-2026年。高壓快充實現的時間,跟成本會有周期性匹配的過程。
未來會是一個綜合性的能源補給方案,并不是說快充或者超快充會比換電好,或者換電一定優于快充,它取決于車輛的屬性。比如運營車輛相對就更適合換電,家用車對超快充的需求更強。
定焦:最近很多車圈大佬發言,說接下來車市會很卷,淘汰賽提前開啟了。對于一些品牌而言,接下來是不是會比較困難?
王逸洲: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還是比較穩健的。今天這個時間點,大家并非在拼智能化、生態和應用,而是在拼一輛好看、好用、好開、安全的車。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主機廠可能會做得慢一點,但現在我們反復討論的一體化供應鏈管理能力,或者說是比較穩健的生產節奏管理能力,許多傳統主機廠的新能源品牌也具有自己的優勢。
實際上,從消費者的購買要素和主機廠的能力來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許多傳統主機廠的新品牌正在發力。他們固有的良好經銷網絡和供應鏈能力,對新勢力產生了沖擊。尤其對于那些在供應鏈能力和成本管控方面比較弱的新勢力,會相對比較艱難。
定焦:華為雖然自己說不造車,但他們進入汽車產業鏈后,對行業造成很大震動,一些主機廠也擔心華為造車。你怎么看華為的角色?
何宇華:從華為參與造車開始,我們一直很疑惑,華為究竟是選擇做一個供應商,還是一定要做一個車企。
車企需要對全生命周期的產品質量做出承諾,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并把自己的品牌放在最外面。如果想像英特爾那樣做一個供應商,對于華為這種在產業鏈上具有甲方性質的乙方來說,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在汽車供應鏈中,如果華為要做乙方,就需要考慮乙方的姿態,包括如何做好乙方。
核心在于定位。如果定位不清晰,合作方和華為可能會面臨尷尬的狀態,在雙邊搖擺的情況下,深度合作對主機廠來說可能是一種挑戰。我認為華為還是需要真正下場造車,否則無論是對品牌還是質量控制,以及從最終對結果負責的角度,很多工作都不好開展。
定焦:如果有一天華為真的下場造車,你會感到意外嗎?哪些車企或公司可能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王逸洲:我認為華為需要造車。如果華為選擇做博世這樣的供應商,那么它擁有的眾多線下門店和終端零售網點,會是相當大的浪費。另外,垂直一體供應鏈對造車有非常重要的幫助,華為無論是在三電系統、車機電子還是傳感器上,都有自己的布局。但如果這些因素無法與車型深度綁定,而是去做一個供應商,這對華為都是一種浪費。
定焦:百度和小米的車將在今年或明年上市,你更看好誰?
何宇華:互聯網大廠可能擁有很多流量資源,但汽車是工業品和耐用品,更多的是供應鏈整體的梳理和組合。小米這種互聯網大廠主要關注流量和客戶轉化率,用現在新勢力的標準來看,小米更貼近消費者,跟理想有點像,也有全球化經營經驗。而且小米在造車產業鏈已經做了很多部署,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應該會有很多國產化和成本把控的創新嘗試。
百度側重智能化、集約型,產品定位更偏向于科技和藝術品的結合。百度在智能駕駛方面投入很大,但未來能否成為收入利潤增長點要畫個問號。從造車角度,我個人更看好小米,因為它更偏向于用戶驅動的產品型公司,它的迭代效率、產品定義和自我克制方面,都可能會做得比較好。
王逸洲:在科技產品發展過程中,擅長或重要的事情是動態變化的,在某個時間點,產品能力可能是唯一重要的。然而有些時候,最擅長的事和最重要的事,可能會發生錯配。從產品能力的角度,我不會懷疑小米,而百度并非純粹的to C產品公司。在自動駕駛方面,百度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和法規落地,未來這可能會成為車企競爭的必備能力。
定焦:新造車行業的終局,你認為會是什么樣?市場份額會高度集中在少數車企手中,還是會相對均衡?為什么?
何宇華:今年實際上是主機廠結構性調整非常重要的一個年份。從未來5到10年來看,我個人覺得主機廠數量可能在15到25家比較合理。汽車既是耐用品、工業品,也是個性化消費行為的需要,不可能所有的車都是運營類的車輛,也不可能完全是共享類的。
無論是因為地方保護,還是自由競爭,以及消費者對產品的差異化需求,主機廠數量很難壓縮到很小的范圍。我認為十幾家到二十幾家是比較穩定的競爭格局。
王逸洲:我認為從終局的角度來看,競爭格局會更接近手機,而非傳統燃油車。因為如果最終是基于自動駕駛或智能化能力進行比拼,頭部玩家可能會出現一個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全棧能力整合且擁有生態。在實現過程中,首先由供給側的技術突破來改變需求觀念。因此,可以預期在3到5年內,對于主機廠而言,仍會維持先把一輛車造出來,先活下來的狀態。
所以我認為在消費者錢袋子更緊、供應鏈成本管控要求更高的競爭環境下,洗牌會比想象中來的更早,能活下來的只有頭部的新勢力,以及有非常完善的供應鏈能力的傳統主機廠。
定焦:哪些主機廠更可能活到最后?
何宇華:從終局來看,我認為一是規模化生產能力特別強的車企,二是對產品的洞察力特別強的車企,我相信智能化領域會有一兩家特別突出的公司。另外,把經營性車輛作為基本牌,家用車不斷迭代也是我看好的一種方式。那些熱衷制作噱頭,產品和供應鏈跟不上的公司,會感受到很大的生存壓力,這將是一場綜合能力的全面競爭。
定焦:今年下半年是否還會有新的黑馬出現?
王逸洲:我對出現新的乘用車品牌持保守態度,因為從前期所需的能力和資源的角度來看,一個全新的創業公司需要具備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關聯能力,并在后期定義出一款爆款車型,然后實現周轉,我覺得可能性較小。我認為會在現有玩家中,淘汰一波在供應鏈和管理能力上存在較大問題的品牌。
何宇華:我認為造車進入深水區后,再出一個具有創造性和劃時代性的主機廠的可能性并不高,現有玩家可能會不斷進行迭代,而非新增玩家進入市場。隨著國際市場發展起來之后,不排除未來會有一些新品牌從海外進入國內市場。
*題圖來源于Pexel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定焦團隊,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