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協同辦公軟件廠商,也曾如盛夏蓮花般綻放
它曾經占盡先機,
研發出那個時代的殺手級應用;
它甚至曾超越時代,
產品理念一直延續到現在。
它,就是Lotus Software,蓮花軟件。
這朵蓮花是如何一夜間綻放,
成為改變行業的光?又是如何變成時代的眼淚,如今連擁有姓名都不配?
故事的第一條主線,還要先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個人電腦還遠未普及的上古時代,蓮花誕生的前夜。
蘋果公司在1977年發布的個人電腦Apple II,起初還僅僅只是數碼極客的玩物。直到1979年,VisiCalc的推出,才讓個人電腦進化成辦公工具。VisiCalc是個人電腦上的第一款電子表格軟件,Excel的祖師爺。它不僅教育了電子表格軟件市場,更助力Apple II成為了首款取得商業成功的個人電腦。
故事的主角,蓮花軟件,創立于幾年之后的1982。
創始人Mitchell Kapor曾與VisiCalc頗有淵源,后來自立門戶,研發辦公軟件。之所以會給新公司取名“蓮花”,是因為Kapor還是一名超自然冥想術的導師。
彼時,IBM PC已經取代Apple II成為最暢銷電腦。而VisiCalc停滯不前,雖然也移植到了IBM PC,卻沒考慮過要榨干新機器更強的硬件能力。
市場適逢其時地留下一線機會,而蓮花恰好有所準備。
1983年初,蓮花的Lotus 1-2-3橫空出世,立即引爆了市場。
它速度更快,用x86匯編語言寫成,充分利用IBM PC的256位內存;它體驗更佳,所見即所得、操作方式更友好、運行更穩定、還支持F1鍵調用內置幫助;它功能更全,支持宏指令,還可以展示圖形(餅圖、柱狀圖、折線圖等)。
Lotus 1-2-3在前九個月就賣出了11萬份,登頂最強王者。
剛剛成立不久的蓮花,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500萬美金風投,躋身全球軟件公司前三甲。當時不少人選購電腦的唯一標準,就是要能運行Lotus 1-2-3。它甚至激發了消費者升級內存和顯卡的需求,帶動了硬件銷售。
而被斬落馬下VisiCalc從此失勢,幾年后被蓮花收購。
附贈一個(不知道算不算)冷知識,最早的微軟Excel(1985年)是運行在Mac電腦上的。
Lotus 1-2-3的一炮而紅之后,蓮花想繼續讓產品線更加豐富。有啟動新項目、有收購小公司、也有內部孵化,希望找到下一個發力點。
公司規模的成長讓Kapor意識到,蓮花放羊式的松散管理可能將難以為繼。蓮花挖來了當時在給他們做管理咨詢的麥肯錫顧問Jim Manzi,讓他負責管理經營。到了1986年,Kapor決定讓Manzi接班,將蓮花的帥印交給了這位缺少軟件開發項目經驗的職業經理人。
離開后的Kapor搞過開源軟件,搞出過火狐瀏覽器?,F在,他是風投基金Kapor Capital的合伙人,并已經投出了4家公司上市,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叫做Uber。
把頻道再切回80年代中期,盡管Lotus 1-2-3的銷量依舊喜人,但蓮花并不是做一個成一個的產品工廠。
他們比微軟更早嘗試過將電子表格、文字處理、圖形處理、數據庫等軟件打包成套件銷售。盡管廣告營銷聲勢浩大,但事與愿違,沒能在市場激起水花,終慘淡收尾。
禍不單行,核心產品也遭遇險情。80年代末,Lotus 1-2-3用C語言重構,為了兼容性和跨平臺,這一版本跳票超過一年。這一遭,蓮花失去的可不僅僅是時間。
Lotus 1-2-3的成功,讓一些廠商聞風而動,希望也能分到一杯羹。其中就包括Borland公司,他們在1988年推出了DOS系統上的電子表格產品Quattro。有意思的是,“Quattro”是意大利語數字“4”的意思,暗喻比1-2-3更勝一籌。
蓮花拿起法律武器反擊,起訴數家廠商侵犯知識產權、進行廣告誤導和開展不正當競爭。蓮花贏了幾次,卻輸掉了與Borland公司長達6年的官司,留下后患。
90年前后,微軟的圖形化操作系統Windows開始嶄露頭角。此時蓮花卻把寶全壓在了IBM的OS/2操作系統上。他們為OS/2版的Lotus 1-2-3投入巨大,結果卻又一次不盡如人意。
Borland同樣殺入了OS/2平臺,推出了Quattro Pro與蓮花硬剛。而在另一面,微軟的Excel逐漸在Windows平臺和Mac平臺上占據上風。
此時Lotus 1-2-3可謂腹背受敵,備受煎熬。
1990年,微軟推出MS Office套件。蓮花也不落人后,同年收購了排名前列的文字處理軟件Ami Pro。1992年蓮花推出了的Lotus SmartSuite,打包了Ami Pro、Lotus 1-2-3等幾款辦公軟件,在Windows平臺與微軟正面交鋒。雖然Lotus SmartSuite在發布之初反響不錯,卻可謂“出道即巔峰”,銷量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這場電子表格和辦公套件的亂戰,結束于微軟發布32位的Windows 95系統后。新版的MS Office乘勢而來,橫掃千軍,從此再未給過對手翻身的機會。
以至于現在,我們對電子表格“Spreadsheet”這個詞都感到陌生,我們習慣把這類東西統稱為Excel。
