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創業路線圖之SaaS公司如何跨越鴻溝?

很多SaaS公司在完成PMF(產品市場匹配)后,會有一段順利的增長期,增速達到2倍、3倍甚至更高。但到了某個階段,業績增速突然大幅降低到30%以內;檢視內部組織,無論是團隊能力還是努力程度都沒有明顯降低,這是發生了什么問題?
杰弗里.摩爾在《跨越鴻溝》里講述,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營銷中,需要跨越一道鴻溝。他這本書也被譽為高科技企業的圣經。
我也在很多國內SaaS產品的市場實踐中,不斷看到這道鴻溝的出現。
今天我就結合SaaS公司的產品及營銷實務,為大家講講如何跨越鴻溝。
1)正態分布
如果概率課不是體育老師教的,大家應該對這張圖還有印象圖片
使用這個數學模型可以估算一個餐館午餐到店客戶人數波動范圍、一個新產品進入市場在用戶群體中的傳播節奏,也可以評估一次考試的成績分布是否合理。
我最近重聽萬維鋼精英日課第2季,有個很牛的故事:數學家投訴面包店的面包重量不足,執法部門處理后,老板每次都挑最大的面包賣給數學家;這老兄每次回家都會把面包稱重并記錄,每次都達標......但是,最后他發現面包的重量分布上圖的右半邊,因此推測出該店只是把大面包給他了,而大部分面包還是不達標的。再次投訴后,執法部門驗證了他的推論。面包店老板......
言歸正傳。形成正態分布的前提是:有至少20個相互獨立的變量“相加”后對結果發生影響。
聽起來有點兒復雜,實際上這個前提在自然界和真實社會生活中都很容易達成:影響某個企業采購一個IT產品的獨立因素實在太多了——公司的預算情況、關鍵人的信息化意識、使用部門的需求緊迫度、供應商的品牌口碑、供應商的營銷能力......
所以市場上全部客戶的采購時間節奏會呈現正態分布的結果,也就是說,符合上面這個圖形。
結果出現在均值(也就是“期望值”)上的概率最高。結果在正負1個標準差之內的概率占到總量的68.2%。2個標準差之間占95.4%。3個標準差之間占99.8%。
2)鴻溝理論
說回《跨越鴻溝》這本書。
我們在一個新品類的SaaS產品上市后,會發現市場上有一些“先鋒客戶”,他們占比很低,但特別歡迎新型產品;他們不僅愿意嘗試,也喜歡炫耀給周圍的企業家朋友。于是“先鋒客戶”會較快影響更多的“創新者”。
“創新者”喜歡在企業內部推動創新,他們沒有“先鋒”那么激進,但也容易接受新事物。
創新者(占2.1%)與“早期采用者”(占全市場的13%)之間有一個小鴻溝。
而“早期使用者”(13%)與“早期大眾”(占全市場的34%)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很多高科技企業都在業績增長上掉入這個鴻溝中,在銷售業績上遲遲沒有大的起色。
我看到目前很多SaaS公司都在這個鴻溝里爬不起來,月度業績遲遲不能突破500萬元或1000萬元的關口,年度業績增速從200%放緩到20%......要知道很多美國SaaS公司上市時還能保持70%~80%的業績年增長,國內SaaS公司在這個階段面臨的形勢是更嚴峻的。
要應對鴻溝,首先要能發現鴻溝。
除了業績增速突然放緩,市場還可能出現以下現象:
- 老客戶轉介紹比率下降:從推薦者分析,“先鋒客戶”和“創新者”性格上更容易激動,使用產品之前就可能推薦;而“早期使用者”相對更喜歡在產品使用一段時間、看到效果后才推薦。
- 銷售團隊電話邀約成功率下降:明明是符合“客戶畫像”的目標客戶,電話打給客戶關鍵人后卻難以激發對方見面的興趣。
- 首次拜訪后丟單率上升:首次拜訪過程中,發現客戶對我們總結的“痛點”感受不深,提出很多他們使用新產品(包括服務)的擔憂。有的擔憂是我們可以解決的,有的擔憂是客戶企業內部問題,銷售代表也束手無策。相對應的,銷售代表后續推進困難,最終丟單。
- 成交周期拉長:“早期大眾”中實用主義者比例更高,他們做決策更加沉穩,希望能夠對比多個產品后再做出決策。
如果在銷售業績減速的大背景下,頻繁出現以上現象中的2~3個,就可以基本判斷我們面前出現了一道“鴻溝”。
那么,如何應對這樣的鴻溝呢?
