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簽巨頭群雄逐鹿,企業如何邁出數字化轉型第一步?
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合同的簽署和審批都是確保業務正常運轉、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環節。紙質合同簽署流程時間長、公章管理風險高、合同存檔繁瑣,相比之下,電子簽高效、便捷、低碳的優越性日益凸顯。據36氪研究院《2021年電子簽名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電子簽名簽署次數突破500億大關,較上年同期增長317.51%,市場潛力正進一步擴大。
在過去幾年間,電子簽始終是投融資的熱門賽道。2015年,乘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東風,電子簽迎來第一波紅利期。2018年,美國電子簽巨頭DocuSign上市后,市值突破60多億美元,遠遠超出預期,無疑提振了國內電子簽市場的信心。2020年前后,互聯網公司也紛紛入局,這一次,不僅作為投資方,還研發了自有平臺,電子簽的曝光度越來越高。
近日,電子簽頭部企業上上簽CEO萬敏發布萬字長文《你為什么3年不融資,你為什么2年內3次融資近30億元》,引發SaaS圈關注,再次將電子簽推向大眾視野。
在電子簽產業鏈中,各大供應商處于承接第三方認證機構,進而服務政企用戶的中游。電子簽約是構建完整、合法數據鏈的過程。因此,供應商的服務離不開上游第三方機構的三重認證:實名認證機構通過多種驗證方式,確保簽約雙方的身份真實有效;CA機構頒發符合電子交易協議標準的數字證書,保障電子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時間戳機構證明原始文件在簽名之前已經存在,提供數據電文申請認證時間及內容完整的電子憑證。
電子簽供應商主要分為CA機構旗下服務商和第三方獨立服務商兩類。前者作為認證機構,擁有得天獨厚的牌照資源和客戶資源,安心簽、大家簽、信步云都是此類供應商的代表。后者企業數量較多,包含傳統電子簽章或數據保全企業,以及創新型機構,以e簽寶、法大大、上上簽、云簽、君子簽等企業為代表。
電子簽名產業鏈圖譜(圖片來源:36氪研究院)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系電子簽產品也陸續出現。2020年4月,字節跳動推出“電子牽”。與此同時,騰訊上線“騰訊電子簽”,不僅面向B端,還面向C端服務。
人們不禁要問,作為基礎工具的電子簽,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2020年疫情爆發時期,各行各業的線下合同業務停擺,線上辦公的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電子簽的靈活性在這時體現出來。法大大與多家銀行共同推出虛擬營業廳,實現企業貸款全流程線上辦理,整個貸款申請周期從2-3天縮短到10分鐘。此外,政務、民生服務的剛需也對電子簽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驅動。
根據國家統計局、IDC等權威機構統計,相較于市場滲透率為10%、復合增長率為30%的美國電子簽名市場,我國電子簽名市場雖然滲透率不到1%,卻有著200%的復合增長率。
隨著企業上云率的提升,5G、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完善,采用電子合同是企業融入數智化浪潮的大趨勢。落后的合同管理,意味著可能錯失一些重要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對于每年有大量異地合同簽署、線上交易或業務頻繁、對反應速度要求較高的企業,電子簽是降本增效的不二選擇。
對于電子簽供應商、投資者而言,電子簽可以有效連結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只要錨定一家核心企業,就會帶動上下游企業使用同類產品,能夠快速形成輻射與網絡效應。
對于眾多中小企業而言,如果說市場營銷是撬動外部業務增長的第一杠桿,協同辦公是撬動內部工作效率的第一杠桿,那么,電子簽則是撬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把鑰匙,未來有望將成為各行各業“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
