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更要“反脆弱”
2023年已過半,很多人、很多企業都在掙扎中度過。
大量從業者下崗和轉業,房地產、教培等行業經歷劇烈洗牌。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意識到“反脆弱”的重要性。
“反脆弱”一詞,是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的。
塔勒布認為,事物通常呈現為三種狀態:脆弱、堅韌或反脆弱。
脆弱狀態:玻璃杯很硬,但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強韌狀態:塑料杯容易變形,但掉在地上,一般完好無損;
反脆弱狀態:想象有一種材質做成的杯子,當它掉在地上,會變成兩個小杯子。
簡單說,反脆弱是指,當一件事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壓力和風險下時,不僅不會受到損害,反而能從沖擊中受益,茁壯成長。
同樣遭遇裁員,有的人能將核心能力,在不同行業間自如地遷移,從而迅速完成自身的調整和轉型。
同樣遭受經濟寒冬,有的企業能在危機到來前,盡可能充分地做好準備,保護企業免受極端傷害。
過去這3年各行各業的動蕩經歷,是對每個人、每家企業反脆弱能力的考驗,人們在沖擊下的百態,本質上是反脆弱能力的外現。
工作中、生活中,那些人那些事,上一秒始終如一,下一秒變化無常。這世界,“無常”才是生活不變的規律。
而要獲得人生中最大的穩定,“反脆弱”能力一定要足夠強。
很多人知道當代著名畫家張大千,卻不知道他有著這樣一段經歷。
張大千在人生后半場時,患上了眼疾,作為畫家作畫自然是離不開眼睛,為此,他不再作工筆畫,而是將細筆改為粗筆。
但不久之后,張大千的視力進一步惡化,很多人都認為張大千的藝術生涯算是走到了盡頭。
可沒想到的是,張大千竟獨創出一種潑墨藝術,即在宣紙上用墨水潑撒,營造層次感來作畫,由此完成了其藝術生涯的最大蛻變。
今天,在拍賣市場上價格最高的張大千畫作,都是其患眼疾之后的作品。
張大千本可以借眼疾之由,結束自己的畫家生涯,但他不但不放棄,反而將遭遇轉為藝術創造的契機,開辟出一方新天地,這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張大千《春山煙樹》,1967年
那么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呢?
1、樹立危機意識,持續學習
華為曾大規模裁員,裁員人數近7000人,賠償金額高達10億元。
當時,任正非就說:
一個公司想要長遠發展,企業的員工不能太過安逸,這樣公司的氛圍會非常懶散,失去危機意識;如今發展這么快速的時代,沒有狼性般的競爭容易被社會淘汰。
說到底,這些被裁的員工都是由于安逸、懶散、沒有危機意識,而被新人后來居上,被淘汰出局了。
現在的職場,就是一個永不閉關的競技場,隨時要保持警惕,不被對手趕上。
你不能只和過去的自己比,還要向外看,和最優秀的人比。
因為,如果你的對手花9秒跑完100米,你雖然比過去加速了,但你花了10秒,你仍然是落后的那一個。
所以,在職場一定要樹立危機意識,持續學習,比別人進步更快,才能在競爭中爭取主動,不被輕易淘汰。
2、擁抱變化,要有做出改變的勇氣
塔勒布在《反脆弱》這本書的結尾說:
“脆弱的事物喜歡一成不變的安寧環境,而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
你仔細觀察身邊那些優秀的人,都是不安于現狀的人。他們總是不斷地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改變一些事物,甚至改變自己的思維。
他們不害怕改變,只想從中獲得自己的猜想和結論。
將自己主動暴露在風險變化中,不斷地擁抱變化,有時是應對風險的最好方法。
《哈佛商業評論》曾根據塔勒布的“反脆弱”觀點提出,一家企業需要從意識、結構、機制和策略四個方面來構建自身的反脆弱特性。
第一,意識。企業要在意識層面做到正視和擁抱變化與不確定性,這樣才能在危機到來前盡可能充分地做好準備。
第二,結構。一家機構臃腫、僵化的企業不但無法把握隨時出現的機會,其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風險。組織內部的流動和淘汰機制是打破僵化的有效手段。
第三,機制。一個具有反脆弱性的企業,允許“冗余”的存在。什么是“冗余”呢?
2019年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作了一次危險的實驗,他簽署了一項行政令,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試圖通過《出口管理條例》來擊潰華為這家中國公司,限制美國企業對華為出售技術和零件。
如果華為只是一家普通的公司,那他很可能會像過去中興那樣被制裁得毫無還手之力,甚至會因為這樣的黑天鵝事件而陷入極大的困境中。
不過,任正非在這個時候很有底氣地站出來說:
“美國政客可能低估了我們的力量。我就不多說了,因為何庭波的員工信說得很清楚。我們有些邊緣產品沒有備胎,這些產品本來遲早就要淘汰的,這些有影響。但在最先進的領域不會有多少影響,至少5G不會影響,不僅不影響,別人兩三年也不會追上我們。”
在何庭波的員工信中說,為了防止美國斷供,華為在多年前,就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花費巨大心血研發“備胎”。
所以當美國在毫無依據的情況下,做了最瘋狂的決定,這些耗資巨大打造的備胎一夜轉正,挽狂瀾于既倒,確保公司大部分產品安全。
所以,在極端困境出現之前,通過增加冗余備份,則可以提高企業的反脆弱性。
第四,策略。鼓勵試錯,借助連續的、小范圍的試錯,發現潛在的機會與大收益。每次試錯都是一次排除法,一步步排除行不通的方案,就可能逼近有效的方案。這可以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高昂的機會成本。
智能手機的誕生,讓我們引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馬化騰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劃時代的產品,我們應順應移動互聯網趨勢,開發移動社交軟件。錯過這個風口,就是滅頂之災。”
為了適應變化,騰訊內部成立了三個團隊,誰做得好就用誰的。
其實那個時候,騰訊已經有QQ了,但馬化騰還是敢于攻擊自己,勇于試錯。
最終,張小龍團隊開發的微信脫穎而出,現在成為了大家每天都離不開的手機應用。
試錯過程中,就是用有限的損失,來換取無限的收益,這本身就是一項很強的反脆弱的策略。
在今天的商業世界,伴隨著種種新技術的應用和黑天鵝事件的沖擊,很多行業都面臨著前所未見的突變時刻,企業想長久生存下去,就需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反脆弱型組織。
天災人禍、生老病死,變化時刻都在發生。
培養反脆弱的能力,我們才能迎接各種挑戰和機遇。
正如《反脆弱》一書中所說: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不懼風的吹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曉芳說職場”(ID:XF-SZC),作者:王曉芳團隊,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