雖然Lotus 1-2-3的故事講完了,但看看右邊,本文的進度條感人。蓮花還有個更著名的產品——Lotus Notes,相信有朋友曾經用過。
另一條故事線,始于蓮花創建之初。為了研發Lotus 1-2-3,Kapor從VisiCalc挖來了一位名叫Ray Ozzie的天才程序員。而Ozzie的興趣并不僅限于電子表格。
他在伊利諾斯大學就讀期間,就有幸接觸到了早期的電腦網絡應用,并前瞻性地看到了電腦成為通訊工具的潛力。從此,利用電腦協助人際交流協作的想法,在他心里生根。
他設想,應該有這么一款產品,不僅能結合電子郵件和在線會議,還要能讓用戶在上面創造自己的應用。
這個想法看起來,像不像現在釘釘這類協同辦公軟件?而釘釘出第一版已經是2014年。
能有如此遠見,Ozzie之后也被證明確實是曠世奇才,甚至成為比爾·蓋茨最想得到之人。
蓮花資助Ozzie創辦公司來實現夢想,但直到1989年,他才交出第一份答卷——Lotus Notes。采用了當時新興的C/S架構,使用圖形化界面,集合了郵件和辦公應用,還革命性地大量使用了互聯網。
5年的開發周期沒有白費,Lotus Notes一經推出就引爆了辦公軟件市場,甚至開創了一個新的軟件門類——“群組軟件”(Groupware)。
90年代初,當蓮花的核心產品市場份額受到挑戰,與網絡技術公司Novell的合并案在最后一刻宣告失敗,是Lotus Notes為蓮花保住了希望之火。蓮花之后也完全買下了Ozzie的公司。
然而,Lotus Notes的大放異彩也引來了獵食者的覬覦。
1995年,IBM對蓮花發起惡意收購,在蓮花股價32美元時直接開價60美元。雖然Manzi也嘗試尋找白衣騎士救主,但IBM最終還是以35.2億美元吞并蓮花。
蓮花軟件作為獨立公司的歷史就此結束,盡管IBM在最初幾年還是保留了蓮花的獨立品牌。
Manzi在收購的四個月后就離開了IBM,套現了巨額的股票,可謂這波不虧。
Ozzie也在1997年離開了IBM,創立了新的網絡技術公司。多年來對他一直青睞有加的比爾·蓋茨終于有機會將他收入帳下。幾經周折,終于在2005年買下Ozzie的公司,招入Ozzie并委以微軟互聯網轉型的重任。2006至2010年間,Ozzie擔任微軟的首席軟件架構師。
IBM買下蓮花后,繼續投入和推廣Lotus Notes。它的功能逐漸包含了電子郵件、日歷、待辦事項、聯系人等,還可以通過插件支持收發傳真、視頻會議、網頁等等。
它領先的安全性受到不少大公司的歡迎,而它的殺手锏是低代碼快速搭建應用的能力。
當90年代中期IBM開始將它推入中國市場時,它幾乎就成為了OA(辦公自動化)的代名詞。
一篇1999年的文章介紹,工行1996年就選定Lutos Notes,作為電子郵件系統和自動化辦公的平臺系統。在Lotus Notes上搭建的應用包括無紙化辦公管理、公告信息管理、公共信息管理、個人事物管理、公文管理、認識檔案管理、資金劃歸等。
而寶鋼引入Lotus Notes可能更早。另一篇文章介紹,寶鋼搭建的應用涵蓋了調度日報、會議安排、信息公告、電子刊物、故障保修、項目管理、虛擬會議。
當年在華為,IBM不僅帶來了著名的管理咨詢落地項目,也帶來了Lotus Notes。
但那些對Lotus Notes的贊譽,幾乎都是在2010年代之前。
Lotus Notes顧問David Gewirtz曾發文說:“Lotus Notes是Salesforce出現之前的SalesForce,Dropbox出現之前的Dropbox,SharePoint出現之前的SharePoint出現之前的SharePoint,Atlassian出現之前的Atlassian,Zendesk出現之前的Zendesk,ServiceNow之前的SerivceNow,Workday出現之前的Workday,甚至在一些場景中是Github出現之前的Github。”
Gewirtz這種瘋狂碰瓷的文筆,也足以體現Lotus Notes擴展能力之強,對ToB軟件行業影響之深。
但可能也正是這些垂直領域更專業的產品出現,加速了Lotus Notes的衰亡。
Outlook在97年被加入了MS Office全家桶,之后逐漸替代了不少公司的Lotus Notes。在EMail客戶端的市場占有率排行中,早已沒有了Lotus Notes的身影,而現在排在第一的是iPhone自帶的那個。
Email在很多工作場景中被即時通訊取代,新一代的協同辦公平臺也都以即時通訊作為最核心的溝通方式。
幾年前,還會有人說Lotus Notes的交互反人類,有人說它的維護代價昂貴,有人說它太過封閉,有人說它不思進取。而今,甚至已經沒有人再去吐槽它了。
似乎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宣布過Lotus Notes的死亡,畢竟還有不少公司十幾年如一日在用它收發郵件。
但他又確實已經凋零,我們也只能通過互聯網殘存的只言片語,來回看美國ToB領域曾經的先驅。
故事的最后,是2013年蓮花品牌被IBM放棄。
2018年IBM Notes連同其他幾款軟件,被打包賣給了印度IT集成商HCL。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Johnny HCM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SaaS干貨和方法論,歡迎訪問36氪企服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