在電子簽市場,人們普遍的疑惑是——如何確保安全性問題?其實,和大家印象中不同,電子簽比紙質合同更加安全。在這里,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合同簽署與數據存證環節。
簡言之,可靠的電子簽名需要確保:簽約主體的真實性、電子簽名不被濫用、簽名與合同不被篡改。
2020年6月,“騰訊老干媽"事件引發熱議。三名犯罪嫌疑人偽造老干媽公章,與騰訊《QQ飛車》簽訂1600余萬元的市場推廣協議,造成騰訊方面損失,給眾多企業敲響警鐘。在合同簽署環節,電子簽的安全之處在于,它不僅能通過技術手段鑒別印章是否真實,還能通過意愿認證確認蓋章者是否為企業法人。每一個簽章都有專屬的數字證書,可以到有關部門查證。此外,電子簽在用章管控方面有嚴格要求,除印章管理員以外,其他人均無權動用,降低了冒用風險。
在數據存證方面,紙質合同的處理方式主要是存檔、掃描錄入系統平臺等。目前,國內主流電子簽供應商基于區塊鏈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征,記錄電子合同簽約全流程,完善電子合同證據閉環,同時接入司法鑒定中心、公證處、互聯網法院等第三方機構,極大地提升了數據存儲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據有關數據顯示,48.9%的國內企業用戶在選擇電子簽供應商時考慮的因素是平臺的合規和安全性。因此,商用密碼許可、信息安全、云安全、應急響應,以及風險評估等成為衡量各大供應商的硬指標。根據艾媒咨詢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國內主流電子簽約平臺資質認可與安全能力情況:
中國主流電子簽約平臺資質認可及安全能力對比(圖片來源:艾媒咨詢)
在當前國內電子簽市場中,僅e簽寶、法大大、上上簽三家公司,就占據了超過70%的國內市場份額,頭部效應明顯。一方面,他們通過不斷積累客戶資源,逐漸打通了相關經銷商、供應商環節,實現了更廣的覆蓋率;另一方面,與互聯網巨頭展開深度戰略合作,構建生態系統,也是頭部供應商突圍的玩法之一。接下來,我們就電子簽“三巨頭”進行簡要對比:
據公開資料整理
e簽寶:國內老牌電子簽章機構,服務于G+B+C全領域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2013年,入局SaaS領域。2021年9月,宣布戰略合并金格科技。基于AI技術的智能合同管理服務,可實現合同范本、分類管控、智能審閱、合同風控、合同履約、合同分析統計等功能。基于螞蟻區塊鏈,面向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推出了一套覆蓋可信存證、證據管理、司法服務的綜合證據管理系統,并實現了跨區立案、在線批量速裁、審執一體等,提高維權效率。
法大大:企業定位為“法律科技”SaaS企業。在法律服務方面較為完善,在全國近150家法院的實際判例中被采信,已成為業界可查司法判例最多的電子簽名廠商。依托區塊鏈溯源技術,發布的"實槌"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可實現電子合同簽署、存證、司法鑒定、爭議糾紛在線處理等環節的全流程線上處理,適用于銀行借貸、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業態。
上上簽:對標DocuSign,專注于SaaS 模式。2019年以來,完成對眾簽、云合同兩家企業的戰略合并。截至2021年6月底,企業客戶數超過1016萬家,是國內首家服務企業客戶總數突破千萬的電子簽廠商。其AI合同功能,為客戶提供智能檔案、智能模板、智能起草、智能收發、智能簽署、智能審批、智能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合同管理方案。2020年4月,與百度超級鏈達成戰略合作,打造區塊鏈電子合同簽約服務,形成完整閉環。
盡管國內電子簽市場目前仍處于市場普及和教育階段,但有著廣闊的增量空間。據媒體公開報道,上上簽后臺數據顯示,2019年,在國內電子合同簽署量Top城市中,非一線城市占比為38.3%,而在2018年,這一占比還只有26.6%。相較于2019年,零售制造、銀行保險、人力資源、建筑與房地產、汽車等傳統行業付費電子合同簽署量增速超過50%。電子簽正逐步向非一線城市、傳統行業滲透。
IDC在《中國電子簽約軟件市場2020-2024》中指出,預計到2024年,中國電子簽約軟件市場的總體規模將達到1.8億美元,5年復合增長率為38.9%。相應地,企業也應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通過電子簽入口,打通數字化轉型第一步,以電子簽連結更多發展機遇,提升未來的核心競爭力。