大家回想一下,按照我提出的“SaaS創業路線圖”,其實在第2個階段創業公司已經“驗證”過產品符合客戶需求,也驗證過銷售打法的有效性。那么問題出在哪里?
上一段只列出鴻溝問題的表象,我總結這背后的“實質”關鍵點是:
- 受眾變化:“早期大眾”相對更保守,喜歡做產品對比,非常確定后才會采購;
老獲客方式失效:以前產品特性中的“新”,就能帶來客戶;現在“早期使用者”沒那么愛做轉介紹。
產品價值與客戶“痛點”的對應關系還需要加強。
也就是說,從產品到市場、到銷售方法,都需要做升級。請注意,我這里說的是“升級”,而非推倒重來。如果要推倒重來,那就是另一個產品和營銷套路了;如果只是為了跨越鴻溝,應該不是做新產品的問題。
對應上面這些“實質”關鍵點,我給出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和選擇。
首先,公司要理解這個局面不是某個區域的問題,也不是銷售團隊自己就能解決的問題。能解決系統問題的,一定是系統的方法。
產品考慮聚焦更細分的市場或客戶群體,找到“空白區域”,這樣才能更深入地幫助客戶解決他的問題。這有助于產品提高迭代速度,也有助于銷售團隊找到更精準的客戶、提高銷售效率,同樣地也有助于服務團隊的水平快速提升。
市場營銷對更精準的客戶群體進行覆蓋。通過一對多的形式(包括線上線下專業培訓、參加行業會議并發言等)提前做一些客戶教育工作,產生客戶線索,也降低后續銷售代表的轉化難度。
銷售團隊考慮集中大部分力量打透一個區域市場。這時候很多公司的銷售布局大概是這樣的:除了總部,也在一線城市有2~3個分支機構。一般情況下,總部所在城市的市場經營時間最長、滲透率也最高。如果這里出現了“鴻溝”問題,其他區域將來也會遇到。所以我們應該先在總部所在地解決問題。集中優勢兵力,集中產品、市場、銷售、服務的資源,乃至集中公司高層的注意力,努力在總部所在地打透市場,突破“鴻溝”進入“早期大眾”市場。
升級銷售打法。舉個例子,客戶希望看到多個產品的對比,即便市場上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的競品,我們也應該把類似的產品找來做出專業對比提供給客戶,讓客戶安心。說白了,用差異對比來定義新概念,是一個大眾習慣的思維方式。我們應該適應它。
如《跨越鴻溝》一書所說,鴻溝就在那里。據我觀察,大部分國內的SaaS公司都還沒有完成跨越。
我們結合“SaaS路線圖”的5個階段說明一下:
創意階段:面對最早的“先鋒客戶”,創始團隊CEO或產品負責人CPO就應該能用自己方法打動客戶拿到訂單;
驗證階段:普通銷售代表就能夠售賣出產品;
營銷階段:要進入占比13.6%的“早期采用者”群體,我們需要打造出一套標準化的銷售打法SOP。
擴張階段:必須跨越“早期采用者”與“早期大眾”之間的巨大鴻溝才能進入主流大眾市場。我們需要升級SOP令大眾客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升級市場營銷能力,也許還需要給產品加上一些互聯網特性。
效率階段:面對“后期大眾”群體,設法提升公司運營效率,提升盈利能力。
具體到每個企業,大家需要針對自己的產品特點、市場特點及團隊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突破口和突破方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SaaS白夜行
專家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