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artech“重數據,輕內容”的時代結束了嗎?
受疫情影響斷更一年后,“Martech之父”Scott Brinker的《Martech發展報告》終于在最近更新了。這份被業內人士譽為“行業春晚”的報告,影響力自不必說。
作為Martech概念的提出者,Scott從2011年開始發布Martech生態圖譜,收集統計了覆蓋全球主要Martech市場的頭部服務商,以每年一次的更新頻次,記錄了整個行業十多年來的發展變化。這一次的報告作為疫情后的首份市場解讀,對營銷人來說,更顯出特殊意義。
為了節省時間,36氪企服點評小編幫助大家總結了這份報告的三大核心看點。
第一,全球Martech服務商持續增長,未受疫情影響。和2020年相比,這一次收錄的服務商數量增加到9932家,增長率達到24%。2011年,這個數字僅有150家。短短十年,Martech市場規模實現了6521%的增長。
這也是該圖譜正式從“Martech 5000”更名為“Martech Map”的原因——服務商即將突破一萬大關,誰也無法預測未來Martech市場還會擴張到什么程度。
圖源:chiefmartec官網
第二,應用軟件蓬勃生長,定制化軟件彰顯潛力。得益于云、API等基礎平臺的成熟,各類軟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加輕松地創建、擴展或集成。根據 IDC 預測,到 2023 年,將有超過 5 億應用軟件部署在云端,其中絕大部分是與業務契合度更高的定制化產品,與此同時,標準化產品也將成倍增加。
圖源:chiefmartec官網
第三,從市場占比來看,內容&體驗類產品高居榜首,成為全球Martech的新星。
圖源:chiefmartec官網
根據Scott的分類,目前市場占比最大的內容&體驗服務商,共包含十個子類別,它們分別是:內容營銷、CMS(內容管理系統)與網頁體驗管理、DAM(數字資產管理)&MRM(營銷資源管理)&PIM(產品信息管理)、郵件營銷、互動內容、營銷自動化&活動與線索管理、移動APP、個性化優化與測試、SEO、視頻營銷。
這些產品的共同目標在于,基于用戶的行為數據,優化客戶在各個觸點的體驗,實現不同場景、不同渠道的個性化分發。從這一趨勢來看,內容&體驗類產品的崛起,代表著歐美Martech市場中“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口號,正在成為現實。品牌正在運用這類產品,探索如何向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體驗。
從增速來看,受遠程辦公影響,管理類增長67%,位列第一;內容&體驗類增長34%,位列第二;商業&銷售類增長24%,位列第三。
值得玩味的是,廣告&促銷類增速為16%,數據類增速僅為7%。這兩類在中國市場比重最大的產品,在全球市場卻表現不佳,呈現出冰火兩重天。
2009年,Facebook和Twitter開放API,標志著精準營銷在社交媒體上的實施成為可能。而在大洋彼岸,中國營銷市場近十年的熱點還是Adtech。作為社交巨頭的微信在2011年才剛剛起步。
即使是現在,也有人無法分清Martech與Adtech之間的區別。直到2020年左右,從微信生態大張旗鼓打造“私域流量”開始,Martech才被更多國內營銷人所熟知。
行業普遍認為,中美MarTech存在5年左右的差距。對國內服務商來說,盡管可對標的海外企業非常多,但限于市場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想要Copy to China非常困難,首先面臨的就是打破數據孤島的挑戰。
Martech的本質在于精準營銷,精準營銷的背后離不開用戶洞察,構成用戶洞察的每一塊磚瓦便是數據??梢哉f,離開了數據,講后鏈路營銷和花樣繁多的運營策略,都是空談。
受限于企業自身的數字化水平,與第三方平臺的開放程度,數據服務仍是國內當前Martech生態中的主要品類。根據艾瑞咨詢的最新數據,2021年,數據和策略、渠道運營和轉化服務商,分別占有23.9%和23.2%的較大比重。作為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以CDP、DMP為代表的數據類產品是目前Martech服務商重點布局的方向。
一些企業可能認為,沉淀用戶數據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的精細化運營,但實際情況卻沒那么簡單。
追求個性化的消息推送,卻被用戶投訴侵犯隱私;令人下頭的創意廣告,讓大量用戶粉轉黑……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的用戶行為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得當,反而會造成用戶反感。從獲取增量用戶進入到運營存量用戶的階段,如何打動客戶,提高客戶忠誠度,成為企業面對的另一重挑戰。
過去,企業想要做創意,一般會選擇知名的廣告公司。隨著消費者需求變化越來越快,創意內容的傳播周期大大縮短,企業對內容“質量”與生產“效率”的把控,考驗的不僅僅是內容生產本身,還包括審核、分發、洞察等全流程的管理,這就涉及到企業內容生態體系的構建。
目前,國內相關服務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中小企業的設計工具類服務商,如易企秀、MAKA、兔展、創客貼、ARKIE等;另一類是面向大中型企業的內容創意與管理平臺,如筷子科技、特贊等。
由于市場重心仍在數據治理環節,加上創意難以被量化、與人緊密相關的特點,國內企業對Martech賦能于內容體驗,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重視,內容&體驗板塊整體仍處于市場教育階段。
做好數據管理,是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跪著也要走完的路,但它并不是Martech的終點,如何有效利用好大量數據,并用以優化客戶體驗是歐美市場正在講述的故事,也是國內服務商的下一個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