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房,海外給飲料印上分級,我國大多數飲料健康評級C
飲料行業,糖分刺客隨處可見。配料表變短,還要多久才能成為現實?
新加坡飲料強制標簽一事登上熱搜,這讓飲料的“健康話題”再次受到關注。
幾天前,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在新加坡買飲料時,發現飲料都被貼上顯眼的“紅綠燈”標志,分別是A、B、C、D級。據進一步了解,目前,不僅新加坡的線下超市中飲料被貼了標志,就連線上售賣的產品也都需要設置明顯標識。
該網友在帖子里稱,這是按營養成分和健康程度劃分的,“A級的飲品最健康,B級的飲品較為健康,廠家可自愿標注;C級飲料不健康,D級飲料最不健康,廠家必須標注,這就相當于廠家告訴消費者‘我們的這款飲料不健康,你最好別買’”。
公開信息顯示,按照當地規定,每100毫升的飲料中有超過5克糖分和1.2克飽和脂肪的飲料屬于C級,10克以上糖分和2.8克以上飽和脂肪則是D級。這兩個級別的飲料必須在包裝上印上標簽,而較為健康的A級和B級飲料則無須印上。
其中,D級飲料由于“太不健康了”,以至于被嚴禁在各平臺做廣告。該標注不標注或者不該做廣告的做廣告了,最高罰款1000新幣,再犯者罰款最高2000新幣(約合10000元人民幣)。
簡而言之,等級評判是由含糖量和飽和脂肪含量兩個成分來界定,含量越高,則等級越高。如果含糖類和飽和脂肪處于不同的等級,則最終結果按等級低的算。
有新加坡熱心人士仔細對比了超市里各個不同等級的飲料后發現,只要加了甜味劑,就算含糖量小于1克/100毫升,也只能定為B級。比如可樂,它的糖含量高達10.6克/100毫升,就被標為了D級飲料;此外,作為常溫酸奶的代表性產品,純甄由于含糖量較高也被評為D級。
事實上,根據新加坡衛生部所提供的例子,無糖咖啡被列為B級,有8%糖分的伯爵奶茶、珍珠奶茶則是C級。至于擁有11%糖分的黑糖泡泡茶和百香果綠茶,則被列為最不健康的D級。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加坡的飲料分級標準,中國市場上的飲料產品被劃為C、D級的較多,不但可樂類飲品全軍覆沒,一些以健康為賣點的飲料,乃至多款功能飲料、牛奶飲料、涼茶飲料也被歸為C、D一檔。相較之下,“東方樹葉”們這一波卻“贏麻了”。
部分其他常見飲料的具體分級如下:
麒麟午后紅茶:C級
寶礦力:C級
農夫山泉茶π:C級
王老吉:C級
椰樹牌椰汁:C級
純甄:D級
養樂多:D級
旺仔牛奶:C級
星巴克卡布奇諾:C級
康師傅冰糖雪梨、冰糖紅西柚:D級
北冰洋汽水:D級
康師傅冰紅茶根據不同口味,分為C級和D級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牛奶的評級也是C級甚至D級,但也并非都意味著“不太健康”。事實上,新加坡這個飲料強制營養等級的目的就是引導大家少喝或不喝C級或D級飲料,但牛奶是個例外。
有業內人士指出,新加坡出臺條例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消費者從包裝辨別產品的含糖量和含脂量,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目前實行的“強制標簽”只能體現產品的糖和脂肪含量,而非產品的整體營養情況。
對此,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表示,在含糖量評級標準這塊,考慮到乳制品的特殊情況,其實法規對含乳糖和半乳糖飲料的含糖量給出了“保護性算法”。牛奶特別是全脂牛奶,因為飽和脂肪含量高,所以按該評級標準算,全脂牛奶基本都是C級或D級,脫脂、低脂牛奶差不多在B級,有些脫脂牛奶能達到A級。
換言之,或許,大家仍需要更辯證地看待這份等級標準。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減糖、控糖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飲料行業。
事實上,新加坡飲料標簽分級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而是于2022年12月30日起實施。其依據是新加坡政府在2021年12月30日發布的《食品條例(第2號修正案)》(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將新加坡零售市場上的預包裝飲料根據含糖量和飽和脂肪量的高低分為A、B、C、D四個級別。
而本次分級不僅涵蓋果汁、汽水、乳飲料、乳酸菌飲料、茶飲料、咖啡飲料、運動飲料、能量飲料;就連水、牛奶、植物奶(豆漿、杏仁奶、燕麥奶等),還有菊花茶、薏米水、液體燕窩、部分代餐類的營養奶昔、黑芝麻糊之類的速溶谷物,沖泡著喝的奶粉也都包含在內。
至于出現條例的原因,其實還是老生常談的“健康”考量。
據悉,糖尿病在新加坡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新加坡糖尿病居民人數預計將達到100萬。為進一步遏制糖尿病的發展,新加坡政府要求在新加坡零售的含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預包裝飲料,必須貼上標簽,并禁止發布相關的廣告。
在此之前,很多國家已開始對以軟飲料為代表的含糖食品征稅,或采取其他干預措施,包括英國、墨西哥、美國、南非在內的40多個國家,這也就是所謂的“糖稅”。
不僅如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呼吁各國對含糖飲料征收含糖飲料稅,主要是為了控制含糖食品的消費和防止肥胖,這不僅對各國的醫療保險起到節約的作用,收取的糖稅還可以用于改善公眾健康。
當然,從短期來看,代糖仍不見得是那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同樣是在近日,關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討論,讓代糖供應商和下游企業們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輿情影響也進一步波及到了整個代糖產業。可口可樂表示暫時不對此事作聲明,而元氣森林、奈雪的茶等零售品牌以及萊茵生物、金禾實業、三元生物等上游廠商紛紛站出來和阿斯巴甜撇清關系。
一業內人士表示,從近期阿斯巴甜的爭議到新加坡實行的飲料分級……反映出飲料產品在人們日常生活場景中“滲透”的程度之深,以及全球范圍內的“健康化”消費大趨勢仍是明朗的。
同時,他也指出,目前看來,中國市場上的飲料產品對標新加坡飲料分級標準意義不大。究其原因,一來,本就內卷到極致的飲料企業可能并不愿意承受加貼標簽的成本;二來,D級飲料廣告禁止令更是不可能實現——那些被歸為D級的飲料品牌,基本都是廣告投放大戶,若要一刀切的禁止恐將面臨多重阻力。此外,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飲店、咖啡店是否也應納入標準,目前還存疑。
一業內人士表示,“強制標簽”只是當下人們對飲料行業關注的一個縮影。不過,只要能更公開透明地將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同時讓品牌和宣傳等方面更清晰,并協助飲品公司制定新的標準,這一進步終歸值得鼓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快消”(ID:fbc180),作者:李珂,36氪經授權發布。原文標題:《塌房,海外給飲料印上分級,我國大多數飲料健康評級C,蒙牛純甄竟然只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